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0年2月11日星期四

Toledo & Segovia.刊於《JET》一月






西班牙馬德里附近,有兩個特別的小城。一個是以古羅馬水道橋聞名的塞戈維亞(Segovia),另一個是充滿伊斯蘭特色的托雷多(Toledo)。兩個小城,盛載了西班牙二千年的歷史。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摩爾人的最後嘆息、西班牙內戰震耳欲聾的炮火聲,今天仍在城牆間迴盪。

出發前,與西班牙裔的鄰居Enriqueta閒聊,她說:「你既然會去馬德里,不如也去一趟塞戈維亞?你知道古羅馬的水道橋嗎?其中最完整的一條,就在塞戈維亞了。」以前讀歷史,依稀記得看過教科書上的水道橋。

這些宏偉的古羅馬建築,原來並不在意大利,而是遠在西班牙中部的山巒間。

羅馬人未來到前,西班牙由地中海商業霸權迦太基控制,漢尼拔的大軍與戰象由西班牙出發進攻羅馬。迦太基被羅馬消滅後,西班牙併入羅馬帝國,先進的羅馬文明終於來到西班牙。羅馬人最講究清潔,公眾澡堂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一坐坐的水道橋,在西班牙境內築起來。

塞戈維亞的水道橋剛好落在城的入口,沒有起重機、沒有鋼筋水泥,羅馬的工匠是把石頭塔起來,用鐵釘箍緊石塊,築成一列拱型的空心牆,然後往上再蓋一層,近三十米高、連綿數公里的水道橋就是這樣築成,把遠方高山上的水源,源源不絕帶到市中心。

經過二千年的風吹雨打,石塊的菱角早已磨平了。遠看,水道橋像一塊積木,走近,才感受到它的龐大,讓你訝異古羅馬人是怎建這些橋?高牆不帶一點侵略性也沒有、像一道通往羅馬帝國的大橋;像一件巨型雕塑,向左右兩邊無盡地延伸,高聳地撐起天空。穿透拱型的陽光、遊人晃動的影子,在城門前的廣場劃出各種奇怪的形狀。

公元410年,蠻族西哥特人(Visigoths)攻入羅馬城大肆搶掠。西班牙被西哥特人的控制,宏偉的羅馬建築全被荒廢,有的毀於戰亂地震;有的被人活生生凌遲,一塊塊磚頭被拆下來建教堂、建房屋。在整個西歐,只有塞戈維亞、與法國尼姆(Nimes)附近的水道橋,仍然可以屹立二千年,讓我們故國神遊、懷古憑弔

西班牙的西哥特人,看上了托雷多居高臨下、三面環河的天然地勢,決定由西維爾遷都托雷多。這些已歸化天主教的蠻族,整天忙著互相攻伐仇殺之時,伊斯蘭教在東方誕生,如日方中的阿拉伯人,左手拿著可蘭經、右手拿著新月刀,公元711年由北非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把這些蠻族全部掃走,伊斯蘭插入天主教歐洲的心臟。


摩爾人(Moor,指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剛在西班牙站穩,伊斯蘭帝國發生政變與內戰,烏邁耶(Umayyad)皇室在大馬士革慘遭滅門,僅存的一名王子由敍利亞、一直向西方逃跑,逃到伊斯蘭帝國邊陲的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成為烏邁耶僅存的避難所。

對於新的皇朝,西班牙離阿拉伯半島相距十萬九千里,也懶得去管這些化外之境,僅存的烏邁耶于子就在這裡落地生根,在這裡建立新的國家Al Andalus,展開了摩爾人文明的黃金時期。

古希臘、羅馬的科學與哲學,在戰亂的西歐失傳了,但古代的典藉都被阿拉伯人和摩爾人保存了。繼承古希臘、羅馬智慧的摩爾人,在Al Andalus建立璀璨的文明。當時的歐洲沒有自來水、沒有學校、沒有圖書館、沒有醫院,歐洲人一年也不會洗一次澡。

若摩爾人的Al Andalus是巴黎、中世紀歐洲則黑暗的非洲大陸。

步出火車站後,跟著遊人與路牌,危聳山上的圍城在眼前。摩爾人建的清真寺早被拆得七七八八,僅存的被逼做變性手術,換上十字架和聖像、加個鐘樓尖頂做教堂。但他們遺留的都市設計、街道和民居仍在,城市氛圍一點也不歐陸。伊斯蘭的城市像豆腐格一樣,分隔各種宗教社群,用心一點看,你還可以隱約找到猶太人區、基督徒區、伊斯蘭教徒區,早已消失的界線。

若這裡再骯亂一些,刪去教堂的尖塔、幻想多一些中東人,你在彎曲的小街走,倒有點摩洛哥馬拉喀什的感覺。

托雷多也成為歐洲知識的中心,托雷多的藏書數量,比整個天主教歐洲還要多,歐幾里德的幾何、柏拉圖的哲學,全部都收在托雷多。歐洲的學者、僧侶都要遠道來托雷多的圖書館看書抄書,把知識帶回歐洲,牛津大學最早的一批書本,源頭都可以追溯至托雷多。

摩爾人的Al Andalus,也可能是唯一一個可以讓伊斯蘭教、猶太人和基督徒和平相處的社會,即使在現代社會,要三種人要和平相處也難。Al Andalus成為猶太人的避難所,猶太人不但不會受逼害,更可以在朝廷任官、領軍打杖。

天主教的歐洲排猶,因為猶太人迫害耶穌。但伊斯蘭教認為,猶太教和天主教信的神,與伊斯蘭教信同一的真主、有相近的經典,只是他們走歪路,不接受穆罕默德是最後的先知。所以,伊斯蘭不會排猶、也不會迫害基督徒,更不必要求他們歸化改宗,他們只需要交多一點稅便可以了。

今天的托雷多,仍有兩間保存得相當好的猶太教會堂(Synagogue)。要在歐洲大陸,找到這般精緻的猶太教會堂不容易了。

當一個國家開始安於現狀、甘於安穩,也是走向衰敗的先兆。和平的日子太長了,摩爾人已忘記了怎樣打杖,歐洲則開始組織十字軍,希望東征收復聖城、並把摩爾人趕出伊比利亞半島。內憂外患交逼,Al Andalus如碎玻璃四分五裂,不同城邦各自為政,托雷多終於在1085年被天主教軍團攻陷。

重奪托雷多,大大鼓舞了天主教徒;但對摩爾人,托雷多陷落是大災難。當摩爾人最後一個城邦,格拉達(Granada)陷落後,天主教統治者開始向摩爾人及猶太人下最後通牒:「若不改信天主教,請離開西班牙。」後來,西班牙皇室甚至連改信的人也容不下,要他們全部離開。

「當猶太人被迫離開家園後,他們沒有帶走甚麼東西,只是把家裡的門鎖好。父親死後,就把鎖匙傳給兒子,一代傳一代至今,這是重返家園的盼望。」

我在一間博物館看到這句話。今天的猶太人重建了家園,不在托雷多、而是在巴勒斯坦。

西班牙遷都馬德里後,托雷多變成西班牙的宗教中心。直至近代的西班牙內戰,這個國家的命運,又再次聚焦在托雷多。

西班牙內戰於1936年爆發,以法西斯佛朗哥為首的軍隊試圖推翻共和政府。被政府軍圍攻兩個月的托雷多法西斯軍團,快要彈盡糧斷、全軍覆沒。率領主力軍的佛朗哥有兩個選擇,一是到托雷多為戰友解圍,一是進攻共和政府的首都馬德里。

佛朗哥選擇救托雷多的決定,令共和政府爭取寶貴時間,重新集結兵力,蘇聯的軍援、世界各地的志願軍源源不絕湧入,協助共和政府對抗法西斯。佛朗哥為錯誤的決定付出極大的代價,西班牙內戰足足打了三年,以法西斯的慘勝告終,超過五十萬軍人和平民死亡。

摩爾人的遺跡都處都是,但西班牙內戰的傷口像禁忌一樣,在托雷多被忽略、被隱藏。城市的旅遊資料、博物館,不會告訴你任何關於托雷多戰役的事。站在托雷多堡(Alcazar)前,你不會知道這座城堡原來是主戰場,被轟轟炮火炸過體無完膚,眼前的磚瓦都是近年才重建。

佛朗哥鐵腕獨裁惡名昭彰,但他讓西班牙安然渡過二次世界大戰,並在晚年起陸續卸下權力,預備西班牙重返民主的道路。大概西班牙人對佛朗哥仍然充滿矛盾,還沒有足夠時間累積多一點智慧,重新檢視這段歷史。

這個小城,原來是這般沉重。

旅遊資料:

兩個城市距離馬德里不遠,可以早上由馬德里出發、傍晚回的一日遊。若時間充裕,可以選擇在托雷多住一晚,享受小城的寧靜的清晨與傍晚。

托雷多
可以在馬德里東的Atocha火車站,坐高速AVE火車到托雷多。班次算頻密,車程約35分鐘,單程車資是九歐元(約港幣一百元)。火車站距離市中心約一公里,步行一會便可以了。

塞戈維亞:
可以在馬德里東的Atocha車站,坐高速AVE火車到托雷多。車程約35分鐘,單程車資是九歐元(約港幣一百元)。火車站距離市中心約五公里,需要轉乘巴士或計程車。

塞戈維亞市中心極少計程車。到步後,最好先找遊客中心的職員幫手安排回火車站的計程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