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

La Rochelle.相隔千里的兩生花

刊於《茶杯》09年10月


來到歐洲居住後,我才知道「La Rochelle」不單是化粧品牌,也是法國一個城市的名字。

今天的La Rochelle,只是一個人口約十萬的法國西岸小城,沒有多少亞洲人會特別到這裡旅行。

這城市,曾經擁有一段顯赫的歷史:中古期間,這是英格蘭人在歐洲橋頭堡,為了爭奪這個港口的控制權,法國與英格蘭打了無數場戰爭;這裡是法國第一大港,法國航向新大陸、法屬殖民地魁北克(Quebec)的商船,全部在這裡出發。

魁北克早已成為加拿大聯邦的一部份;La Rochelle不再是法國重要的港口,但藍色十字旗仍然豎立在港口外,宣示早已失去的魁北克主權。這裡的法國人仍然念念不忘,二百五十年前輸掉給英國的那場戰爭。

La Rochelle於法國中部的西岸,波爾多以北的一百三十公里左右。對外國人來說,這城市遍遠了一點,自從廉價航空Ryanair,數年前開啟了倫敦往La Rochelle等航線,把其他歐洲人帶到這裡,這個城市終於出現在歐洲的旅遊地圖上,La Rochelle與英國的直接往來,中斷了數百年後又再次縫合了。

La Rochelle與英國的關連,始於十二世紀。當時的領主Eleanor of AquatineAquatine是法國西南部)嫁給了英格蘭的亨利二世後,La Rochelle也併入英格蘭,隨之而來的英法貿易,為港口帶來了財富。

走在La Rochelle舊城,仍可以找到有英國特色的房子;海邊兩座防禦的軍事塔內,有不少像徵英法和平友好的雕塑展品。La Rochelle的前途,往往由英國和法國主宰,兩國和平,La Rochelle才可以在夾縫下生存。

隨後二、三百年間,英法不斷為La Rochelle的控制權開戰。法蘭西人雖然趕走了英國人,但在兩國角力下,La Rochelle可享有類似「一國兩制」的自治權;隨後的百年戰爭,法蘭西人也在附近的海洋,擊退了來犯的英格蘭的海軍。

La Rochelle親英的傾向,成為法國揮之不去的夢魘,擔心La Rochelle是特洛伊城的木馬、成為英國顛覆法國的基地。

法國的憂慮,終於在宗教改革爆發,La Rochelle決定與羅馬教廷及法國皇帝決裂,決定信奉加爾文的新教,這個港口成為法國新教徒的聚居地。法國境內逼害新教徒越來越嚴重,這個小城已有準備與中央政府開戰,開始修緝防禦工事備戰。

157211月,La Rochelle公然抗命,拒絕把治權交給法皇任命的新總督後,戰爭終於爆發。法皇查理九世派二萬八千大軍平亂,La Rochelle隨即向伊利沙伯一世的英格蘭尋求援助,但礙於與法國的和約仍生效,伊利沙伯一世只派出像徵式的援軍。

圍城半年,法軍無法攻下城池,雙方終於簽訂和約。La Rochelle可以繼續自治,法國劃了三個「宗教特區」給新教徒,La Rochelle是其中之一。但宗教衝突沒有因和約結束,La Rochelle1620年後再與中央政府衝突。

但命運沒有再一次眷顧La Rochelle,即使英國派出大批軍隊援助,也無法挽救La Rochelle1628年,它於於淪陷,數百年的自治權也從此結束。

法國倒沒有向這個港口報復。戰後,La Rochelle發展成法國對美洲及非洲的貿易港,為城市帶來大量財富。

只是沒有料到,令La Rochelle沒落的,原來它是最堅實的盟友英國。十八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英國擊敗法國,法國於美洲的大部份殖民地,包括魁北克(Quebec)都被割讓給英國,法國與新大陸的運輸、貿易隨即大減,La Rochelle豈能不沒落?

離開La Rochelle的博物館,在古城石板街上踱步,想起的卻是香港。兩個城市、相隔千萬里,如失散了的兩生花,擁有既相似、又複雜的故事。

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一國兩制,都是不容易呀。

交通:
可以在巴黎坐高速火車TGVLa Rochelle,車程約三小時。由波爾多坐TGV,車程約一小時半。或由倫敦坐廉價航空Ryanair

旅遊季節:
La Rochelle是法國熱門的渡假勝地,每逢夏天,酒店、渡假屋和營地都全部爆滿。請提早預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