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1年5月10日星期二

東非跑手的哀愁.《SportSoho》四月號

當今世上的精英運動員都來自東非,不是埃塞俄比亞就是肯雅,無論甚麼地方的馬拉松比賽,只要有一點冠軍獎金的,都有兩地的精英選手參加。據統計,肯雅出產超過一半的職業馬拉松跑手。

歐美和發達地區出產頂尖選手的數目是遠遠及不上東非,最常聽到的解釋是東非人的身型適合長跑,先天較其他人種優勝。但我並不太相信這說法,至少女子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是英國白人,過去七年都沒有人有辦法打破她的兩小時十五分二十五秒世界紀錄。歐美亞洲等富裕的地區不乏身型適合長跑的人士,只是這些社會太多選擇,沒有多少人願意放棄娛樂、學習、消遣及未來的事業,全天候訓練長跑。

相反,東非人的生活沒有多少選擇,跑步成為少數可以為了脫貧、謀生及改善生活的方法,出產成功運動員的機會自然較其他國家多。至於為甚麼非洲這麼多窮國,但只有這兩個國家出產較多頂尖跑手則可從文化的角度解釋。以肯雅為例,若不是當年的英國殖民政府鼓勵肯雅人參與田徑運動,帶動了跑步的風氣,今天的肯雅也未必是馬拉松強國。

但與英超、NBA、網球或其他職業運動比較,馬拉松的獎金相形見絀,曼聯球星朗尼的周薪已較絕大多數馬拉松比賽的冠亞季獎金總和多,而且獎金還要先繳付稅項,以及償還過去的借貸(運動員是一門投資,有潛質的運動員有機會被招募培訓,若他們跑出成績,便要上繳一部份獎金作還款),最終袋進口袋的並不多。

一將功成萬骨枯,基比沙拉斯只有一個,若男子運動員無法跑出兩小時二十分的成績,基本上只能在獎金較少、水準比較低的比賽競爭。筆者一年半前採訪土耳其伊斯坦堡馬拉松,有機會認識一些來自肯雅的精英運動員,並與其中一人交換了電郵。可惜該跑手在三甲以外,贏不到任何獎金,兩手口口回肯雅。

伊斯坦堡回家後,我與他保持聯絡。沒多久,他問我可否在經濟上資助他?他可以教我一些訓練貼士交換。那一刻的感覺有點複雜,我曾考慮是否應該捐一點錢給他,但最終還是沒有這樣做,最終也沒有再聯絡了。我有時也後悔,是否應該捐一點錢給他?聽他說多一點東非跑手的苦況、他的訓練心得也好。

這些次一級運動員的另一出路是放棄原有的國藉,加盟到處招兵買馬的富裕海灣產油國。最聞名的例子是○三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三千米障礙賽冠軍Saif Saaeed Shaheen。原名Stephen Cherono的Shaheen是不折不扣的肯雅人,但被卡塔爾收買了,因為肯雅運動員的薪酬極低,年薪只有約二千美元。

轉國藉的另外一個誘則是為了爭取參賽機會。肯雅、埃塞俄比亞的一流跑手太多,代表國家出戰的機會難若登天,還要面對年青新晉跑手的挑戰,不可能長時間留在國家隊,但若跑手入藉其他國家,在參與國際賽的機會大大增加。

可以懶於練跑其實是福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