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Margaux 1.Chateau de Malleret







香港到Haut Medoc是漫長的路程,晚上七時許上機場巴後,用了接近二十四小時才抵達波爾多機場。(飛荷蘭十一小時半,等了四小時半,飛波爾多兩小時)第一天的假期,全部浪費在交通。

不知何故,KLM upgrade了我去premium economy,還送了香港機場lounge服務,位置多丁點空間,總算吃飯時不用把椅背靠直,無端端執到,幸好去機場前沒有吃飯,KLM的lounge有飯,有芝士,有小食,還有Hagandaz雪糕和各種酒,夠填飽肚了。

出機場後上了Jean(Medoc馬拉松及單車的媒體聯絡人)的車,波爾多機場近Medoc,不到半小時已看到葡萄園了。我們先到Medocaine VTT的工作人員的臨時飯堂吃飯,我是全場唯一一個東方人,Jean跟大家介紹後,他們唱歌敲酒樽唱歡迎歌,法國人真好客,Jean告訴我,不要吃太多,飲太多,留個肚吃晚上的VIP Dinner!我們隨後到Chateau de Malleret安頓。

這是我第二次有機會住進酒莊的Chateau(第一之是兩年前在軒尼斯的Chateau de Bagnolet),幸好這次旅程有四日三夜,總算可以做四日貴族,不致於夢醒後便要回到現實世界。即使Chateau de Malleret不算列級酒莊,但城堡外觀也是氣派不凡,內裡的裝修未致於炫目,但古典簡樸的裝修設計已夠華麗了,足以令我拍下屋內的所有細節。

五月的葡萄開始生長,聽Jean說,今天的天氣太熱,雨水差一點,今年的酒恐怕不及去年了,我與他談到中國商人到Medoc買酒莊,他說稍後有機會碰到些莊主,可以向他們請教,總之在商言商,誰花得起錢便賣,絕對不會因中國沒有紅酒文化而不賣,正如五年前也有墨西哥人在波爾多買酒莊,不緊要的。

第一天下午沒有特別行程,酒莊的接待小姐帶了我看上世紀建的馬廄,原來以往這裡有賽馬,有打獵,所以會養不少馬匹,但現在沒有了,馬廄都改做其他用途了。下午沒有活動,我在酒莊一帶逛,這個莊的花園至少有半個維園大,如果下半生發橫財,可以買個酒莊與老婆嘆世界退休,順便做B&B有多好?這樣才是生活呀!

小資料:Chateau de Malleret,雙人房三天兩夜的價錢是357歐元,包括兩天的早晚餐及第二天午餐。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即將起程,第三次去Medoc

我是很幸運的人,雖不是大富大貴,但有機會去多一點旅行、享受一點貴族的奢華、品嘗不少美酒佳餚。不計倫敦、牛津,過去四年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法國的Bordeaux, Medoc一帶。08年九月與S在Medoc、Bordeaux and St Emilion遊了七日六夜;09年九月參加Medoc Marathon,想不到闊別一年多,下周四有機會回到Medoc!我獲主辦單位邀請,參與名為La Medocaine VTT的單車之旅。

La Medocaine VTT是Medoc Marathon的單車版,賽道則是Medoc南部Marguax, Haut Medoc一帶,由同一個主辦單位舉辦。我大約二月收到邀請後,才知道原來除了Medoc除了馬拉松以外,Medoc還有這般好玩的單車遊!

08, 09年兩次去Medoc,我留在Paulliac, 去了St Julien, St Estephe一帶,終於有機會試Margaux, Haut Medoc一帶的酒莊了!幸好活動於五月底,辦公室最忙碌的日子剛過去,請幾天假也不太困難。

四天三夜的行程,由主辦單位招待,這三個晚上,我將會住進這裡:Chateau de Malleret,這間位於Bordeaux左岸的Cru Bourgeois莊。第一個晚上的VIP晚宴在這裡:Chateau Lascombes。Lascombes是Medoc的2nd Crus,Robert Parker給Lascombes 09的評分,是94-96+!!!這晚,一定要飲飽食醉!第二天活動:Margaux試酒遊。

第三天,La Medocaine VTT!一定要悉心打扮,化過靚粧上場!第四天,短短的行程結束,又要回香港繼續辦公室幹活了。感謝上帝給我這個超現實之旅,我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竟然可以在五月底回到夢中那個Medoc的葡萄園,發一場四日三夜的初夏夢。

對La Medocaine VTT有興趣的讀者,請留意下周的報道。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Food for Run and Thought 36

「That's the thing about running: your greatest runs are rarely measured by racing success. They are moments in time when running allows you to see how wonderful your life is.」Kara Goucher, American long-distance runner

「It takes faith and the courage to risk failure in order to realize one's destiny. Having had my share of failures throughout my career I know that it is well worth the risk.」Ryan Hall, American long distance runner and winner of the 2008 United States Olympic Marathon Trials

「Running puts me in a positive state of mind. I'm constantly getting ideas for stories on the run.」Pam Oliver, Fox NFL reporter

「Running in the morning has me appreciate all the choices that come later in the day. The choices I make after running seem healthier, wiser and kinder.」Deena Kastor

「I grew up believing that once you completed a marathon it was as if you had been sworn into a secret society. A society of runners who become sisters and brothers, bonded by blisters, chaffing, dehydration, cramping and intense pain! We will have endured the same rigorous path together.」Shalane Flanagan

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真係唔好試赤腳跑.《SportSoho》5月號

自從Christopher McDougall的《Born to Run》著作面世後,赤腳跑成為一股熱潮,跑鞋成為傷患的根源,遠離傷患一定要赤腳跑。

赤腳跑並不是新事物,1960年的埃塞俄比亞選手比基拉(Bikila)是第一個登上國際舞台的赤腳跑手,八十年代的南非藉女跑手Zola Budd是另一個。1964年的東京馬拉松,比基拉這次穿鞋跑以2小時12分11秒衝線,時間較上一次的赤腳跑還要快三分鐘。

專家對赤腳跑相當有保留,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曾說,穿跑鞋跑會受傷沒有科學根據。事實上也不無道理,若赤腳跑這麼多優點,又可以避免受傷,為何絕大部份精英運動員都沒有赤腳比賽?也沒有聽聞他們練跑不穿鞋?

有些精英運動員更是反其道而行,例如五十年代的捷克的馬拉松名將沙杜柏(Emil Zatopek)是穿著沉重的軍靴練跑。

要判斷赤腳跑是好是壞,還是要親自試試,但赤腳跑至少有一樣好處,節省買跑鞋訓練的錢。跑步機、運動場的跑道理論上最適合赤腳跑,兩者都沒有陷阱硬物,草地和泥地反而危機四伏,不知道有沒有硬物和玻璃,可能赤腳跑的風氣在香港未盛行,不少運動場和健身室以容易弄傷腳為由禁止赤足。

我的第一次赤腳跑在中文大學的運動場,穿鞋跑了五公里後,我把鞋和襪脫掉,改為赤腳跑。或許我腳底的皮膚太粗,跑起來一點不覺得刺痛,沒有鞋和襪的重量,每踏一步都很輕,沒有焗促的自由,感覺像羽毛一樣飛...可惜不到十圈,運動場的職員喝住我,說運動場上不能脫鞋跑,真是大煞風景。

第二次,我到藍田茜草灣的緩跑徑再試赤腳跑。頭四圈感覺還不錯,這條緩跑徑相當柔軟,但原來有點凹凹凸凸,有些路段硬、有些地方軟,有些地方更會微微隆起,結果到第五圈,我的左腳掌向前踢之際,左腳的姆指踢到隆起的地面後,向前傾的反作用力,隨即把姆指夾硬向後屈,嚴重扭傷了左腳姆指的關節,情況有如打籃球的「篤魚旦」一樣。

當天晚上,左腳姆指的關節腫起來,第二天更無法正常步行,只能靠腳掌外側慢慢撐起。跑步只會跑傷膝蓋、足踝、關節、爆指甲、生水泡,從來沒有聽聞跑步會跑傷「腳指公」,我肯定是第一個了,不知道要休息多久。

主張赤腳跑,跟主張不用注射疫苗有點相似。不注射疫苗,固然可以避免疫苗污染、注射帶來的副作用,但患嚴重疾病的機會也會急增;赤腳跑或許可以避免膝頭痛、關節傷,但你很可能會踏到硬物、拗柴、扭傷腳指關節。

奉勸各位想赤腳跑的跑手,一定要小心踏每一步,要慢慢感覺和試跑,也不要過份相信緩跑徑是平的,因為穿鞋跑是不會察覺這些微小的分別,但這些凹凸不平是容易受傷的陷阱。

我的赤腳跑旅程,就是這樣慘淡收場,以後除了百分百的平地外,我不會再試赤腳跑了。

2011年5月10日星期二

東非跑手的哀愁.《SportSoho》四月號

當今世上的精英運動員都來自東非,不是埃塞俄比亞就是肯雅,無論甚麼地方的馬拉松比賽,只要有一點冠軍獎金的,都有兩地的精英選手參加。據統計,肯雅出產超過一半的職業馬拉松跑手。

歐美和發達地區出產頂尖選手的數目是遠遠及不上東非,最常聽到的解釋是東非人的身型適合長跑,先天較其他人種優勝。但我並不太相信這說法,至少女子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是英國白人,過去七年都沒有人有辦法打破她的兩小時十五分二十五秒世界紀錄。歐美亞洲等富裕的地區不乏身型適合長跑的人士,只是這些社會太多選擇,沒有多少人願意放棄娛樂、學習、消遣及未來的事業,全天候訓練長跑。

相反,東非人的生活沒有多少選擇,跑步成為少數可以為了脫貧、謀生及改善生活的方法,出產成功運動員的機會自然較其他國家多。至於為甚麼非洲這麼多窮國,但只有這兩個國家出產較多頂尖跑手則可從文化的角度解釋。以肯雅為例,若不是當年的英國殖民政府鼓勵肯雅人參與田徑運動,帶動了跑步的風氣,今天的肯雅也未必是馬拉松強國。

但與英超、NBA、網球或其他職業運動比較,馬拉松的獎金相形見絀,曼聯球星朗尼的周薪已較絕大多數馬拉松比賽的冠亞季獎金總和多,而且獎金還要先繳付稅項,以及償還過去的借貸(運動員是一門投資,有潛質的運動員有機會被招募培訓,若他們跑出成績,便要上繳一部份獎金作還款),最終袋進口袋的並不多。

一將功成萬骨枯,基比沙拉斯只有一個,若男子運動員無法跑出兩小時二十分的成績,基本上只能在獎金較少、水準比較低的比賽競爭。筆者一年半前採訪土耳其伊斯坦堡馬拉松,有機會認識一些來自肯雅的精英運動員,並與其中一人交換了電郵。可惜該跑手在三甲以外,贏不到任何獎金,兩手口口回肯雅。

伊斯坦堡回家後,我與他保持聯絡。沒多久,他問我可否在經濟上資助他?他可以教我一些訓練貼士交換。那一刻的感覺有點複雜,我曾考慮是否應該捐一點錢給他,但最終還是沒有這樣做,最終也沒有再聯絡了。我有時也後悔,是否應該捐一點錢給他?聽他說多一點東非跑手的苦況、他的訓練心得也好。

這些次一級運動員的另一出路是放棄原有的國藉,加盟到處招兵買馬的富裕海灣產油國。最聞名的例子是○三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三千米障礙賽冠軍Saif Saaeed Shaheen。原名Stephen Cherono的Shaheen是不折不扣的肯雅人,但被卡塔爾收買了,因為肯雅運動員的薪酬極低,年薪只有約二千美元。

轉國藉的另外一個誘則是為了爭取參賽機會。肯雅、埃塞俄比亞的一流跑手太多,代表國家出戰的機會難若登天,還要面對年青新晉跑手的挑戰,不可能長時間留在國家隊,但若跑手入藉其他國家,在參與國際賽的機會大大增加。

可以懶於練跑其實是福氣。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拉登與伊斯蘭恐怖主義.星期天《明報》副刊.五月八日


http://news.mingpao.com/20110508/vzc1.htm

花了十年時間,無數的軍事行動,緝拿拉登的反恐戰爭終告一段落,也讓美國人暫時忘記經濟衰退的痛楚。雖說拉登是蓋達組織的領袖,但他更像任期屆滿的領導人,在一間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話的大宅,過覑半退休的生活,連槍也沒有隨身。

十年反恐耗二萬億美元

憑覑準確的情報,美軍沒有流一滴血的情下,以四十分鐘解決拉登,固然值得美國人慶祝和自豪,但據英國《金融時報》上周四的報道,回顧過去十年美軍投放在反恐及戰爭的開支(包括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及加強國土安全的投資),估計約二萬億美元,相當於香港政府五十年的開支,緝捕拉登的代價,也未免太大了,而且還未計軍事行動中犧牲的美軍和數以萬計的平民。

忽發奇想,如果美國直接收買全球所有恐怖分子,如沙特阿拉伯政府一樣,投誠的恐怖分子,政府給他們找工作、送大屋給他們、甚至幫他們討老婆,換取他們過正常的生活,不再從事恐怖襲擊,大概比戰爭有效得多。即使美國給每名投誠的恐怖分子一百萬美元,二萬億美元也足以收買二百萬個恐怖分子,既不費一兵一卒,又不會散播仇恨。

況且,死於恐怖襲擊的機會率,遠遠低於車禍、癌症和心臟病,若把二萬億美元投放在其他用途,說不定還可以救活更多人?

拉登並不是如聖保羅一樣,往大馬士革的路上忽然失明,然後成為恐怖分子。為什麼拉登會組織蓋達,最常見的理由是指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及美國在沙特阿拉伯駐軍,不能讓異教徒玷污伊斯蘭教的聖地。但為什麼拉登會有這種想法,對美國駐軍有如此反感?因為拉登受到上世紀六十年的伊斯蘭政治理論家Saiyyd Qutb(1906-66)的啟發,他把Qutb的思想付諸實行,掀起全球伊斯蘭恐怖主義。

研究伊斯蘭教的學者Malise Ruthven形容Qutb是現代伊斯蘭恐怖主義思想之父(the intellectual father of modern Islamist terrorism),啟發了9.11襲擊。要了解伊斯蘭恐怖主義的義識形態,Qutb於1964年的著作Milestones(或譯作Signposts along the Way)是必讀。

埃及出生的Qutb是一名教師,1948年他到美國進修,二戰後美國經濟欣欣向榮,但Qutb與美國社會格格不入,他眼中看到的全是物慾、貪婪和道德敗壞、女性不守婦道,回到埃及後便加入了伊斯蘭兄弟會,軍事強人納塞爾視伊斯蘭兄弟會為眼中釘,Qutb最後以顛覆國家的罪名被埃及政府處決。

Qutb最重要的思想是jahiliyya,這阿拉伯文的原意是指伊斯蘭教誕生的社會狀,是信奉多神異教的無知。但Qutb認為,現代社會可能較前伊斯蘭社會更差,現代人受西方影響,思想、信念、習慣、文化、藝術、文學和法律,完全不符合傳統伊斯蘭教那一套,要成為真正的伊斯蘭教徒,一定要與不符合的劃清界線。

與Jahiliyya對立的是al-hakimiyya,意思是回歸真主,摒除一切人的創造,遵守真主的旨意,在地上建立真主的國家,只有這種社會,每個伊斯蘭教徒才享有真正的自由和尊嚴。由jahiliyya到al-hakimiyya的途徑,不是靠教育和傳道,而是要靠鬥爭。

為宗教政治目的不惜戰爭

Qutb抽離《可蘭經》的歷史時空背景,以先知穆罕默德與不信者的爭戰為例,說明為了達到政治和宗教上的目的,讓每人都活在真正自由的國度,戰爭是必要的,一切屬於異教的都是聖戰可以針對的目標。他又認為,伊斯蘭教並不只是一套信念,而是包涵一切的生活方式,這套理想的生活方式應該要成為世界的主流,聖戰則是拓展的方法,讓全世界都高舉真主的旨意。

Qutb的著作在伊斯蘭世界廣泛流傳,但當時的西方社會根本不認識他。Sayyid Qutb的弟弟Muhammad Qubt,於1965年與兄長差不多同時間被捕,他於1972年放監後到了沙特阿拉伯教書,並致力推廣其兄長的思想。蓋達的第二號人物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是Muhammad的學生。據報,拉登在King Abdulaziz大學讀書期間,開始接觸Qutb的思想和著作,並參與Muhammad在大學的講座。

扎瓦希里和Abd al-Salam Faraj最早把Qutb的思想化為行動,嫌伊斯蘭兄弟會不夠激進,於1979年退會的Faraj另起爐灶成立伊斯蘭聖戰組織,扎瓦希里也是領導層之一。1981年,聖戰組織的成員Khalid Islambouli刺殺了當時的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因薩達特與以色列簽訂大衛營和約。Faraj於1982年被處決,扎瓦希里於1985年獲釋後離開埃及往巴基斯坦,參與對抗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並認識了拉登,而阿蓋達則於1989年成立。

當西方社會仍未知拉登是誰,沙特阿拉伯政府已把拉登驅逐,不讓他再踏足境內,因為拉登批評沙特皇室讓美國駐軍,拉登在1992年到蘇丹。不到四年,蘇丹在沙特、埃及和美國政府的壓力下於1996年驅逐拉登,這次願意接受他的是阿富汗塔利班政府。

回顧過去十年,蓋達式的全球伊斯蘭恐怖主義仿如一場來得快、去得快的瘟疫,9.11世貿大樓倒下、04年馬德里的火車站襲擊、05年的倫敦連環襲擊、伊拉克數之不盡的各種襲擊……當我們以為,恐怖襲擊將成為西方社會的風土病,沒料到踏入2011年,中東及伊斯蘭世界發生巨大變化,最響亮的聲音不再是加入聖戰的呼籲,而是來自埃及開羅的自由廣場、利比亞的班加西,對獨裁者的怒吼、對民主和自由的嚮往,蓋達在伊斯蘭世界被邊緣化,影響力也愈來愈弱。

但願所有恐怖襲擊,隨覑拉登屍沉阿拉伯海而一同終結。

PS:原文提是恐怖主義,查實恐怖主義自古已有,現代的恐怖主義,也不是源自伊斯蘭教徒,而是以色列前總理Begin的Irgun。

2011年5月7日星期六

美軍殺死拉登之後.《經濟日報》副刊5月5日

美軍這次獵殺拉登的行動極神秘,當中的來籠去脈、巴基斯坦的角色,恐怕要等維基解密爆料,才可以了解箇中內情。隨著拉登屍沉阿拉伯海,美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一大任務已結束,阿富汗戰爭也不用步上越戰的後塵,總算可以宣佈達到軍事目標。

拉登這個美國頭號通緝犯的人頭值2500萬美元,不知最終有沒有人可以靠拉登發達,領去這筆獎金。記協日前公佈的調查指出記者薪酬偏低的慘況,但至少有一個記者靠拉登、靠911後的阿富汗戰爭發達,他是巴基斯坦藉的記者Ahmed Rashid。

要了解拉登何以在巴基斯坦的城市藏身?美國的敵人是誰?拉登、塔利班與巴基斯坦政府有甚麼關係?Ahmed Rashid十一年前寫的Taliban仍然是必讀首選,2000年初版時,作者大概也沒有預計,多得拉登與911的恐怖襲擊,這本冷門的著作竟然成為全球暢銷書,至今已翻譯成26種文字,每名駐阿富汗美軍手執一本,單是英文版已賣了超過一百五十萬本。Rashid也因版稅發了一筆小財,也成為研究塔利班、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權威。

相對殺死拉登,更難的任務是令卡爾札伊政權穩定,建立一個可以自給自足、不會對世界安全再構成威脅的阿富汗,但這十年戰爭的代價相當昂貴,據美國國會的研究部的數據,每名駐阿富汗美軍一年的開支是39萬美元,阿富汗戰爭每月的開支是57億美元。相反,阿富汗塔利班一年的開支,只是八千萬美元。

拉登之死,大有機會促成為美軍與塔利班談判,讓美軍有辦法抽身而出。無可否認,阿富汗總有些人是支持塔利班,而塔利班也不是鐵版一塊的死硬派,內部也有聲音反對與阿蓋達聯繫,只要塔利班同意不再支持恐怖主義及窩藏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便可以讓他們參與籌組阿富汗的新政府,讓塔利班在阿富汗普什圖族為主的南部享有有限度的自治。

至於巴基斯坦,倫敦大學英皇書院的恐怖主義研究學者Anaton Lieven上月底,出版的Pakistan:A Hard Country則可以一讀。Lieven教授曾擔任《泰晤士報》的海外特派員,十分掌握巴基斯坦的局勢,英國的《衛報》和《每日電訊報》都對此書大有好評,認為是近年來關於巴基斯坦其中一部最好的著作。

很多人以為巴基斯坦反恐不力,國家已被極端勢力把持,竟然可以讓拉登匿藏十年!但真正撕裂巴基斯坦的不是恐怖組織,而是美軍在巴國的清剿恐怖份子的軍事行動,既侵犯巴國的主權,也令無辜的巴人一同陪葬。巴基斯坦已有不少反美的聲音,若美軍加大力度清剿拉登的黨羽,甚至派地面部隊到巴國,這既嚴重影響巴國的穩定,令巴國軍方與美國對立,這對美國和巴基斯坦也沒有好處。

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已被邊緣化的阿蓋達.《經濟日報》5月5日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花了十年時間,美國終於找到拉登的藏身之處,並於突擊行動中將他擊斃,反恐戰爭終告一段落。拉登之死,不代表國際恐怖主義的壽終正寢,也不代表美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任務結束,若無法穩定阿富汗的局勢,讓極端組織再次有機可乘,再次令阿富汗淪為恐怖分子的基地,即使殺了拉登也沒有用。

拉登之死近日成為全球報章的頭條,但論重要性及實質影響力,拉登是生是死仍是及不上敍利亞的巴沙爾政權(Bashar al Assad)能否渡過危機、後穆巴拉克的埃及能否建立穩定的民主政體,因阿蓋達在中東、在伊斯蘭世界的勢力近年不斷下降,支持者越來越少,中東及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更反映拉登式的極端伊斯蘭主義,以聖戰推翻腐敗親美政權的路線,在中東既沒有市場、也根本不可行。

更甚是,自阿蓋達成立以來,死於恐怖襲擊的伊斯蘭教徒更遠遠多於西方人,特別是在伊拉克和巴基斯坦;在埃及和摩洛哥等地,針對西方人的恐怖襲擊往往令旅遊業重創,嚴重打擊當地人民的生計。主流伊斯蘭教徒和中東人民,根本不可能支持阿蓋達。

推翻穆巴拉克政權,一直是阿蓋達二號人物、埃及裔的札瓦希利(Ayman al-Zawahiri)之目標,但把穆巴拉克拉下馬的年青人,不是響應阿蓋達的聖戰呼籲,而是靠拉登鄙視的民主和人權的普世價值,靠Facebook和Twitter集結起來,自由廣場上不分男女、不分宗教,大家為同一目標抗爭,阿蓋達組織在埃及革命完全沒有任何角色。

即使在埃及最有組織、最多成員、令美國忌憚的伊斯蘭兄弟會也與拉登劃清界線。拉登及阿蓋達其他頭目,過去也多次譴責伊斯蘭兄弟會太溫和,情願在體制內與當權者合作,參與穆巴拉克政權的選舉。

在利比亞,帶頭揭竿起義的並不是阿蓋達。班加西人民喊的是支持法國、英國、美國和北約的口號,反卡達菲軍隊的軍官甚至要求加入的新兵要先刮長鬍子,以免被外界以為他們被阿蓋達滲透,影響他們在西方社會的形象及支持。在其他鬧革命的地區,例如敍利亞、突尼斯、也門和巴林,人民上街並不是靠拉登的號召,而是他們對暴政的痛恨、對民主自由的嚮往、對改善生活的渴求。

拉登過往在中東、在伊斯蘭世界得到一些支持,主要因為這些國家過去的政府太親美、太怕以色列、領導人腐敗無能、人民生活無況愈下、異見被粗暴打壓,拉登反美、反以色列、反獨裁政權的言論和形象,倒是替中東人舒一口烏氣。但茉莉花革命讓中東人民意識到,發聲批評獨裁者不是拉登的專利,他們不需要拉登做代言人,大家一起上街便有機會拉倒獨裁政權,和平抗爭的力量原來遠勝於恐怖襲擊。

再加上美國近年來不遺餘力,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和也門的軍事清剿行動,連塔利班也要與阿蓋達劃清界線,阿蓋達的生存空間被壓縮,近年來除了零星的襲擊,沒有嚴重的恐怖襲擊在西方社會發生,無論拉登是否在生,阿蓋達也極難策動類似九一一式的襲擊。

殺死拉登,不代表阿蓋達就此結束,要令極端伊斯蘭聖戰組織,無法再吸納的支持者參與,才是治本的方法。美國應趁中東變天之勢,調整外交政策,不應再一面倒支持親美的獨裁政權,而是要站在中東人民這一邊,以及放棄向以色列一邊倒的路線,重建美國在中東的形象,這才是減少恐怖襲擊最有效的方法。

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由911到拉登之死

十一點幾起床,開電腦,大新聞:原來Bin Laden被美軍宰掉了。十二時許出門口,約了朋友一時鰂魚涌吃飯,中途已有電視台打電話來訪問。幸好出門口先瞄了新聞,否則電視台問到時才「係咩?死咗咩?堅唔堅呀?」咁就真係幾樣衰...

還記得十年前的911,當時在《經濟日報》剛過Probation。晚上九時多,以為平靜的一天又過了,怎料飛機襲擊世貿大樓,凌晨一時多截版時,新聞仍不斷湧來,大家都不知道明天一覺醒來,世界會變成怎樣?回家後也沒有睡,一直看網上新聞至四、五時。

當年完全不知發生甚麼事,也對中東、伊斯蘭教、恐怖主義完全沒有認識。911除了是世界的分水嶺,也是我的轉捩點,因為一點也不認識,開始有希望到外國讀一點關於中東、伊斯蘭教的想法,但沒有錢是無法去外國讀書,也只好先努力儲錢,再看看有沒有獎學金的機會,但要申請獎學金也不容易,至少要說服人家肯在你身上投資,照照鏡子,也不覺得自己有何優勝和特別。

幸好,意志沒有被打殘,一步一步走,有機會到巴勒斯坦做義工、到也門學阿拉伯文、最後上帝讓我找到Funding、修讀中東研究;十年後的今天,拉登被美軍宰掉,雖然我仍有很多東西不懂,但有機會換另一個身份在電視台講幾分鐘。

十年就這樣過去,由一無所知、初出茅廬的記者,變成可以在報紙寫寫分析,賺些外块的所謂評論員,這算不上甚麼成就,但每天行一小步,十年後回望,也會驚嘆原來也走了這麼遠。當時的我,也不知道今天會擁有這些,人生永遠有可能,只要你不甘安於現狀,未來永遠是意想不到的,共勉之。

中東變天的導讀指南.《讀書好》五月號

http://www.books4you.com.hk/44/pages/page11.html

預測獨裁政權何時終結,與預測地震、預測股市何時爆煲的難度一樣高。地震一定會發生,有些地方高危一點,但你永遠不知道震央在那裡,地震的程度有多嚴重。革命也是一樣,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革命高危區在那裡,到革命爆發、政權倒台後,我們才可以事後孔明,嘗試找N個理由解釋。

這次中東變天是世界政局的十級地震,由突尼斯的震央一直蔓延至中國。最獨裁、最黑暗、最不可能落實民主化的中東終改變了,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相繼下台,不要看輕八十後、九十後年青人的力量,因為改變世界、書寫歷史的是他們。

利比亞更爆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卡達菲竟動用坦克戰機鎮壓和平示威,而久被壓逼的人民終於忍無可忍要揭竿起義,先後奪得多個東部城市的控制權,利比亞東部的人民終於有機會享受言論自由,焚燒卡達菲的著作,可以在咖啡廳、在公眾場合揶揄批評卡達菲,不用擔心被秘密警察監控。

這種自由維持多久?筆者寫稿的這一刻,卡達菲政權開始收復失地,反卡達菲的新政府則保住東部的半壁江山。但無論卡達菲倒不倒台,潘朵拉盒子已在中東打開,只要大家齊心一起上街,不要撤出廣場、不要畏縮退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是可以把獨裁及不義的政權推翻。

即使國民每年平均生產總值超過一萬五千美元的海灣國家,例如巴林、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無論政府派多少錢,國內也一樣爆發示威。在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國內的什葉派教徒長期受歧視和忽視,即使什葉派教徒佔巴林人口超過一半,就連沒有教派分歧的阿曼也出現大規模示威。

阿曼的國王Qaboos可被西方分析家譽為,中東最有識見、能力和開明的國王,但阿曼還是不能倖免受浪潮波及。中東人的不滿和怒火爆發,不單是受最近的經濟問題刺激(通脹、糧食價格急升、年青人失業高企),更多是因為政治上長期受壓逼、貧窮和不平等肆虐,秘密警察橫行,政府從來沒有把人民當作公民看待,而是視他們為可以隨意壓榨的蟻民,國民則以領導人和政府為恥,揶揄政府的笑話沖斥。

以埃及為例,穆巴拉克上任不久已成為國民笑柄,最經典的笑話是關於副總統的任命。穆氏在任三十年一直沒有副總統(最後的日子才任命Omar Suleiman),因為:「當納塞爾(Nasser)做埃及總統(軍人出身的納塞爾,於1952年推翻埃及皇室),他任命比他笨的薩達特(Sadat)做副總統。薩達特上任後,他以同一理由任命穆氏做副總統。」

「到穆巴拉克上任後,因為找不到人比他更笨,所以副總統一職一直懸空。」

還有另一個笑話,諷刺穆巴拉克不肯落台。話說穆氏與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京開會,突然現身的上帝/真主告訴他們:「回去告訴你們的國民,後天將會世界末日。」

三人返國後隨即發表電視講話,奧巴馬說:「親愛的國民,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我可以證實上帝的存在,但壞消息是衪說世界將於後天末日。」普京說:「我有兩個壞消息要告訴大家,首先上帝原來存在,證明我國在上世紀信奉的一切完全錯誤,第二是世界很快末日了。」

穆扎拉克呢?他說:「各位埃及人民,有兩個絕好消息要宣佈。第一,真主剛剛與我開了一個重要的峰會。第二是,我將會繼續埃及,直至世界的末日!」

埃及是中東最早開始現代化的地區,早已於十九世紀初開始現代化,送學生到歐洲流學、發展各種工業,較中國的洋務運動還要早三、四十年。上世紀的五十年代,發動不結盟運動(Non Aligned Movement,主張不向美蘇兩集團靠攏)的納塞爾儼如第三世界的領導人。

但今天的埃及只是一個貧窮、沒有獨立外交政策的三流國家,穆巴拉克在任的三十年,埃及的影響力更日漸喪失,只是以美國馬首是瞻,喪失了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國的應有的國格。穆氏的離開,終於令埃及有新開始的機會,埃及人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拉倒獨裁者,只是民主化過程的第一步,如何建立及鞏固民主的體制,是更艱鉅的工程。究竟現在的中東,是一九八九年的東歐?(中東國家陸續民主化)一九七九年的伊朗?(伊斯蘭勢力及教士奪權)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獨裁政府相繼被推翻,某些國家建立相對穩定的民主政權,但某些國家仍走不出威權主義的陰影,獨裁者藉操縱選舉借屍還魂)

本地傳媒的報道及分析之廣度和深度,與英語媒體仍有一大段距離。若要了解中東變天的背景及來籠去脈,筆者會推介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月刊網站,網站的中東頻道(Mideast Channel)每天都會刊登三、四篇,由學者或資深記者撰寫的分析的文章。

兩個多月以來,《外交政策》網站已發表了數十篇文章。網站已於三月初,把其中的四十七篇文章結集成一本二百多頁的電子書,省卻印刷及發行的工序成本,成為第一本關於中東變天的專作。多得科技的發達,有興趣第一時間了解中東變天的讀者,只需付一碟粟米班腩飯配凍檸茶的價錢,在網站click幾click便可以下載,現代的讀者是多麼幸福。

書名:Revolution in the Arab World, Tunisia, Egypt and the Unmaking of an Era
編者:Marc Lynch, Susan B. Glasser, Blake Hounshell
出版社:Foreign Policy
出版日期:2011年3月
價錢:4.99美元(PDF檔),6.99美元(Kindle版)
網址:http://www.foreignpolicy.com/ebooks/revolution_in_the_arab_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