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請出來撐陳太

「我討厭葉太,她03年完全表達出做事不擇手段的性格,這是人格的問題,我深信不能因放洋學習而能改變。再看她的政見,她的"所謂"2012雙普選,就連她的支持者乜不會相信她吧!

再看看陳太,對她"忽然民主"、"當政務司拒聽市民聲音"等事實,我照單全收。

但對於一個67歲,大可以撒手不管,兩袖清風的女士,每天走上街給民建聯的支持者痛罵,政商界的朋友都走了,社會名聲也沒有了,更給人抹黑,家人都受牽連。

對不起,恕我幼維,我找不到她的hidden agenda。論機會成本,她參選的所謂"得益"能大得過以上的損失嗎?」

這是舊同學P轉述的電郵內容。過兩天就是立法會補選,雖然身在地球另一邊,但看到這段說話、再看看友好的Blog在撐陳太,也忍不住在這裡談兩句補選、支持陳太。版主不是香港島選區的選民,即使身在香港也無法投票,但也希望各路住港島的友好,把手上這一票投給陳太。

論能力、人格、往績、賣相、從官民望,陳太都較葉劉優勝得多。江山易改、品性難易,葉劉02、03年推銷23條這種傲慢、咀藐藐、目中無人、漠視律師團體專業(就連一貫親政府的律師會也照片)、麥當勞待應、的士司機、民主也選出希特勒...不是出去唸個碩士、歸咎推銷政策身不由己、搞個所謂智庫、改個髮型、出來說支持2012就可以洗底從良。

四年半前,50萬市民用汗水,把23條和不得人心的葉劉、老董等等趕下台;怎料到今年,同樣是香港市民,很可能用選票請葉劉上台。陳太有沒有做過甚麼東西,激起市民要上街呢?若把選票投給葉太,是否對得住當天出來行的50萬市民? 是否大家太善忘,忘記葉劉推銷23條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這是做奴隸的年代,這是求做奴隸而不得的年代...」魯迅的話到今年還很合用,選葉劉不正正是告訴北京,「我們不要民主」、「我們後悔推倒23條」嗎?香港人從來也是支持民主,卻不願付代價,但廣大市民連簡單的一票也不投、不去表態,讓親北京的鐵票保送葉劉上壘,香港人日後還可以說:「我們支持民主普選嗎?」

「民主也選出希特勒」,若德國人早知道二戰的後果,納粹黨根本上不了台執政,但葉劉的真面目已在23條一役表現無遺,若市民的選擇仍是選出葉劉,只說明香港人根本不配、也不想要民主。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Feel Guilty...

最近與友人K及P閒聊,談到在這裡是有點feel guilty,版主也是十分認同,其實每星期、甚至每天也有此感覺。千載難逢的機會來到這裡,但自己好像沒有好好把握讀,每天的時間不知跑到那裡去,既然知道自己是新丁,更應該加倍努力,可惜自己努力有限,書讀來讀去,還是似懂非懂的。

就像今天上Dr Colin Schinder的課,由於他說話的音調極之monotone、中間又沒有休息,少些精神也會睡覺,於是每天周二上課的三小時,都要與睡魔作戰。今天的第三小時,談到美國舉行的Annapolis conference,已有一段時間連電視也沒有看,上課精神有限,結果整個小時除了插不到咀,甚至連跟也跟不上。這樣就過一天,的確是感到十分十分十分guilty。

P說到,若果是真金白銀來這裡讀書,可能會更努力,有資助反而就像讀「風流書」一樣,總會想難得來到倫敦,總要享受一下倫敦的生活。記得公開大學校長所問:「若你要自己付錢,你還會來嗎?」當時我答的大意是:「儲到錢便會來。」若果是真金白銀付學費,恐怕可能會有更大的挫敗感,因為你想不通為何花錢來這裡,讀這些如此艱澀的東西。

一天又過了,只能寄望,明天努力些...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

Islam and Democracy

Everything resumed to normal after Sonny Rollins waving his hand in Barbican centre. Next Friday, I will have a group presentation, question is: Evaluate the work of Khaled Abou El Fadi on "Islam and Democracy".

I sat in room for whole Sunday, to read, read and read Khaled's work. Islam and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issue, significance is not less than how to democratize China. There are democratic countries, for example, South Korea and Taiwan within Conficious/Chinese cultural sphere. In the Middle East, only Turkey can be claimed as a democratic countries, the other countries either are ruled by King with absolute power, cleric or "life-term" presidents.

To say Islamic culture inhibits democratic idea, is just like saying democracy is not good for China. Both arugments are just vague impression and cannot be substandiated by evidence. Actually the Muslim society formed by Prophet Muhammed in Medina in 7 century was quite democratic. Medina was ruled by concensus and consultation.

However, to read the books analysing Islamic philosophy in detail, understand how author interpreting each Islamic concept(eg: only god is the sovereignty and human being is not, Sharia Islamic law in the ultimate divine guiding rule...) in order to make them fit into modern democracy is really difficult, let alone evaluating, commenting and criticizing his work?

When I was study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history, the earliest Chinese scholars' response to western culture was trying to find the similiar root in Chinese culture. For example, they would quote the ancient texts like 天圓地方(this is surely not a good example, but I forget the better one), to prove Chinese also developed astronomy in the past.

This was a practical way in late Qing period, in order to correlate the new idea and invention with old tradition so that it is easier for people to accept new ideology. However at last, we must give up such "self-deceiving" statements and admit that Chinese culture only developed technology but not science. We must admit Chinese culture only suggested "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 but not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有民本而沒有民主).

The similar thing happened in Islamic countries, but this self-proving process took extremely long since last century and now is still continuing. One reason is that Islam is always claimed as violent, anti-democratic and uncivilised, it is necessary to show the peaceful reality of Islam.

Another reason is the religious authority. In order to promote democracy in Islam, you cannot say "because it is good for people". You must say "democracy is also a teaching inside Islam and which can is consistence with the religion". So that's why the reading of "Islam and Democracy"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reading "China and democracy".

2007年11月25日星期日

Sonny Rollins in London

今晚終於去到Jazz Festival的高潮,Saxphone手、Sonny Rollins!這場concet一早賣完票,為了求得一票,今天下午兩時已帶reading、帶筆記去到Barbican Centre碰運氣,一邊讀書、一邊看看有沒有人退票,等了兩個半小時,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買到一張48鎊的門票!(800港元,原價60鎊。不如即場付20鎊入會,以後都有八折。總共花了48+20鎊)
Sonny Rollins有何江湖地位?節目場刊劈頭第一句:「Sonny Rollins is a Legend in Jazz unbelievable stories, almost too fantastic to be true.」他那一代的巨人,大部份已仙遊了,例如Charles Parker、Dizzy Gillespi、Charles Mingus、他的好友Thelonious Monk、1954年與他合作過的Miles Davis、及Saxphone手John Coltrane、Duke Ellington......

Rollins五六十年代出的大碟、《Saxphone Colossus》已是Jazz的必聽之作,大碟的封面設計,只有這個Colossus的剪影。在5、60年代的眾多巨人中,我聽得較多的是Miles Davis及Coltrane,Rollins是甚少聽。無論如何,今天終於可以一睹這個剪影的真貌,沒有錯失最後一個巨人,付68鎊也絕對值得。
77歲的Rollins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追求卓越、不甘於平凡。(I am convinced that all art has the desire to leave the ordinary),眾多藝術之中,又以Jazz的難度最高,因為Jazz是講即興作曲,沒有空間讓你左改右改,修飾至最好後才給觀眾。”But jazz, the world of improvisation is the hightest because we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changes. It's as if we were painting before the public, and the following morning we cannot go back and correct that blue colour or change that red.”
”So for me, jazz is probably the most demanding art”(以上全部節錄自場刊)

Rollin最傳奇還是曾在事業如日方中之時(60年代末),突然退隱江湖到印度學佛及瑜伽,到72年又返回樂壇再戰至今。這次Rollins的搭檔有結他手、Bass手、鼓手、非洲鼓手及長號手,全部都可以做他的兒子,奏完第一首後,他介紹一下搭檔,然後說很高興再次到倫敦。每當Rollins奏完、觀眾開始拍掌時,他就刻意再吹下去、Jam多兩節,與觀眾的掌聲鬥長,看看誰有能耐誰先停。
Rollins的表現中規中舉,交足貨但沒有特別驚喜,若要比較,我還是覺得Jan Garbarek無得頂。當然還是要向這個傳奇樂手站立拍掌致敬,全場觀眾一直站立拍掌,即使會場已亮燈也不走,繼續拍掌!天下間沒有多少樂手,觀眾會這樣敬重了,可惜Rollins沒有加奏了,只是再出場揮揮手說再見。

聽完這場音樂會後,總算可以向人家吹噓:「唔好當我唔識野呀!假假地,我都聽過Sonny Rollins的Live!」這星期晚晚音樂會,Jazz Music Festival已隨著Rollins揮手再見而結束。明天起,努力讀書。

PS:我還拍了一小段Video,可惜file太大,無法upload了。

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

Jazz Jamica

倫敦很冷,你把手伸出窗外,就可以觸摸到冰。寒冬夜行人,巴不得盡快走完Thames河的天橋,到彼岸South Bank Centre、Royal Festival Hall,到加勒比海的Jamica Jazz Night!

7.5鎊票,與語言學專家F小姐聽足三小時,(可惜頭兩小時的表演樂團London Community Gospel Choir,好似臨時拉伕來充撐場面。用F小姐的形容詞,就像是街坊福利會的表演團體,台下全是捧場的街坊友好。)下半場Jazz Jamica出場,concert才真正開始!!!

World Jazz通俗易聽,在香港聽好的World Jazz比聽好的Jazz容易得多,維德角(Verde Cape,之前搞錯,寫了塞舌耳)的Cessria Evora、塞內加爾的Baobao Orchestra、古巴Bunea Vista Social Club的兩名樂手也曾來過香港。比起Pure Jazz,World Jazz Concert的氣氛熱情得多,奏了不久,大部份觀眾已high high地,站起來搖擺,甚至走到台前與演出者共舞,單是呼吸這種快樂的空氣,已經值回票價。

台上的牙買加樂手、唱歌的女歌手,我一個也不認識,但全部都能獨當一面。最精采還是加奏的一首,女歌手唱到一半,就退下舞台,由小號、四支色士風、兩支長號、兩支結他、鋼琴、鼓,輪流每人即興Jam一節,然後再由該女歌手唱下去,令拍案叫絕。

做人太多規舉,Jazz的即興和自由可愛得多。喜歡Jazz,也是因為它是快樂的音樂(印象中,甚少極悲傷的Jazz)、它的自由奔放、即興而不拘泥於章法、樂手各自舞到天花龍鳳又不失默契...也沒有其他音樂,可以提供這種享受了。

午夜夢迴,想起安藤忠雄

還是把遺失了的記憶尋回、找多些資料,獨立再寫一篇安藤忠雄。

比起上一代人去外國留學,我們這一代人容易得多了,獎學金的機會也比以往多,也不用餐餐捱麵包,想聽甚麼、去甚麼地方,基本上還做得到。這星期差不多每天聽Jazz音樂會,若明天可以等到候補票,成功入場看Sonny Rollins,這場Jazz Fever便燒掉2000元(所以我絕對贊成,大學畢業後,即使想繼續進修,也應該先工作,既可累積工作經驗、又可儲錢),也是因為這種奢侈,才想起安藤忠雄。

安藤是日本建築大師,與他當年如何在歐洲學建築比,我實在幸福得多...

安藤忠雄最出名的建築,是大阪的光之教堂。設計簡直是神來之筆,是那種看後就會驚訝,其實我也可以想到這樣設計!!!教堂其中的一面牆壁,在中間垂直與水平切一個「十字型」的空隙,光線透過這面「光之十字架」穿透入教堂,幾何線條、簡約設計、一排排木椅子、神聖的十字光線。在光之教堂聚會的教徒很幸福。

安藤是靠自學當建築師,沒有正式修過建築,對他來說,建築就是夢、是理想和戰鬥,有夢的建築師,就是為了堅持理想,每天跟官僚、預算戰鬥,絕對不能輕言屈服。他沒有錢買Le Corbusier(柯比意,法國建築大師,他光線與空間運用影響深遠)的書,他就天天到書局看,然後把書藏在角落,好讓其他人看不到,賺夠錢後便把書買下來。

為了這個建築夢,安藤更苦練拳擊,做職業拳手打巡回賽賺學費。為了看歐洲大師的作品,安藤帶著賺回來的60萬日圓,買了一張由橫濱到俄羅斯的三等船票,然後坐西伯利亞鐵路到歐洲四處遊歷看各種建築,他出發前,沒有考慮甚麼前途、也沒有考慮是否浪費金錢,只是為了實現一個,看似虛無縹緲的理想。到最後盤費用盡,便買了張回程船票回日本。

船在印度停泊時,他已身無分文了,但孟買北部阿美德堡(多謝N小姐資料補充)的古建築他很想看,為了籌旅費,他竟然連身上最值機的相機也典當了,換錢買車票去看!

有多少人,會像安藤這樣去追求理想和目標?做職業拳手、把相機賣掉去看建築、執業頭七年也接不到一個大案,只能做修修補補、可有可無的工程,但仍沒有放棄...我肯定沒有這個能耐了。所以,也註定安藤忠雄是建築大師,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因為我沒有為達到目標,要破斧沉舟的勇氣。(對唔住各位,唔識打個「斧」字)

也是與各位友好共勉。無論你是留學、還是工作、每天重複又重複,寫這些瑣碎到不得了新聞...都要努力、為理想戰鬥...

PS:若未來有時間及有錢,版主有意籌組個,日本長野/河口湖馬拉松、搭安藤忠雄建築導賞遊(大阪光之教堂、近姬路的住吉的長屋、淡路島的淡路夢舞台及本福寺水御堂),睇下有無友好一齊啦!

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

南北歐Jazz一夜遊

今天晚上繼續ECM歐陸Jazz Concert。一張門票、兩隊ECM組合,意大利鋼琴手Stefano Bollani及小號手Enrico Rava打頭陣;壓軸就有挪威鋼琴手,Tord Gustavsen的三重奏。15鎊門票,聽足三小時,由南歐玩到北歐,極化算。

一如所有南歐音樂,上半場的意大利Jazz隨意幽默。Stefano還學Keith Jarrett那一套招牌動作,演奏期間會叫(無論是誰,我也覺得「叫」是做作了),以及突然關上鋼琴、扮彈空氣、搞搞氣氛。其中一首就是玩《cheek to cheek》,兩人把整首歌煎皮拆骨,然後回鍋再炒,串得極好,在we all love Ella concert失落了的《cheek to cheek》,在這裡反而聽得到,算是意外收獲了。
中場休息後,舞台由意大利飛到挪威。之前沒有聽過Tord Gustavsen,但多得Jan Garbareck把挪威Jazz帶到世上的舞台,我絕對相信挪威Jazz必屬佳品。37歲的Tord是ECM的新星,Tord Trio於03、05及本年出的三張碟,被英國《獨立報》譽為,過去10年最重要的三部曲(Trilogy)。樂評如此抬舉,不入場看,怎對得住自己?
Tord Gustaven Trio的音樂,實在極之北歐,陰冷、蒼涼、神秘、靜謐,Drums與Piano的即興演奏,也沒有半點激情。與Tord比較,Jan Garbareck的挪威,就是維京人的挪威;Tord的挪威,就是陰陰沉沉、灰灰白白、半年沒有陽光的挪威,描繪的是寒冬的荒蕪。

還有後晚的Jamaca Jazz、及星期六排隊搏入場的Sonny Rollins!!!

*****

比起上一代人去外國留學,我們這一代人容易得多了,獎學金的機會也比以往多,也不用餐餐捱麵包,想聽甚麼、去甚麼地方,基本上還做得到。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當年如何在歐洲學建築比,我實在太幸運了,下一篇續。

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阿富汗電影

瞬間看地球,聽完歐陸Jazz、又轉到地球另一面的阿富汗,昨天晚上就到倫敦的美國大使館,看阿富汗近25年來,第一套商業電影Spring of Hope。看到這場戲也是有偶然,因為Modern Trend of Islam的同學J.F的邀請,原來她只是在SOAS選修這科,正職是在美國大使館的文化部工作。阿富汗本土的電影從未看過、又可以參觀倫敦的美大事館,一舉兩得。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拍阿富汗由蘇聯入侵,至塔利班倒台,以一對情侶串連這些歷史。阿富汗戲、在倫敦的美國大事館播,不用看也大約知道有甚麼內容(所以去到塔利班倒台就結束,大多數內容談蘇聯入侵,隻字不提拉登抵抗蘇聯的領導...)加上導演手法幼嫩、資金有限,故事毫不吸引、人又好像永遠不會老、戰爭場面又沒有武術指導,所以去到影後座談會,電影被台下觀眾插到七彩,是意料中事。

莫說阿富汗,要拍一套與近代歷史的電影不容易,無論怎樣取材和用甚麼角度拍,總會引起爭議。正如台下的觀眾,批評為何大部份時間講蘇聯?幫蘇聯的阿富汗人,是否就是不愛國?有觀眾更借《Kite Runner》這本極好的小說,插導演無料到;有美國人更可以用普什圖語/波斯語與導演開片對質。(聽大家語氣,都知係開緊片,雖然完全聽不懂)。最後要由主持的美國駐倫敦文化參贊,打斷這些人冗長的批評。我對阿富汗所知有限,還是專心做旁觀者好了。

觀眾大多數是居英的阿富汗人及少部份美國人。中國雖然與阿富汗為鄰,但中國人對阿富汗的認識,肯定遠遠不及西方人。很認同教Arab Cinema的歐陽教授(是少數研究中東的華人學者)說的一句話:「中國與中東同在亞洲,但中國往往是透過西方看中東,大家相鄰但文化上卻互不往來。」(她在利比亞長大,阿拉伯文與英文比中文好,因為父親在國民黨年代,由台灣派註到利比亞做技術人員。意譯如此)

輿論常常批評,西方社會不懂伊斯蘭社會和文化,但要讀伊斯蘭研究,還是要到英美的大學。若要說不懂,中國及中國人是更加不懂,也是我要讀中東研究的原因。

與一名在倫敦做律師的阿富汗人閒聊,他說近兩三年阿富汗越來越危險,但國家總有希望,畢竟也很難再壞下去了。至少這一刻,即使很爛也好,阿富汗也重新製作電影,這已是難能可貴了,因為這個國家實在太多災難了。

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Chick Corea


忽然Jazz上身,昨天晚上又花20鎊(320元),到Barbican Centre看另一場演出,Chick Corea搭Bela Fleck。鋼琴手Chick Corea由Miles Davis發掘,也是透過ECM的Rarum系列,認識這名樂手;Bela Fleck玩Banjo,是一種類似結他的非洲樂器,若看過《Motorcycle Diary》(Soundtrack一流),不少配樂旋律由Banjo奏。

Corea的Jazz也玩很多World的元素,多謝ECM拆家,找到Corea遠古年代,由「寶麗金」(Polygram)出的碟,《Spainish Dream》(希望沒有記錯名)加上Flemenco也相當特別。ECM的Rarum系列,兩三年前幫他出了一隻精選碟,第一首《Sometime ago》還找了一名女歌手唱、配上歌詞,sometime ago, I had a dream....雖然很多歌詞還未聽明,也懶得去找,但可以想像這個美夢.....

可惜這場音樂會,絕對比不上Jan Garbarek Group了,鋼琴搭Banjo的效果,當然不同整隊Band的熱情澎湃,也擦不出應有的火花,像是各自彈奏多於合作。或者是我期望太大了,加上票也不便宜,最低消費也要320元,所以是有少少失望。

感覺永遠無法重溫。記得數年前看過一篇文,是內地改革開放後不久的年代,當時的內地火車站、羅湖站經常有小販賣雞比,這個年代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買過來吃。寒冬夜、吃下熱辣辣雞比,這種暖在心頭的滋味很難忘;時代已經變了,這些小販找也找不到了,即使到店鋪攤檔買同樣美味的雞比,永遠也重拾不了火車站那種感覺。

音樂會也是一樣,一場好的Concert,實在是可遇不可求,能碰得到是運氣,所以碰到好的音樂會、好的東西、好的人...都要珍惜。未來一周,每晚都有至少七八場Jazz Concert,不是在演奏廳、就是在pub或餐廳,若可以找三五知己同好,一起落Pub聽,也是賞心樂事,可惜大家都要趕功課了。但碰到一場些少失望的音樂會也好,冷卻一下鋪Jazz癮,專心寫文也是好事。

腳七、Fai:世上的東西,除了紅酒、車及電腦外,我全部都有興趣學!只是時間和錢太少了。
在這問公司可以找到咁多理念一致、志趣相投的同事/朋友,一齊跑步、日本毅行者,現在還有Jazz這味。曾有機會與大家一同工作,實在與有榮焉!!!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Jan Garbarek


上網才發現,原來今天是區議會選舉!突然覺得,現在每天寫論文、埋首苦幹讀期刊很幸福,土耳其的洋務運動、British policy of Palestine during Mandate period、Jabotinsky、Namik Kemal、Afghani、Begin、Ella Fitzgerald、Jan Garbarek...總比在點票中心呆等結果,聽葉國謙、郭必錚等等,講講「重返區議會」的真情感受,想起都要發惡夢。

世上比區議會選舉有趣的東西實在太多,不用再採訪區議會的版主,今天晚上又到London的South Bank Centre,與Banker P、清代藝術專家S、及語言學專家F,看Jan Garbarek的Jazz音樂會!在香港可以聽Jazz機會極有限,而且大多數是混合World的拉丁Jazz,加上多年來都是上夜班,也不可能常常請假聽音樂會,對上一次聽live Jazz,已是六七年前的香港藝術節Paul Motian Trio。(Paul Motian略有名氣,但當晚演出極之普通)

認識Jan Garbarek的Jazz也屬偶然,以前有訂閱台灣誠品書局、一些音樂網站的newsletter,有一期介紹Jan Garbarek的《Officium》,還附送一條free track試聽。一聽,就立即著迷,Geogorian Chant竟可以與Jazz配得這樣好?於是就找了一大堆Jan Garbarek的碟聽,由於Jan的碟全是ECM出品,於是也知道原來有個專出品歐陸Jazz的Label《ECM》。

ECM所有唱片封套的設計既簡約、又有美感,單是拿起唱片、瀏覽包裝設計,已叫人愛不釋手,巴不得把唱片店的整列ECM陳列架買回家、搬回家、甚至偷回家。於是輾轉透過各方友好,各種途徑、圖書館、資料室,盡可能搜羅所有ECM唱片,無論是Jazz還是ECM出的歐陸電影Soundtrack,全部一併拿回家慢慢聽。

Jan是挪威人,Jazz風格也充滿北陸的冷峻,Tenor Saxphone的刺耳高音,如北極刮過來的刺骨寒風,如冰一般插在你的耳膜,當然他也有柔和的音樂。整晚的演出,都是Jan Garbarek Group把過去的音樂、唱片貫錄,取其主旋律然後即興發揮,終於可以在現場,聽到Jan Group即興演繹我極喜歡的《Twelve Moon》,想起真是感動得要流淚!!!

最後我與在場眾多聽眾一樣,要站立拍掌致敬!優秀的Jazz演出、坐無虛席、全場哄動的氣氛,實在賞心樂事。這場演場會,撩起我鋪Jazz癮,明天還是放棄做功課,去Barbican centre聽我另一至愛Chick Corea。周六就要到Barbican centre standby,看看有沒有機會取得一票Sonny Rollins!!!付100磅我也願意!若不用做功課有多好?可以繼續已停了數年的Jazz研究,學寫Jazz樂評!

香港雖然Jazz演出少,但買Jazz唱片是平通全世界。ECM的碟在香港不便宜,至少120-140元一隻單碟,但還是比德國及倫敦平一截(德國朋友告訴我)!要買ECM的碟,最平是旺角銀行中心八樓的信昌唱片陳列室,有時還會做九折!百老匯電影中心旁的Kubrick則有少量、以電影soundtrack為主,以會員優惠計的價錢也合宜。

信昌唱片還代理另一Jazz大廠Concord,每年都有大清貨,20-40元一隻Concord,懂得找,還是可以找到滄海遺珠。

腳七:原來同你都幾「理念一致」,好似老董同佢班問責高官咁,09年紐西蘭毅行者時,睇睇Auckland或Wellington,撞唔撞到好的Jazz Concert啦!香港只是一個mono-cultivation的農場,除了cash crop外,沒有空間土地種其他好東西,即使搞幾多個西九龍也沒有用,也不會養得起一個有份量的Jazz Festival。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

London Jazz Festival


周五總要輕鬆一下。放學後,與同學到酒吧飲酒,聊聊大家遇到甚麼難處後,回宿休息一會,又要出門口,趕到River Thames南岸的South Bank Centre,看London Jazz Festvial的Opening Concert。今年是Ella Fitzgerald and Thelonious Monk的90歲冥壽,Opening Concert的主題就是Ella Fitzgerald,最後一天就有連續6小時的Monk壓軸,中間還有我至愛的Jan Garbarek。養得起一個Jazz Music Festival的城市,是令人「肅然起敬」。

Ella Fitzgerald的歌大部份都留在家,也是多得數年前周公子的成套Ella Fitzgerald Song Books,才在短時間內聽了一大部份她的歌。吾生也晚,Jazz的傳奇人物早已凋零了,殿堂級人馬只有極少還在生(下周在倫敦有concert的Sonny Rollins),樂手live演出已成絕響。今天的concert,就由英國的Jazz Singers輪流演繹Ella的歌,中間有寫Jazz的作家,講講Ella生前的小故事。雖然唱的水平只屬中上,還是原版最有韻味,但已聽得十分過癮。

我對爵士樂的研究,也只是極之業餘水平,啟蒙老師是2001年,明珠台每周五深夜播放、由美國PBS拍的一連九輯Jazz Music Documentary,看的書也只是村上春樹的兩輯《爵士群像》而已。兩個多小時的concert,有我至愛的Lullaby of Birdland,dream a little dream,That old black Magic。但也可惜是沒有Gershwin的Somewhere to watch over me, cheek to cheek及Tea for two。(始終對Jazz研究有限,可能這些歌唔係Ella原唱,所以無得奏卦?)

只是花了五鎊(80元),換了兩小時的Jazz vocal饕餮,抵到爛!可惜要交功課,六小時的Monk要忍痛割愛,但Jan Garbarek即使要交功課,也不容錯過!(來歐洲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看一場Jan Garbarek的live)。Jan前兩年曾到香港奏一場,可惜要上班而失落了,這次終於可以看得到。挪威出生的Jan是歐陸Jazz的殿堂級人馬,與鋼琴手Keith Jarrett是德國大廠ECM的一、二哥、叮噹馬頭。

Jan敢於創新,他的Jazz有混合挪威本土民歌、南亞音樂、而最驚人之舉是把中世紀的Geogorian Chant與Jazz Cross Over,於4、5年前與Hillard Emsemble合作推出的album《Officium》。(可惜這場音樂會,不會奏這些歌,若有與Hillard Emsembe合作的Concert,搭飛機也要看)

寫完,休息一會,繼續土耳其的洋務運動...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香港家書(二)

PK,

上個月給你的網上資料,看完了嗎?希望你也找到心水選擇。你未曾參加半馬,明年一下子就報全程,你真是要加緊操練,跑不完事少、跑傷事大,香港全馬的確不易跑(但肯定比泰國布吉輕鬆),我也是第二次參加,才可以由頭到尾一直跑,不用停下來。我也要操練了,明年至少有兩個全馬,最可惜是家附近沒有大公園、沒有市政局運動場,倫敦的健身室又不便宜,要找地方操練真不容易。

寫作是最佳的休息,每天回到宿舍,甚麼都不想做的時候,最好就是寫作、也當是半個發洩途徑。記得大學時讀過,好似是Benjamin的reading(忘記七七八八了),大意如下:「藝術家骨子裡都是瘋子,創作藝術就是讓他/她返回現實。」其實不止是藝術家,所有人也是。

第一份paper下月中交,現在每天看資料、期刊...東西實在不熟、英文又看得慢、寫得更慢,事倍功半也意料中事。每天晚上看到四、五點,結果這星期已有兩次早堂(一堂英文、一堂旁聽的中東傳媒),頂唔順錯失了,特別是今天教「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pop culture」,想起也覺得可惜!

想起大學時候,一起在新亞人文館comp lab做功課的日子,讀MA就不可能這樣了,當然也是因為我仍找不到,可以一齊做功課的朋友;更加不可能重返當年,同高官葉在考試日前,一齊刨Public Admin。當然,書永遠是自己讀,這種不用工作,晚晚讀艱澀的學術期刊的日子,過一天便少一天了,日後是會令人懷念。

若你也有興趣讀書,無論在甚麼地方讀,也一定要操好英文;語文不好,讀甚麼也是力不從心、像借貴利一樣、先打個七折。IELTS的分數根本意義不大。我Reading是9分(聲稱等於Native Speaker level),平均是7.5分(英國MA收7.5分),但我根本覺得,我的語文能力還差一截、上課沒有問題、Presentation照稿讀還可過骨,但寫和上seminar就見真章,因為不懂得表達複雜概念,以及找出最準確的字眼表達意思。

當然是會一邊學、一邊進步,可是三年之艾、難治七年之病,但怎也不可能學到地道的好英語。昨天晚上,到Leicester Square的Prince Charles看免費舊電影,《This is England》。這套電影是去年最佳的獨立電影。只是內容是關於幫會,由頭的尾的對白,除了聽得懂Fxxk, Fxxking, Fxxk off外,多於八成是不明所以!也是回宿後看影評,才晃然大悟,無辦法。

若果我英文好,其實很多工作機會,學校的Career centre,不時張貼一些研究機構,聘請讀中東、非洲研究或Development的畢業生,只是看到,有關職位需要「extreme good English」,立即不用考慮。我大致上也放棄在英國找工作了,不如留多些時間做功課、sit堂,人家問起,我也會坦白說,我的英文根本做不回與我本行相關的職業,反正香港易賺錢、有機會。

雖然有機會來倫敦讀書,已比很多人幸福,原本我可以有更大的收獲,只是我的語文限制了。遺憾...

你的花街朱古力食晒未?倫敦也周街賣,但當然不及卡塔爾便宜啦!倫敦比卡塔爾多哈貴一倍!我也不捨得買來吃。

莊x陽

2007年11月15日星期四

Wezimann, Jabotinsky, Ben Gurion, Begin, Irgun, LEHI, Haganah, Revisionist Zionism, Labour Zionism, Zionism...

每逢周二,就會不斷聽到Dr Colin Schinder在兩小時的課堂上,不斷重複這一堆名字。未來這裡上課前,除了知道Tel Aviv的機場叫Ben Gurion機場,Wezimann是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外,其餘都不知是何方神聖。讀了整天書,追回一些進度後,終於弄清楚這些是甚麼東西,有甚麼脈絡。(當然,這些只是基本資料,理應在開學前就要弄懂)

Wezimann:俄羅斯出生的猶太人,上世紀初始積極參與猶太復國運動,與英方官員熟稔,代表猶太人與英國談判,成功爭取在英國答應在Balfour Declaration中,加上英方支持establishment in Palestine of a national home for the Jewish people。主張以外交途徑、爭取歐美等國支持,建立以色列國。

Jabotinsky:Revisionist Zionism的發起人,不應該消極以外交途徑爭取建國,應該用盡各種手法爭取,以色列的國境理應延伸至約旦。

Ben Gurion:主張Labour Zionism,建立社會主義的以色列國,主張猶太人應該只聘用猶太人,不應聘用巴勒斯人。以色列的Kibbutz(農業合作社),就是源自Labour Zionism。

Begin:Jabotinsky思想的繼承人,成立以色列首個恐怖組織Irgun,專門攻擊巴勒斯坦人及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英國人。Begin也曾任以色列總理。

Irgun:恐怖武裝組織,立國後解散。

LEHI:由Irgun分裂出來的組織,前身是Stern Gang。 Araham Stern相信,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二戰前、英國反對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Stern Gang於是向納粹德國示好,意圖爭取德國支持以色列建國,Stern隨後被英國特工暗殺。(當然,那時沒有人料到Hilter會消滅猶太人)

以色列現在的右翼政黨,Likud(利庫德集團,意指團結),是由Irgun及LEHI的成員組成。

These is only very basic fact, the eassy I need to write is:

Explain in detail the changes in British policy towards Jewish immigration into Palestine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White Papers and Commissions of Inquiry which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Elucidate the factors which governed British thinking and thereby account for the inconsistencies in policy.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Letter to Hong Kong

Dear Albert,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 I will pay you an extreme good meal if you go to London or when I come back to Hong Kong!!!

It is unbelievable that today is already 14/11! In London(surely in Hong Kong), the restaurants, the shopping malls and the shops start offering Christmas promotions. London now is quite cold, but not as cold as I expected, I probably brought too many clothes. I should bring more preserved sausages and Chinese food instead of think clothes!

My first term will also finish very soon. However I am still quite confused because I am not efficient enough to do more background reading before attending the class. Ask you a question first, do you know who is Jabotinsky? Begin? Ben-Gurion? Haj Amin al-Husseini? Me too, I also don't know! I only know the airport in Tel Aviv is called Ben-Gurion airport, he is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of Israel. Then what is his ideology? Sorry, I don't know.

Every day after come back to hostel, I just want to take a long rest and do nothing anymore, too tired. Tomorrow I need to do a presentation about Tanzimat, but I am just too tired to finish it. Then I would understand why the PHD student of UST chose to hang himself!!!

I know I need to start writing my essays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I am just too lazy and tired to think of it. Look at the clock now, it is 12:30am again! God!!! Can you give me a little bit more time everyday???

Yeung

2007年11月11日星期日

土耳其的洋務運動(Tanzimat)

這星期看了幾天書,全部關於Tanzimat of Ottoman Empire,因為下周要做presentation。Tanzimat即是土耳其的洋務運動,我對土耳其歷史所知有限,但一下子就要探討,究竟Tanzimat是集權?還是分權?Namik Kemal的思想,多少是受西方影響、多少是受伊斯蘭傳統文化影響?(Namik Kemal,就是土耳其的嚴復、康有為、福澤吉諭之類的人物)實在極之難啃難讀。

土耳其在比中國早百幾年,就受到西方列強挑戰,自1699年與Habsburg Austria簽下treaty of Carlowitz條約後,國運一直走下坡,但要等到18世紀中葉,黑海北部沿岸的Crimean Peninsula被俄國佔去後,才開始意識要改革,引入法國專家改革軍隊及西方軍事技術。

但這些有限度的改革,根本無法助土耳其脫離衰落的厄運,歐洲的領土不斷被俄國與奧地利蠶食,1839年上任的Sultan Abdul-Mejid終於宣佈展開Tanzimat(即是re-structuring),大規模改革軍隊、地方行政、政府架構、教育制度、稅收,引入西方制度,希望扭轉走下坡的國運。

可惜維持了近30年的Tanzimat與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維新一樣下場,1876年、執行不夠一年憲法被Sultan Abdul Hamid II無限期中止,第一次選舉的國會,開會不夠兩次就解散,主張引入西方憲政官員、Young Ottoman等知識份子不是流亡海外,歸順政府、就是下獄。(土耳其可能較晚清文明,至少沒有戊戌六君子)

Tanzimat被批評得最多,就是改革只是一味照搬西方,完全與傳統文化割絕,舊有的制衡力量,例如各省藩主、伊斯蘭教士、地方軍隊全被削權及消滅,改為中央集權統治,於是整個政府就被一小撮洋務派官員壟斷,但這些洋務派員官質素參差,大多數也對西方社會一知半解,而且貪污腐敗,Tanzimat失敗也是必然。 (全盤西化被人插無用,但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樣係無x用,只得日本的明治維新係有x用。)

1839年,鴉片戰爭剛剛發生,中國還是如夢初醒,土耳其剛展開大規模的手術。1876年,中國仍在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土耳其已嘗試落實憲政,從制度方面改革,但土耳其先走100年也沒有用,最終還是與中國同一下場,到20世紀初要與中國,一同派留學生到日本學習。

土耳其捱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解體是幸運。若不是英法要借土耳其,頂住俄羅斯向南方及西方擴展(或土耳其懂得借列強的分歧,在夾縫中找到空間苟延殘喘),早就被俄國消滅了。(所以日本在日俄戰爭打敗俄國,土耳其也有極大回響)

與中國和日本比較,最先搞洋務運動的土耳其,完全佔不到甜頭,研究這個題目,比老師assigned的「Tanzimat是中央集權還是放權?」有趣得多了。還有一個月時間,4500字,希望可以搞得掂...

2007年11月9日星期五

Reading week

這個星期是Reading week,一直希望靠這星期翻身,完成以下三條題目:

1.To what extent were the 1876 Constitu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Young Ottoman movemnet a liberal reaction to Tanzimat? (Presentation)

2.Discuss the political ideas of Namik Kemal with reference to western influence and the Ottoman heritage. (Presentation)

3.A movement of centralisation, not liberalism. Discuss this view of the Ottoman Tanzimat.

時間過得很快,現在reading week已過大半,除了讀了一些書外,仍然沒有頭緒!反正沒有進展,晚上到戲院看免費戲,《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男主角憑演Uganda食人肉的總統Amin,取得去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The King of Scotland就是指Amin,因為他對蘇格蘭有莫明的興趣。

大抵也沒有多少人知道Amin是誰,可能也是這樣,所以這電影沒有在香港上畫。自從去年九月踏足非洲後,對所有非洲題材的電影也很有興趣,因為電影的那些黑人村民,我也曾接觸過,那些村落到現在還是歷歷在目。外國拍非洲的電影大抵也有個公式:大部份黑人都住在原始村落,有權力的黑人絕大多數是壞人,非洲的好人則有時犧牲、幫白人主角完成一些任務,只有白人的性格是立體的。

蘇格蘭醫科畢業生Nick原本打算到Uganda扶貧行醫,陰差陽錯下做了Amin的御醫,在Uganda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獲得Amin寵信的Nick,每天酒池肉林、逍遙自在,但懵然不知,這個國家在食人肉的Amin殘怖統治之下,已陷入崩潰內戰邊緣。

二戰世界結束後,非洲國家相繼獨立,脫離殖民主統治,由迦納56年獨立掀起序幕。可惜每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除了南非等小數國家外,這50年的發展可謂慘不忍睹(56年的迦納和南韓,國民平均生產總值是相同,50年過去了,迦納仍是原地踏步,南韓由300美元,增加至超過15000)。由於國家根本沒有民主基礎、權力沒有制衡、過於標榜黑人自主,盲目排拒白人外人,結果獨立不久就陷入混亂、發展不了經濟、民不聊生、然後把困境歸咎於白人、外國政府、政變、內戰、新的軍事政權上台...結果不斷重覆這個惡性循環。

Amin也是一樣,文盲、精神失常的Amin靠政變上台,他最聞名是食人肉、把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印度移民全部趕走,在他統治的十多年間,整個Uganda死了30萬人,一個新興的國家就這樣被毀了。

可惜選了中東,沒有機會修讀非洲研究了,我去年選學校,第二選擇就是非洲研究。唯有偶爾看看電影、書本,業餘研究非洲。關於非洲近50年的歷史,倒有一本好書可以推介:《The states of Africa》,近六百頁,去年由贊比亞返港後,花了三個月工餘時間看。

看完,真的要流淚。

2007年11月4日星期日

煙花,從側面看,是扁的?還是圓的?

每年11月3日,倫敦都放煙花,慶祝?紀念?數百年前放火燒國會的陰謀。香港的煙花看膩了,因為每逢國慶新年,都是留守在會展,「陪」特首看煙花,看花火在頭頂綻放,也只是工作而已,根本沒有閒心細看。

今天與Banker P先生、師姐S小姐、鄰居兼研究文物的S小姐,到市郊的Alexander Park,細看英國的煙花。想起來,我從來在香港沒有與朋友看煙花(一同工作的行家朋友例外),而且香港看煙花的場地也極差,除了富貴人家,一般市民只能擠在海港兩邊,看煙花是可免則免的苦差。但在英國,倒可以一同在異地與朋友,走到花火盛開的草地,抬頭望一束束的煙花、霹靂啪啦在頭上爆炸,又想起岩井俊二的疑問,煙花從側面看,究竟是扁?還是圓的?

岩井俊二的《煙花》已是十數年前的電影了,捧紅了電影女主角奧菜惠;今天,恐怕也再難看到奧菜惠電影,因為數月前她已宣佈息影,因為長期沒有工開(雖然又有新聞澄清說不是)。故事很簡單,發生在日本的農村小鎮,初中生的暑假快要開始,碰巧小鎮晚上有夏祭的廟會,最後高潮是放煙花慶祝,有一個學生問:「煙花,從側面看,究竟是圓的?還是扁的?」學生仔七咀八舌,也找不到結論,於是相約一起,一同走到老遠的山上,為了看清楚煙花是圓的?還是扁的?

這套十數年前的電影,我也是數月前向行家E小姐借。電影對我來說,是初中歲月的美好回憶,那些初中生天真得可愛;人老了,也不會問這些問題、去找答案,特別是香港(陪特首)煙花特別多,根本不再有期待。反而來到倫敦,倒是如此熱切去湊熱鬧,提早坐地鐵到老遠的Zone3邊,坐在濕漉漉的草萍看煙花,就像電影的初中生一樣,想看看倫敦的煙火又是怎樣?

英國的煙花、款式較香港美麗,一來心境不一樣,更重要是這裡放煙花沒有「政治任務」,沒有左派、愛國人士、四洲食品贊助,英國政府也不需借煙花「紛飾太平」...半小時的煙花結束後,四人一同到Leicester Square的旺記宵夜,由印度旅行、世界各地博物館談到考古學...總找到說不完的話題,若果可以繼續談下去,不用趕尾班車多好?

我永遠不會知道,煙花從側面看,是圓的?還是扁的?正如電影一樣,找不找到答案不重要,因為這一天、這一晚我很快樂;若生命就在此刻結束,也算是有一個好結局了。

2007年11月1日星期四

香港家書

貴公、Sherin,

謝謝你們的文具,令我成為宿舍最大的文具供應商,連同我大佬留下的文具,由釘窿機到各種size的釘、夾、printer、scanner樣樣齊,可惜有齊十八種兵器、有齊N種顏色的原子筆,書還是讀到一舊雲。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是11月,喊了多年爭取07、08普選,07年也要埋單結束了,上周六轉冬令時間後,加上倫敦經常天陰,未到五時已天昏地暗,一片急景殘年。

不經不覺也讀了一個月,除了發現「天下的確有免費午餐」外,還發現原來全世界的大學教育質素,也是差不多,倫敦也好不了香港多少,外國的月亮不比本地圓,外國的老師也不比香港好。

我修的三科之中,Modernization of Middle East及Israeli and Palestinian一般,前者每周得一小時課,很多東西在課堂也是談不了;後者是猶太人教,上堂齋talk兩粒鐘歷史,少些精神也很易睡覺,但好處是seminar不用presentation,而是老師由頭講到尾,由哈馬斯射火箭講到猶太殖民區。當然他的觀點徹頭徹尾親以色列,所以他會說:「以色列撤出殖民區也沒有用,哈馬斯的火箭也一樣射過來。(殖民區是位於非法佔據的巴人土地)。」

但最災難還是Modern Trend in Islam,老師上課教的東西十分基本,連我也覺得沒有得著,但要看的書就極難看。今天向老師請教文章內容,老師竟然說:「你看不懂,我也很難用你懂的語言講。」然後在電郵中說,不如你向學校的learning centre請教啦,他們有一對一的tutorial!恐怕修讀這科等於自修,有如再考一次A Level。

但更嚴重還是,我選了這科做Major!要交一萬字的論文!我想我大概也要改major了,今天上Modernization的導修,做present的同學十分專業,整課導修變成她與老師的對話,坐在台下的大部份學生也搭不了咀。我選了這科,也是因為當年學了滿肚子洋務運動、戊戌政變、明治維新,不如看看中東又怎樣搞洋務運動?雖然導修課一舊雲,如果學系還可以讓我改major,這可是唯一選擇了。

但最危機還是要交功課及考試。書已經讀得半桶水,還要寫幾千字英文!除了找書外,還要找人改英文!壓力較工作交稿還甚。

知識那裡也可以學,去外國讀書最重要的兩項,還是識朋友及學英文。可是學校宿舍太獨立,只有五人分享一個廚房,我的四名鄰居,除了西班牙女之外,其他都不太喜歡講話。同學?每逢下課也散水了,也找不到多少夾咀形的,要跟同學混熟,恐怕還要花很多時間。結果最後還是,與失散了的舊朋友、香港人相處最多。

唯一值得高興的,竟然不是倫敦的事,而是發生在香港!多得近期股市暢旺,這個月只是坐在這裡呆讀,天天一舊雲,反而是工作以來,收入進帳最多的一個月(當然一跌市,有如12時的灰姑娘,一切又是鏡花水月了)賺錢原來是較讀書容易。當然若有得選擇,我寧可讀得懂、讀得通現在要看的書好過了。

另一項可以談談,你也有興趣的是,我有望組隊參加英國毅行者!!!今天與11年沒有見的P小姐食日本餐,若不是前兩周與一樣散失了11年的S小姐會面,也找不到P小姐。原來她已在Birmingham做了兩年土木工程,有英國車牌及熱愛行山,英國的山已遍佈她的足跡。她十分有興趣組隊,所以再找兩支腳,08年英國毅行者可以成團!然後09年與你們紐西蘭毅行者!一談到行山,很是懷念在日本金時山茶屋、半夜兩時半一齊食麵、及在富士山一同浸溫泉看日落!。

轉眼又是十二時半,也不知道這天做了甚麼,每天就是糊里糊塗地過了。改天再談!

仆街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