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天使之城.Los Angeles.刊於《茶杯》10年5月




對不諳駕車的人,遊洛杉磯是很麻煩的。這個大得緊要的城市,平均一家人有三輛汽車,我只留在洛杉磯四天,但我坐地鐵、坐巴士的次數之多,已經超越大部份洛杉磯人,一輩子使用公共交通的次數。第一個失眠的晚上,請由頭到尾「刨熟」洛杉磯運輸局的網站,牢記巴士及地鐵的路線圖,你絕對可以寫旅遊指南,教人家如何不租車暢遊洛杉磯。

晚上十一時多登機,保安對我算不錯,旁邊被搜身的內地客不斷在咒罵,口袋內的皮包、零錢、護照登機證,如仙女散花落在地上,他們讓我自行通過,不用再搜行李。飛機降落時,時光還倒流了兩小時,踏出機場已接近夜深,但由機場通往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依然塞車。

聽司機說,沒有甚麼大不了啦!這裡的交通是測不準的,甚麼時候都可以塞車。

洛杉磯奇怪又龐大,城市彷彿無邊無界。那裡是洛杉磯的中心?是市中心(Downtown)那十幾幢高樓大廈?市中心外還有一大堆散落在外圍的小區,由較近的荷李活、比華利山、鄭中基與阿Sa結婚的Sierra Madre,到四十多公里以外的Venice,及建築師蓋瑞(Frank Gehry)居住的的Santa Monica。

洛杉磯最值得看的東西,全部散落在市中心外。所謂市中心,並也沒有太多東西值得一看,除了蓋瑞的迪士尼演奏廳、近火車站的墨西哥老區及市集、洛杉磯現代美術館外,爛地、停車場、殘舊鋪子、類貧民區、及荒廢了的建築,與金融商業區只是咫尺之近,分野之大、令人咋舌。

Broadway Street一帶殘破的建築和戲院,關上大閘、空空如也。這些建築曾是上世紀的王宮,花崗石、羅馬柱、新古典主義、Cubism、Art Deco,反映當年的時代精神和面貌,你仍可以從門外、從閘外,窺看他們風光的過去,想像當年的巨星在這裡登台、處處衣香鬢影。

有些建築奄奄一息,街鋪被墨西哥人租去,售賣廉價紀念品、鴨寮街的貨色,尷尬地苟延殘喘。七時過後,這個所謂的Downtown,如死城一樣。膽小的洛杉磯人連在這裡開車也不敢,他們告訴你,當年洛杉磯的種族衝突就在Downtown附近,入黑後不要到街上隨便走,很危險囉!

或許洛杉磯太大,地不值錢了,市中心,應該是最繁華的地方,但洛杉磯例外。
迪士尼演奏廳附近理應是黃金地段,但旁邊就有一塊棄置了的大爛地。每楝建築間相距那麼遠,在市內連續走兩三公里,也看不到多少建築和商店,多層停車場倒有不少。

究竟是誰殺死了洛杉磯市中心?美國的汽車業。當汽車由奢侈品,變成一般人都負擔得起的商品後,洛杉磯的地貌也隨之扭轉。

真正的資本家都是支持最低工資,不是因為他們慷慨,而是他們有遠見,明白把工資壓得太低,等於殺雞取卵,只有張宇人這種偽資本家,才會振振有詞力撐二十元、二十四元的最低工資。若大部份人都沒有能力、沒有時間消費,最終誰可負擔得起資本家生產的東西?資本家又何來賺錢?

當大部份工廠只付兩、三美元一天的薪酬,亨利.福特付多一倍,以五美元聘請工人。大幅提高工人薪酬、削減工人的工時,改善工人的待遇,目的只是一個:讓他的工人有能力購買福特汽車,汽車業才會擴張。

汽車的普及,顛覆了距離的概念。中產階級都搬往洛杉磯外圍的郊區,那裡有更好環境、更大的房子,市中心的人口越來越萎縮,只有較窮困的人才留在市中心,再加上人人都以車代步,車出車入,街沒有人逛了,店鋪和劇院也隨之倒閉。少了人、多了車,開停車場變成穩賺不賠的生意。

那時的洛杉磯很像現在的香港,是賺錢至上的年代。很多有時代特色的建築,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拆毀,拿去蓋多層停車場。

二戰後,當地政府開始意識到市中心的衰落,為了吸引大企業和投資到洛杉磯市中心,政府把市中心西南方的Spring Street一帶剷平,另僻新的金融區。新金融區的吸星大法,把市中心其他企業全吸過來,間接加速了市中心的衰亡。

這大致形成了洛杉磯今天的格局了。

太多人開車,太少人使用公共交通,洛杉磯是全美空氣最差的城市,城市籠罩在白霧中,每天洗澡時都要花時間清潔鼻孔。沒有車子也不緊要,只要看得懂蜘蛛網般的巴士路線圖,還是可以用公共交通,遊覽洛杉磯。

當地人對公共交通沒有甚麼好感。Sophia是我在英國認識的書友,她告訴我:「你是我第一個朋友,會坐Metro(指洛杉磯的公共交通系統),Metro很不安全呀,你車上很可能被打劫!」

Metro倒沒有她形容這麼恐怖,與倫敦和歐洲的地鐵和巴士比,平靚正,洛杉磯Metro當之無愧。無論地鐵還是巴士,每程才1.25美元,無論旅程多遠,司機也有人情味,若你沒有零錢,一美元也讓你上車,笑容十足。倫敦的地鐵又貴、又臭、又髒,倫敦的巴士司機,你「必卡」慢了一點,他也會不耐煩擺張臭臉,不夠錢更不可能讓你上車,立即趕你下車。西班牙和巴黎地鐵更是危機四伏、扒手處處。

洛杉磯也是現代建築的實驗場,解構主義大師蓋瑞早期的建築都在洛杉磯,他的上半生,只是一個普通的建築師,到中年以後,他的作品才獲外界賞識。看到迪士尼演奏廳,令我回想起三年前曾到訪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外型和設計幾乎一模一樣,若把兩個建築的圖片並列,應該可以找出十個不同之處。

扭曲的外牆及閃爍的金屬,是蓋瑞獨有的簽名。當然,你也可以批評蓋瑞是自我抄襲(self-plagiarism),把古根漢美術館搬到洛杉磯。

蓋瑞祖藉加拿大人,但大部份時間都在洛杉磯。早期的他並沒有機會接這些龐然大物的項目,只有一些小建築,例如Santa Monica的Edgemar Complex小型商場、及Venice的Chiat/Day Building,這楝「望遠鏡」建築。

我已經忘經,我在那裡第一次看到「望遠鏡」的照片?這肯定不是一生人必看的建築,但趣緻的外觀一直存留在記憶中,希望機會親眼看看「望遠鏡」到底是甚麼回事。抵達Santa Monica後,我第一件事是到旅客中心,問職員望遠鏡在那裡,然後騎上租的單車,直奔Venice。

沒多久,「望遠鏡」在眼前。左跑右跑、過馬路、站在路中心...嘗試找最好的角度拍攝。街上路人,早已當建築物如透明,反而老盯著我這個遊客的一舉一動,暗笑這個大鄉里在大驚小怪。

今天,我也擁有一張「望遠鏡」的照片。說實在,我不特別喜歡「望遠鏡」,也不知道這種建築除了標奇立異外,還可以做甚麼?但當我第一眼看到「望遠鏡」時,心裡倒是相當喜悅,我終於看到這幢的實物了!

旅遊資料

交通:香港有直航機前往洛杉磯,機程約十三至十五小時不等。洛杉磯太大,公共交通覆蓋範圍有限,比華利山、Santa Monica等都沒有地鐵接駁,最好是自己租車子。
簽證:持特區護照和BN(O)都需要簽證,費用是1040港幣
注意事項:當地居民指,洛杉磯市中心入夜不安全,旅遊請小心。在美國,商店和餐廳菜譜的價錢牌,都未計算稅項,而洛杉磯的銷售稅率約一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