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水都夢一場.威尼斯.刊於《JET》09年9月




水都是一場夢、一個遐想,曾幾何時,這個無敵的海上霸權,一度控制了半個地球的貿易,代表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開戰。形容威尼斯,沒有人比上世紀的英國作家,James Henry寫得更好:「Dear old Venice has lost her complexion, her figure, her reputation, her self-respect; and yet, with it all, has so puzzlingly not lost a shred of her distinction.」
從絢爛轉式微,這是殘酷的現實。威尼斯共和國,早已被拿破崙的鐵蹄粉粹;威尼斯再沒有富可敵國商人,顯赫的歷史已成明日黃花,今天的水都靠藝術建築及電影展,在藝術的世地圖中出現;靠縱橫交錯的水道、獨一無異的城市景觀,讓遊客心甘情願又好、心有不甘也好,掏盡袋裡的一分一毫。威尼斯肯定是最昂貴的旅遊城市。

沒有多少人數算威尼斯有多少個島、有多少條橋,這個不到八平方公里的城市,被無數條星羅網佈的小河切割,島與島之間由各式各樣的橋樑縫合,織成一個呈魚狀的蜘蛛網一樣。中間由一條S狀的大河道(Grand Canal),如大極圖般把城市分開東西兩邊,大河道如彌敦道一樣,是威尼斯交通的命脈,大大小小的船、鳳尾舟(Gondola)穿梭往返。

古代的威尼斯,只是一堆撒在阿德利亞海(Adriatic Sea)邊緣、杳無人煙的浮石,到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公元五世紀,為了躲避日耳曼、匈奴(Huns)等蠻族侵略,才陸續有人遷到威尼斯避難。四面都是汪洋的威尼斯,甚麼資源也沒有,但憑藉著海上貿易,威尼斯在歐洲的權力地圖中嶄露頭角。威尼斯沒有國王、沒有皇室,由商賈及有權勢的公民,組成議會及選出總督,這是繼古羅馬、希臘以後,歐洲最早的共和國。

離開水都邊緣的火車站後,當我仍拿著地圖辨東南西北,一同步出車站的眾多旅客,如落在沙地的水一樣,很快消失在如微絲血管般幼細的街道。水都的小街、蜿蜒的水巷,每一條都差不多,左右兩條河如鏡子倒映一樣,少一點方向感也會迷失,若你不想走入迷宮,還是到火車站旁的碼頭坐船,沿著威尼斯最長的大河道走,在河上飽覽威尼斯兩旁之景。

河道兩旁有眩目的樓房、但失修、破落與外牆油漆剥落的小屋也有不少,這裡沒有想像中的氣派和尊榮,更像是落難了的貴族。自從修築了連接意大利大陸與威尼斯島的長堤後,威尼斯的潮汐流向被打亂了,無法把困在威尼斯河道、水巷烏黑混濁的死水沖走。潔淨河道這項工程,一點不比挽救威尼斯免於陸沉容易。

不到半小時,彷彿由象牙雕砌、鑲上寶石的維亞多橋(Rialto Bridge)就在眼前。意大利人很喜歡把橋弄得厚厚的,行人道外,還要加多兩排商店,佛羅倫斯是這樣、威尼斯也是這樣。維亞多橋附近一帶,順理成章也發展成商業中心,在威尼斯如日方中的年代,香料是價值連城的貨品,輸往歐洲大陸的胡椒、肉桂、丁香、絲綢和寶石,都在這裡交易買賣。

今天的威尼斯市集只服務居民與遊客,規模大概與灣仔街市差不多。大清早,拐過彎曲河道的晨
光,一船一船的水果、蔬菜由船運往市集。中午,熙來攘往的遊人塞滿街上每一寸,你很快會明白威尼斯為何陸沉。傍晚,河道兩旁的餐廳華燈初上,象牙白的橋漸漸染成金黃,橋上擠滿等待日落的遊人。晚上,粼粼波光蕩漾,岸上柔和的燈火,還有鳯尾船劃過河的低吟,槳聲燈影下是另一個世界。

中世紀的歐洲,宗教主宰了人的生活,城市間除了比強大、比富裕,還要比較誰的守護聖人地位的高低。威尼斯嫌原來的守護聖人St.Theodore的名氣不夠響,為了提升城市的地位,威尼斯策劃了一次秘密的「偷屍行動」,兩名富商在當時的總督授意下,前往由伊斯蘭帝國統治的埃及亞力山大港,無論用甚麼辦法,一定要把聖經《馬可福音》的作者、聖馬可的屍體偷回威尼斯。

相傳這兩名富商,為了躲避埃及人的耳目和檢查,特別把屍體置在伊斯蘭教徒避之則吉的豬肉下。聖馬可從此轉到威尼斯長眠,雕欄玉砌的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共和國的政治中樞,也成為這個海上霸權的象徵。不久,聖馬可廣場在眼前,可以下船走走了。

廣場的四周有舊宮殿,粉紅與白色大理石砌成的是舊總督宮。向海的一邊兩柱擎天,像要向海宣戰的一樣,氣勢磅礡。一柱頂立著飛獅、另一柱頂是St Theodore降伏海龍的雕像,廣場兩旁還有兩排露天的茶座,不是有小型樂隊在演奏,讓人們悠然地喝啡咖、沐浴在陽光下聽音樂。聖馬可大教堂則是廣場的靈魂,教堂極具東方拜占庭特色,沒有高聳的鐘樓尖塔,像精緻的音樂盒,蓋上五個鋪滿雕花、塑像的圓尖頂,與西方哥德式的教堂很不一樣,美不勝收、無與倫比。

皇室貴冑早已不住在這裡,舊宮殿變成博物館,讓人憑弔逝去的威尼斯共和國。遇上潮漲的季節,廣場地面還會被水淹沒!

文藝復興、大航海探險時代仍未開始,威尼斯已開始走上沒落之路。十三世紀末,威尼斯與意大利另一城市熱那亞(Genoa)的戰爭失利,已有中國返回意大利的馬可孛羅,慘被熱那亞俘虜,並在獄中寫成馬可孛羅遊記。但對威尼斯最致命的打擊,十五世紀中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信奉伊斯蘭教的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堀起。

歐洲與亞洲的交通貿易被奧圖曼帝國切斷,西班牙、葡萄牙等新興勢力,資助航海家尋找前往亞洲的貿易航線。葡萄牙人達伽馬於一四九八年,成功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後,一直由威尼斯商人壟斷的亞洲貿易,終於被打破了。到文藝復興,佛羅倫斯、米蘭等城邦的興起,威尼斯再沒有能力雄霸意大利了。

到公元十七世紀左右,威尼斯於地中海最重要的殖民地,愛琴海的克里特島,終於被奧圖曼帝國佔領,逼令威尼斯退守至阿德利亞海。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十八世紀末期的拿破崙大軍,威尼斯的海軍被徹底摧毀,國土被拿破崙吞併,吒咤千年的威尼斯共和國,正式成為歷史。

威尼斯雙年展
今天的威尼斯與軍事沾不上邊,反而成為現代藝術的重鎮。

若你繼續在船上,再過兩個站你便會到達Arsenale-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主場館。Arsenale曾是建造威尼斯艦隊的兵工廠,建築群有工廠、貨艙、船塢和碼頭,今天則變成藝術展覽場館,連室外的草坪、荒廢的屋子都變成展覽的藝廊。

首屆威尼斯雙年展於一八九五年開幕雙年展本來只是威尼斯市長,希望辦一個藝術展覽,順道慶祝意大利國王伉儷的銀婚,展覽的反應異常熱列,從此成為兩年一度的藝術展覽,讓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互相砌磋。現在,逢單數年是藝術雙年展,雙數年是建築雙年展。每年的威尼斯影展,也成為繼康城後,歐洲的第二大影展。

太陽已下山了,站在聖馬可廣場看海,染成藍色的海洋,起伏著波浪,像一塊縐了絲絹,看不見盡頭。霧氣瀰漫,遠方對岸的San Francesco della Vigna教堂,如幻影、如海市蜃樓、如海底升起的迷城。

縱使,威尼斯的夏天太熱、太多蚊子、甚麼都太昂貴、人也不太友善、餐廳大多是砍遊客的、住近千元的酒店也沒有冷氣……但我只會記得,維多亞橋上的晨光、遠方如鏡花水月的教堂、及鳳尾船伕吟唱的那一首聖他露西亞(Santa Lucia)。

交通
可坐直航機到羅馬,然後再轉火車到威尼斯,順道可遊羅馬及意大利北部。或可先到倫敦,然後再轉廉價航空Ryan Air到威尼斯。廉價航空經常有優惠,來回倫敦和威尼斯的機票,可低至港幣三百元以下。

注意事項
威尼斯物價、交通和酒店極昂貴。若想省多一點錢,可考慮住在意大利大陸那一邊,不要住威尼斯島上的酒店。

意大利餐廳多黑店,盡量不要嘗試餐廳的Tourist Menu,及在街上不斷招客的餐廳,九成既昂貴兼質量差。

在威尼斯坐船代步,每一程價錢是六點五歐元(約港幣七十多元),想省錢便盡量步行。然後把偏遠外島的行桯擠在同一天,到時購買無限使用的日票。

旅遊季節
暑假極多遊客、天氣炎熱多蚊,盡可能避免七、八月到威尼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