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意大利Tuscany.刊於《JET》四月號





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Tuscany)有佛羅倫斯、錫耶納(Siena)、比薩(Pisa)等歷史名城,有沃泰拉(Volterra)、聖吉米亞諾(San Gimignano)等小城、以及Chianti等馳名的產酒區。


托斯卡納的文藝復興遺址恒河沙數,太多藝術家在這裡留下遺跡了,單 是追尋藝術史之父瓦薩利(Giorgio Vasari)五百年前在托斯卡納,走訪不同藝術家的腳縱,一個暑假也未必夠。若博物館、美術館看膩了,又或你更愛杯中物,可以到聖吉米亞諾 鄉郊的B&B住兩天,走訪不同的酒 莊,享受葡萄園間的寧靜。


比薩斜塔百聞 不如一見、錫耶納有奇特的馬場在市中心、全世界最美麗的城市日落則在佛羅倫斯,每天的黃昏時份,大家擁到小山上的米高安哲羅廣場,看維奇奧老橋的剪影,看 金黃色的太陽,緩緩地沉到阿諾河中,無論看多少次,你也不會厭倦。


佛羅倫斯

大家都叫這裡做佛羅倫斯,詩人徐志摩譯的名字「翡冷翠」,今天沒有 多少人用了。「翡冷翠」譯得這麼古雅、高傲,反而沒有流行普及,又是劣幣驅逐良幣另一證明。除了冬天外,翡冷翠其實一點也不冷,暑假的陽光太烈、遊人太 多,小城也變得煩囂擁擠,每年的初夏和秋天正是合適的旅遊季節。


麥迪奇(Medici)家族統治的佛羅倫斯,是咤吒風雲的大都會,是歐洲的文化中心。今天的佛羅倫斯,已由絢爛歸於平淡,政治經濟上已沒有任何影響 力,意大利的時尚中心也北移至米蘭,它只是一個旅遊的城市,讓旅客尋找烏菲茲美術館(Uffizi)內,波迪切尼(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尋找五百年前那一場席捲歐洲的文化風暴。


在佛羅倫斯,藝術、文化、建築和科學如雨後春筍般蓬勃。麥迪奇家族是銀行業出 身,在當年天主教盛行的歐洲,放貸者往往被視吸血鬼、被歧視和咒罵,為了緩和與天主教、與城市居民的關係,麥迪奇家族大筆捐助教會,建教堂、資助藝術創 作,最終更成為城市的統治者。


當時的佛羅倫 斯人也知道,他們活在一個了不起的盛世,瓦薩利在統治者Cosimo I de’Medici的支持下,完成了全世界第一藝術史著作:《Le Vite delle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d architettori》(最優秀的畫家、雕刻家、建築家傳記),收錄了過百位意大利藝術家的事蹟。


只有那個年代,才會出產十項全能的天才,達芬奇、米高安哲羅除了是 藝術家,也是建築師和科學家。瓦薩利以這本著作聞名後世,但他也是畫家和建築師,是米高安哲羅的朋友,烏菲茲美術館的Vasari Corridor便是由他設計和興建的。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意大利文是Rinascita)這個詞,就是源自瓦薩利的巨著。瓦薩利對藝術研究的 影響深遠,他是第一人為藝術家立傳記,到處遊歷搜集資料,並為藝術理論、如何評價藝術品的好壞,定下了原則和框架,雖然書中記載了不少道聽途說的野史,偏 重記載托斯卡納的藝術家,貶低威尼斯藝術家的成就(例如:Titian)。


在瓦氏的眼 中,哥德式的藝術是野蠻和粗糙,自喬托(Giotto、十二至十三世紀的意大利畫家)後,西方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直至米高安哲羅的出現,藝術的發展到達顛峰,超越了古典年代的成就, 其他藝術家的成就,都及不上米高安哲羅。


若今天夏天, 你會到佛羅倫斯,不要忘記帶一本Le Vite delle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d architettori,尋找瓦薩利筆下的藝術家,在佛羅倫斯留下的腳縱。


錫 耶納

我一直不明白,為何Siena的中文名譯作錫耶納?這麼女性化的名字,配一個陽剛氣十足的譯名,完全格格不入。聽友人說,因為Siena有一隊意甲球隊,總不能為球隊譯個娘腔腔的名字了。


佛羅倫斯到錫 耶納的交通很方便,將近每小時都有巴士直達,車程只是一個半小時左右。錫耶納於十六世紀中葉被佛羅倫斯吞併前,是托斯卡納區的另一個文化中心。今天的錫耶 納只是人口不到十萬的小城市,錫耶納這球隊,也是近年才升上意甲,有機會逐鹿頂級聯賽。


托斯卡納的城市一般都不大,所有景點都在步行範圍之內,錫耶納的格局有點像佛 羅倫斯,特別是錫耶納的主教堂,與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差不多,外牆都是刷白色的大理石,還有一座高聳的白色方塔。下車後步行一會,便會抵達Piazza Del Campo,這個蜆殼型、中心點凹陷的廣場。


無論有多少人 排隊,你也一定要登上Torre del Mangia這座尖塔。登上塔尖向下望,才發現蜆殼型的紅色廣場,原來是由約十個大三角型砌成,廣場上的遊人都變成小小的黑點,不斷在三角型 間遊走。


每逢七月二日 及八月十六日,Del Campo廣場這裡都 會舉行賽馬,這肯定是全世界最短的賽馬,參賽騎師和馬匹圍著廣場跑三圈,不需一百秒便到終點了。這活動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今天仍是錫耶納盛大的活 動。


比 薩

比薩斜塔,一直只是在教科書中看到。百聞不如一見,今天終於看到了!斜塔遠看 像玩具積木。走近些,原來斜塔一點也不宏偉,較想像中小了一點、白了一點,背後有一大堆支架支撐。


斜塔外的草坪堆滿各國的遊客,保安不斷趕遊客,喝止他們踐踏草地,但沒多久大 家又回到草地上,誓要拍一張「推塔」、「托塔」的照片後才罷休,他雙手向左擺、她雙手向右推、她想背著斜塔、他想用舌頭頂住...不同的手在擺來擺去,有 如在斜塔前一同耍太極。


比薩除了有斜 塔,還有天文學家伽利略。相傳伽利略當年在斜塔上做實驗,把兩件一樣大小的東西從塔頂投下,證明物件下墜的速度跟體積無關。今天的斜塔限制參觀人數,要一早排隊才爭到機會,大部份人只可以在草地上「推塔」,沒有機會走進塔頂,重覆伽利略的實驗。


聖吉米亞諾

遊歐洲的小城往往有更大的驚喜,大概是小城偏安一角、人煙稀疏,倒不如把城牆、古街道、道路全部維持現狀好了,至少吸引各地的遊人。


若把聖吉米亞諾、翡冷翠與錫耶納用線聯起來,差不多像一個等邊三角型,由一城 到另一城,巴士的車程都是一小時半左右。翡冷翠出發的車子在田野、在山間的高速公路中穿梭,偶爾還看到工業區、大型汽車廠,中途站轉了車後,才開始風光明媚。翻過最後一個山頭,便可以看到五、六座方塔屹立在山頂,聖吉米亞諾快到了。


中世紀前的聖 吉米亞諾城,只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村。古代的歐洲,宗教氣氛濃厚,城市都以聖人的名字名命,祈求得到聖人的保祐,以風調雨順和平。據說,當年阿提拉大帝率領的匈奴人(Attlila’s Huns) 入侵意大利,吉米亞諾祈求上帝救救小城後,突然間一陣雲霧籠籠罩村落,匈奴人因此看不見村落,沒有率軍入侵。


公元十世紀後,多得朝聖的興起與蓬勃,聖吉米亞諾剛好是由歐洲大陸到羅馬其中 一站。多得絡繹不絕的善信,聖吉米亞諾發展成意大利中部的貿易中心。但十四世紀黑死病橫掃歐洲,捲去聖吉米亞諾大半人口,聖城從此衰落,終於在文藝復興前 被佛羅倫斯吞併了。


聖吉米亞諾的 特色是方塔林立。有說法指,建築是炫耀財富的最好方法;有說法指,方塔是為了防衛,居高臨下的堡壘方塔傲視四周,恫嚇所有垂涎城市財富的入侵者。但為甚麼只有聖吉米亞諾人,才對方塔情有獨鍾,其他意大利城市找不到?這不得而知了。


小城外,還有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大大小小的白酒莊散落在四方八面,讓遊客到訪 及試酒。不少民宿就在葡萄田旁,每年夏天,在這裡住上兩星期、一個月的旅客比比皆是,享受托斯卡納夏日的陽光,跟我住同一間民宿的美國夫婦,每天的生活是 看看書、喝喝酒、黃昏到小城內逛逛,喝喝咖啡、看過山城的日落後才歸去,寫意自在得很。


生活永遠在他方(La vie est ailleurs),只有在異鄉的旅途、把香港的一切事情拋諸腦後,我們才可以尋 回自己,不讓自己在工作桌上死去。這一刻,我只希望沐浴在意大利托斯卡納(Tuscany)的陽光下,在中古小城的迷宮間漫步、在城外的葡萄田間遊走,趁黃昏日落前騎上單車,與太陽一同消失於地平線上。


旅遊資料:

季節:

意大利夏天炎熱多蚊,若夏天去,請帶備蚊怕水及無比膏。


注意事項:

意大利餐廳多黑店,所謂「旅客套餐」,大多數既昂貴又質量差。


交通:

比薩和佛羅倫斯都是鐵路的交通樞紐。由羅馬可以坐火車到佛羅倫斯,車程接近兩小時,車資約是20歐元。

托斯卡納的國際機場於比薩市兩公里外,機場有火車和巴士,抵達佛羅倫斯和錫耶納。

聖吉米亞諾和錫耶納沒有火車。遊客可以在佛羅倫斯坐巴士前往,車資約7歐元左右。

聖吉米亞諾旅遊局逢周二和周四下午,都會帶團訪區內一間酒莊,價錢是二十歐元。若打算駕車遊托斯卡納酒莊,可先可聖吉米亞諾旅遊 局查詢酒莊資料,然後預約時間。


住宿:

聖吉米亞諾有不少高質量的B&B,雙人房最便宜是五十歐元。再貴一點的,可以讓你住在葡萄園中間。

錫耶納和佛羅倫斯多遊客,請提早預訂房間。

1 則留言:

Ice Horse 說...

Hi CHY,

This comment is totally irrelevant to your travel article, but I still put it down here as it may interest you.

I happened to read a very interesting article in The Guardian ("Media" supplement) yesterday. It is to backtrack which party the national papers have been backing for the previous half a century.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0/may/03/election-2010-newspapers-influence-over-voters#

You can tell some are hard-core loyal supporter (or monthpiece?) while some obviously have become the "hit-man" of the proprietor.

Hope you will like it.

Yeun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