(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2月7日星期六

Oxford 2.前卡塔爾駐華盛頓大使演講(上)

可以在牛津生活是幸運的,城很精緻、清潔、居民和藹可親、冬天還會下大雪。早起床、吃過早餐、踩單車買菜、午飯、上一會網、找朋友下午茶、聽一個演講、與女友讀書、晚餐、看書,然後睡覺,既簡單又幸福。

住牛津,最過癮還是拿著公開講座時間表,每天定時定候聽講座,即使不是牛津學生也沒有所謂,這些演講都歡迎公眾人士參與。今天,聽了退休卡塔爾外交官、卡國前駐華盛頓大使Sheikh Nasser演講,講「卡塔爾於05年,捐款救助受Katrina颶風影響的美國災民」一事,是近半年來最好聽的一個。

演講連答問約一小時半,大部份是他如何分析中東國家的外交,以及只有外交官知道的內幕和故事,令人大開眼界。

卡塔爾是波斯灣小國,但天然氣儲藏量豐富,該國最出名的土產,就是卡塔爾半島電視台。這些小國要在地球上發聲,不致於被吞併後,人家還不知道你的國那裡,就只能靠發展另類的影響力,例如辦電視台、做更多捐款和人道救援。

大使以往曾駐美國,他說,辦捐款也是因為人道理由,美國的城市和鄉郊差別很大,災民是有需要,科威特和阿聯酋都有捐,但錢就直接入美國國庫,你也不知道美國政府怎樣用這些錢,卡塔爾就把錢直接送到災區建醫院、學校等等。

海灣國家向美國捐款,其實也是變相的外交。美國的一舉一動,對全世界各地都有影響,每個國家即使是伊朗北韓,也不希望惹怒美國,否則淪為與薩達姆同一命運,盡可能都會與美國友好,中國固然是、以色列更是、阿拉伯國家也一樣。

大使恨鐵不成鋼地說,阿拉伯國家的心態是,認定美國肯定親以色列,索性各種對美外交的工作,結果二十多個阿拉伯國家的所有對美外交,加起來連一個以色列也不如。阿拉伯國家官員訪美,只是去去華盛頓紐約,做一個演講,與對口官員「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然後握握手拍照,逗留幾天後就回國。

人家以色列呢?紐約華盛頓後,以色列官員還會去多兩三個州、其他城市做訪問和演講,因為以色列明白美國政治,每一個州的支持,以色列都要爭取,讓美國主流民意同情以色列,但阿拉伯國家就不懂這些。

「阿拉伯國家不是沒有優秀的外交官,只是指揮外交官的政府太不濟,令人英雄而無用武之地,若20多個阿拉伯國家的外長,每人到美國各大州和城市,做七次演講,美國百多個城市,每年都會有阿拉伯人的聲音,至少可以令美國人覺得,阿拉伯世界並不陌生。」(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