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Barcelona 1.Barcelona teaches you Catalan

西班牙的地鐵,無論是Barcelona或Madrid,都有很多垃圾,不過Barcelona的地鐵內,倒有一幅頗特別的廣告(竟然忘記了拍照,唯有等明年三月Barcelona馬拉松時,再補拍回),有Barcelona海邊的照片,旁邊有一句話:「Barcelona /teaches you/Catalan。」Teaches you這兩個字,又用了其他六七種語文來寫,生怕不懂英文、但想學Catalan的人也看得懂。

西班牙的官方語言是Spanish(西班牙文),不要以為所有西班牙人是說西班牙文,至少在Catalunia省及Barcelon(Catalunia的首府),當地人的母語就不是Spainish,而是Catalan(加泰隆尼亞語)。博物館小冊子除了印Spanish、也要印Catalan,因為當地人是不會取Spanish的版本,而是要Catalan!在Basque省也是一樣,路牌古蹟標記,不是標Spanish及English,而是標Spanish及Basque。
Barcelona人對Catalunia歸屬感強烈,記得兩年前在東耶路撒冷、幫助巴勒斯坦人work camp中,認識了幾個西班牙人,有Barcelona的Montse、Seville(西維爾)的Elena及Madrid的Hilario,Elena及Hilario會說:「I am from Spain.」Montse只會說:「Catalunia.」於是每次的參觀探訪,要介紹這班人來自甚麼地方,都要說:幾個來自西班牙、一個來自Catalunia。

所以當皇家馬德里與巴塞羅那在足球聯賽一碰頭,氣氛肯定劍拔弩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球星由巴塞羅那,轉會到皇家馬德里,這種行為對球迷來說,可以等同叛國!

但看一看歷史,又會發現當Catalunia對上一次獨立,已是近1000年前了,而且Catalunia不是被戰爭消滅,而是與Kingdom of Aragon合併,Kingdom of Aragon的King Ferdinard於15世紀,又與Queen Isabella的Kingdom of Castile合併,組成西班牙。用中共的黨八股述語,Catalunia自古以來,就是西班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Catalunia獨立只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死硬份子的陰謀。
Catalunia的分離思潮,其實是19世紀,受啟蒙、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短暫統治西班牙、工業革侕發展,沿海的Catalunia較內陸的Madird先富起來等因素的產物。

Catalunia是否應該獨立,我沒有能力討論,但這種地域主義,倒有不少好處,若不是上世紀的Catalunia分離思潮,Barcelona不必著意建立自己的獨特的身份,就不會有Gaudi的Casa Bastllo(上圖一)及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的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上圖二)等等的現代主義建築,這個城市也會失色不少。
西班牙的憲法,容許每個省可以有限度自治,對Barcelona人而言,發揚Catalunia的地域文化、主張多說Catalan理所當然,香港人口與Catalunia人差不多,都是七百萬左右,但香港比Catalunia有更大的自治權,理應更有條件去發揚本地文化、維持香港獨特的地位及身份。

只是近十年來,特區政府沒有努力捍衛香港本土文化,中央政府也急於把紫砂茶壺內的茶垢盡快刮走。同時,香港本土文化向外輸出的能力越來越弱,港劇、粵語流行曲、香港電影在鄰近區域的影響力急劇下降;香港本土特色不斷被陰乾,皇后碼頭被拆掉;愛香港、爭取普選民主被扭曲為不愛國。

其實教導廣東話也是一門生意,不少外國人喜歡看香港電影,只要有0.001%的外國人有興趣來香港學廣東話,這些外國人又會向其他人介紹香港,肯定會令更多人了解香港,同時也是一門商機。只是在大國家、小香港的意識下,教導廣東話註定是政治不正確,所以香港永遠不可能像Barcelona一樣說:「Hong Kong teaches you Cantonese.」

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西班牙一.SPN1001

第一學期結束後的一天,與S(相右二起)、A及F參加西班牙短遊八天。英國與西班牙這麼近、那麼遠,遍遠的機場、廉價航空誤點、等巴士...九時半出門口,到達Barcelona市中心已接近六時(一小時是時差),坐火車等巴士等上機坐飛機等巴士搭巴士...足足花了8小時才抵達酒店!


西班牙與法國差不多大,要由南到北玩遍西班牙,最少也要一個月,由於聖誕後還要交功課,八天行程只可以集中在北部,由Barcelona、Bilbao到Madrid,再加兩個day trip去Toledo及Segovia,南部的Granada、Cordoba及Seville等等,只好留待下一次繼續。


山多的西班牙,從來就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被羅馬帝國吞併前,西班牙有Celts(凱爾特人)、也是Carthage(迦太基)的殖民地,Second Punic War中,Carthage的Hannibal(漢尼拔)就是由西班牙出發,領著數十頭非洲獵來的戰象,經Gaul(古代法國一帶),翻過Alps突襲羅馬,可惜Hannibal押錯注,沒有一鼓作氣攻入羅馬城,反而是花時間策反其他羅馬盟友,結果錯失了大好時機,羅馬人重整旗鼓,改為直接攻打Carthage在Tunisia的首都,Carthage最終吃敗仗,割讓了西班牙給羅馬。

三次Punic War後,Carthage最終還是被羅馬吞併(在西班牙Segovia,還可以找到羅馬帝國殘存的引水道)。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傳入西班牙,大部份西班牙人也信教,西班牙北部成為天主教的重鎮,聖雅各的墓就在西班牙北部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據聞也曾有聖母顯靈,每年不少教徒到這聖城朝聖。

羅馬帝國於公元三世紀分裂為東西兩帝國,羅馬城於476年被日耳曼等蠻民族侵佔,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班牙則由Visgothic(西哥特人)統治。Visgothic統治西班牙只有百多年,到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誕生,伊斯蘭教徒只花了數十年,就由阿拉伯半島打到西班牙。西班牙北部由數個基督教國家統治、中南部則由伊斯蘭教統治。

南北分治延續了數百年,直至到1492年,Castile的Queen Isabella及Aragon的King Ferdinand,攻入Granada,西班牙終於統一;意大利人哥倫布也於同年,在Isabella及Ferdinand的資助,發現原來有另一個世界在大西洋彼岸,憑著航海的優勢,西班牙也成為地球首個霸權,整個拉丁美洲(除巴西)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奧地利(Habsburg皇室,由西班牙的Carlos I繼承)和荷蘭也受西班牙管治。

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只維持100年,西班牙消滅了的Inca、Aztec,搶來的金銀全部用來建教堂皇宮,沒有發展貿易商業,Philip II的艦隊被英國的Queen Elizabeth打敗後,英國取代西班牙的地位,新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的30年戰爭結束後,西班牙從此淪為歐洲二流國家,到18、19世紀更一度被拿破崙控制。

到近代,西班牙最不光彩、最爭議的日子,就是獨裁者Franco(佛朗哥)統治的年代,獲納粹德國支持的Franco打贏內戰。雖然Franco在二戰維持中立,沒有加入軸心國與德國同一陣線,但其親德的政策,足以受到聯合國制裁,西班牙一直被國際社會孤立,直至Franco在1975年逝世、西班牙正式成為民主國家。

19世紀的Nation State(國家由單一民族組成)的思潮開始盛行,長期以來分裂的西班牙也面對分裂危機,操巴斯克語、巴斯克人居住的Basque省(巴斯克、位於北部)、及東部的Catalunia(加泰隆尼亞,操Catalan)都希望獨立,但獨立的聲音被Franco強行壓下,各省不能在省內掛自己的旗幟,巴斯克分離運動也由此而生。

下一集,續談多一些西班牙的地域主義,由Barcelona的一個地鐵廣告談起...

2007年12月15日星期六

Christmas in London

My first term finished forever. Time pass so fast. This is my first Christmas in London. It probably is my last Christman in London and I won't be here next Christmas absolutly.
The atmosphere is quite good. Cold weather, Christ tree every where, ice skating ground. Inside the subway station, the street artist played guiter version of Raymond Briggs' 《Walking in the air》from Snowman!

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香港家書(三)

Ms Y,

不經不覺,第一學期就這樣結束了!我才剛剛來到,學校課室位置還未摸熟,但就已經結束了。這種感覺就像,開波不夠十秒鐘、還未知道發生甚麼事,就被對方轟入十球,比數已是0:10,已經可以收工、不用再踢下去了。

若說第一學期有甚麼遺憾,大概就是:浪費太多時間上網、睇市、無聊地不知做甚麼...以及因為起不了床,放棄了旁聽整個十一月的Media and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幸好今天的最後一課沒有錯失,雖然因為看書、只睡了三小時,但仍然有意志起床、離開溫暖的被窩上早課。這一班是小班教學,學生只有八人,上課討論氣氛很好,今天課堂結束時,大家一起向老師Dr Dina Matar鼓掌!這種情況在香港恐怕不會發生?你當年在LSE,有沒有這樣拍掌?

未旁聽這課前,我對這個題目的認識,只限於看過一些Al Jazeera的資料而已。整個學期上了六課,放棄了四課,但自問學了甚麼?很失敗,因為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討論過Al Jazeera的角色、中東的Public Sphere存不存在?或者根本有沒有Public Sphere這個概念?Media能否促進民主?中東的Stereotype在西方新聞是如何呈現?Blogger在中東,能否促進自由開放?

就像今天,伊朗同學Hossein給我們一個極佳的Presentation,關於伊朗的Blogging,因為Hossein就是伊朗的師濤(因被雅虎向中國政府洩露他的資料,被捕的異見人士),他曾在Guardian寫文章,他的Blog被伊朗政府封殺,曾經被伊朗國安請飲茶。可惜與他不熟,仍未找到與他溝通的頻道,隱約聽他今天跟同學對話,大概是要聘請律師,以備回國時應付伊朗政府找他麻煩。

可惜是睡得太多,沒有甚麼精神聽這個有思意的presentation,人人唇槍舌劍討論,討論Blog在封閉社會有沒有角色?是否擴大言論空間?是否過份一廂情願,認為Blogger在中東可以開僻一處Public Sphere?我就要與睡魔同時作戰,枉論加入討論!但即使精神狀態好,我也不見得可以參與甚麼討論,因為我早已對這些問題麻木,工作也只是工作,根本不會反思反省,留意這些現象。當Dr Matar問我,Blogger在中國是甚麼情況?我也啞口無言,因為沒有精神、冷不防她一問,而且我實在不知道!中國如何封殺Blogger,相信Hossien較我更加清楚!!!不要說中東、就連中國的東西、與我專業有關的Media,我也是十分無知,不但只feel gulity、更是極之慚愧。

很同意你說,香港就是這樣尷尬。西方、中東發生的東西,對不起!我不知道、也不了解。中國發生甚麼?我也是一無所知,即使我是做了六年記者(要賴,就賴香港媒體、教育體制實在太膚淺,是無法培養國際城市居民應有的素質)。這種不中不西,是生為香港人的悲哀、更是生為香港人、但又要做記者的悲哀,因為我的英語不足以為西方媒體做新聞、就連中國新聞也跑不了,說的也是廣東腔國語,不做香港新聞,還可以做甚麼。?

來到這裡讀書,才發現我比我想像中,更要無知、井低之蛙及愚昧,若不是英國的大學要賺錢,盡量收多一些付高昂學費的海外學生(也多得有人願意幫我付),我的程度頂多也是讀undergrad,肯定沒有資格讀MA。面對這種挫敗感,若我少一點興趣、少一點堅持,恐怕一早已被打殘了,也更加明白你說的,即使是一個MA,壓力之大是可以令精神失常。

我沒有甚麼特別優點專長,但吃得開、看得開、天掉下來也沒有所謂算是其一,所以每一天還是很積極去讀,讀懂一點就多一點,若覺得再讀下去,也沒有甚麼得著,就會選擇去旅行娛樂一下,即使讀不懂書,但還是要生活、但求每一天過得快樂。若也享受了人生,倒也沒有甚麼遺憾。(所以下學期已編排了不少節目,包括音樂節、歐洲的馬拉松及英國毅行者。)

明天,我會到西班牙,22號返回倫敦,當是一個短break,回來後繼續搏殺。這幾天倫敦又冷了,不知何故,就連Madrid也是-5度!!!原本想到西班牙避寒,但避也避不了,早知就再往南走,到摩洛哥!!!摩洛哥肯定不會-5度卦?

謝謝!遲些再談!

莊x陽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甚麼叫讀歷史

不經不覺,第一學期過多兩天結束,這三個月看了一些書、吸收不少知識,但若具體說學了些甚麼東西,繼續是「一舊雲」,等到融匯貫通的一天、與實現雙普選一樣遙不可吸,即使每周努力讀書、但也只是弄清一些背景皮毛,看過了的文章、隔兩三星期再看,可以是完全沒有印象。以有涯隨無涯,殆而已...

恨自己懂得太少。最近這三周,SOAS的Middle East Society舉辦了一連三周的講座,邀請學者Tariq Ramadan講授Political Islam,雖然要收十鎊(160蚊),周一晚上舉行,但也是坐滿聽眾,這個題目算是當前的顯學,我也湊熱鬧買票聽。講得極有條理,但就要極花精神聽(也因為太花精神,連續兩週都中途睡了一會,所以聽了也是不太懂)。
香港大概沒有人知誰是Tariq Ramadan,我也不知道,翻查網頁才知道,此君是手執歐洲伊斯蘭教研究的牛耳,埃及Muslim Brotherhood(伊斯蘭兄弟會,首個Political Islam、Fundamentalist的組織)的創辦人Al Banna,就是他的祖父!!!(唔好問我,點解佢姓Ramadan,唔係姓Al Banna。你唔知,我一樣唔知!!!)Al Bana於49年被政府暗殺,他一家也被趕離埃及,Ramadan的父親就在瑞士定居,他從小到大接受西方教育,是開明的學者。
實在太多太多太多東西不懂,Christmas的reading list又多一本書,《Political Islam》,幸好我來這裡讀書的期望:即使成績是全班最差,來到香港很可能是懂得最多那個。也是這一句:若沒有興趣讀下去,恐怕一早已被深奧難懂的reading打殘了。
今天上Modernization of the Middle East的導修課,仍然也是似懂非懂,但幸好最後一課,老師也簡單總結一下,這個學期教了甚麼,總算弄明白多一點!也終於知道,原來讀歷史是這一回事。

我應該算是主修歷史,因為三科之中,有兩科都是歷史系開的,包括Modernization of the Middle East及Israeli, Palestinian and the Arab World。讀歷史不是讀教科書、去死記硬背過去發生甚麼事,而是重新回到歷史現場,嘗試用不同角度、套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框架(一大堆Marxism的階級與Mass、Weber的Urban、Wallestein的World System...)去看那些事件、甚至去翻案、重新去論述該段歷史,撥開Stereotyp、政治宣傳口號。

讀伊朗、土耳其的現代化、土耳其、伊朗及埃及的革命,不是去看18XX年發生甚麼事?簽了甚麼喪權辱國的條約?割甚麼地賠多少款?那個官員賣國?而是學Ancient Empire的架構、Reformation、Revolution、Nationalism及Colonialism,由四個框架去了解中東的現代化。
在每一項歷史事件當中,找出那些是主角、那些是配角,他們又如何引起reformation、revolution...軍隊、知識份子、官僚、教士、鄉紳土豪、商人、外國人、群眾,在土耳其、伊朗及埃及,扮演甚麼角色?記得四、五年前,曾讀過歷史學者Hobsbawm寫的《非凡小人物》,當年翻完也不明所以,現在再看,肯定會明白多很多。

上學期針對Reformation and Revolution,下學期就探討Nationalism and Colonialism。今天老師也派了下學期的論文題目,五選一,內容如下:
1. Discuss the view that the emergence of nation states in the Middle East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represented a radicail break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gion.
2. The history of modernity and the nation in the Midde East in the 20th Century can be best understood as ensembles of institutions, practices and ideas and fields of social struggle that are not created or constrained solely by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and idelogies promoted by the state.
Discuss with refereence to one or more examples of popular mobilization from the region.
3. Religious, sectarian, tribal and ethnic loyalities, not the practices of the modern stat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hesive national community in Iraq during the monarchy.
Discuss.
4. With reference to Syria or Palestine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characterize the profile of notables as "nationaist" and "anit-colonial" elites.
5. Nationalism was the most potent form in which the modern idea of secular society expressed itself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and in republican Turkey. Discuss.
選那一條好?大家有沒有意見?
PS:倫敦的Trafaglar Square,現在每天都有Christmas Carol,可能未近聖誕,氣氛還是差一點。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英國的巴勒斯坦殖民政策

(還是把新文章搬回這裡。新店繼續營業,中東筆記、日後兩店同時出售。私有化後的新店,只是方便版主把所有中東的東西集結。謝謝!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功課沒完沒了,完成第一份功課、Ottoman的洋務運動後,又要應付第二份,「英國在託管巴勒斯坦期間的猶太人移民政策」,明年7/1交,4500字。於是,又要由abc開始讀起,先弄清楚那段時間發生了甚麼事、然後再看移民政策。讀

的期間發現,英國佬在巴勒斯坦政府,也是十分喜歡搞Commission、白皮書、報告、 委員會、調查委員會、專責委員會...由支持猶太人建國的Balfour Declaration,Churchill White Paper(重申支持猶太佬建國,但不能無限量移民入巴勒斯坦), Peel Commission(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應該分開建立兩個國家), 1939 White Paper(沒有巴勒斯坦人同意,猶太人不能移民到巴勒斯坦)...

每次巴勒斯坦出事、暴動、流血衝突...英國佬就搞一個委員會,然後寫報告,至於報告內容也有點不了了之。(特區政府也是一脈相承。)現在看這些數十年前報告;有如叫個鬼佬,看特區的政制發展一、二、三、四、五、六號報告書一樣,只有幾句或三兩段有用,其餘完全是廢話。硬要看完這一大堆資料,最終也是不明所以。

1917年的Balfour Declaration到1939 White Paper,由一戰時協助猶太人建國,到二戰前限制猶太人移民,英國人由支持猶太人建國、變成忽然同情巴勒斯坦人,唯一不變的是,所有政策最先是要照顧大英帝國的利益,殖民地的人物只是其次。

英國佬支持猶太人建國,也是因為猶太人在美國、布爾什維克人的影響力。1916年,俄國革命前夕,英國佬擔心俄國退出一戰,加上猶太人在美國勢力大,若英國支持以色列復國,有望增加俄國繼續參戰、及美國加入歐洲戰場的機會,而且當時的工黨首相Lloyd George親猶太人,Balfour Declaration就在這個時空出現。

但當戰爭結束,協約國戰敗,Ottoman Empire、奧匈帝國解體,德國割地賠償,巴勒斯坦、伊拉克及約旦由英國佬託管;敍利亞和黎巴嫩則由法國託管。管治巴勒斯坦不再抽像的一紙Balfour Declaration,而是如何協助人少的猶太人建國,同時又令佔多數巴勒斯坦人不反抗!想食飯,但又不想埋單,這又怎可能做到?

結果,巴勒斯坦由託管的第一年起,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頻頻衝突。隨著猶太人移民越來越多,猶太人也不願意與巴勒斯坦人融和,所有工作也聘請猶太人,不願把工作機會分給巴勒斯坦人,雙方矛盾越來越深,巴勒斯坦人也完全杯葛參與所有英國佬搞的諮詢架構、地方選舉,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就是圈套,他們根本不承認Balfour Declaration,也沒有理由參與這些東西。

巴勒斯坦的英國地方官,不少也同情巴勒斯坦人,不可能把這個國家、佔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交由少數的猶太人去管,要繼續行這種自我矛盾、政策,不只對巴勒斯坦人不公平,也是損害英帝國利益,但這種聲音到英國政府就被壓下了。

就在一二戰之間,國際政治形勢不慢慢轉變,中東的石油、伊拉克提早結束託管、阿拉伯世界開始團結、納粹德國抬頭、英帝國影響力急速下滑,英國也無財力在巴勒斯坦駐重兵,如何拉攏阿拉伯世界做盟友、甩掉巴勒斯坦這塊雞肋,成為維持大英帝國命脈的當務之急。

於是每個委員會、每份White Paper,就是一次轉(車太)的機會,不斷為Balfour Declaration的建國論降溫,由Balfour Declaration中,隻字不題巴勒斯坦人,到最後的1939 White Paper,說明在1943年後,所有猶太人移民都要巴勒斯坦人同意。

我的功課,就是要解釋這種「不連貫」。

PS:多謝友好A的英文指導,總算完成第一份Essay!返來後一定要請食飯。我本《Istanbul》比你,你不用還給我了。

Egyptian Cinema Two

每逢周四都不用上自己課,於是可以周圍找些有趣的東西旁聽,上午是Middle East Media、下午是Arab Cinema。可惜踏入十一月,開始面對功課死線的壓力後,課餘時間全部拿來做功課,每周的reading也兼固不了,晚晚也讀至夜深,上午根本起不了床旁聽Middle East Media,只有Arab Cinema仍然繼續。

上學期專攻埃及電影,上了六周課,原來很多埃及電影,無論是政治宣傳革命片、Melodrama、或是其他類型的電影,潛主題都是探討Nation、Nationalism、民族身份...電影的女主角往往就是國家的象徵,女主角遇到的難題,就是國家的難題;解放女主角,就是解放國家...不同的電影中,這種潛藏的隱喻十分一致,每每聽同學課堂討論、老師解畫,又再從這種框架發掘多些,就會發現平淡的故事,原來有這麼多意思和衝突,又可以窺探多一點埃及社會。

另一個重要主題就是與殖民者關係,埃及於1882年後淪為英國的半殖民地,直至二次大戰後才獨立。不同年代的埃及電影,對西方的論述也很不一樣,Nasser年代電影的西方,都是壓迫的殖民者;到Sadat年代,埃及首先與以色列建交,成為美國的中東的Client State後,西方在電影的形象也大幅改善了,例如上兩周看的70、80年代的電影《Alexandria Why?》,故事結局是男主角達成心願,到美國的大學讀藝術。

今天看的電影是一套90年的《Terroism and Barbecue》,與民族身份認同、殖民年代的東西沒有關,而是講述一宗「恐怖襲擊」,四個人在陰差陽錯下成為與政府對抗的「恐怖分子」,描繪埃及社會各階層的種種無助、無奈、無力。

故事發生於一個中產家庭,開快餐店、貌似「阿叔」林尚義的男主角每天為生活形役,與太太又整天嘈吵,他要為子女轉校,要到內政部大樓的教育科取文件交表,但教育科沒有人在工作,官員態度惡劣、無心工作、面目可憎、開小差、個個都推說「轉校是Midhet的責任」,但Midhet從來沒有出現,又說Midhet有便秘,不如去廁所找他!(「阿叔」到所有廁所四處找的期間,發生一連串笑話)

結果「阿叔」終於發火,與這些官僚肢體及保安在走廊衝突,「阿叔」無意中搶了保安的自動步槍,又錯手開了幾槍!內政部的其他公務員全部不明所以,以為有恐怖分子入侵內政部,於是爭相逃跑,就連保安也丟下槍逃跑!「阿叔」突然變成挾持人質的「恐怖份子」,首都隨即陷入緊急狀態,大批軍隊開始包圍內政部,要求「阿叔」盡快投降!

由於「阿叔」有數支槍,都是那些無能的保安丟下的,既然已經踏上不歸路,「阿叔」把心一橫,決定假戲真做。於是在內政部內擺地檔,靠擦鞋維生的B;一直在內政部天台、原本打算跳樓自殺的C;來自農村的內政部搬運工人D;及被警方掃黃期間拘捕,拘留在內政治的艷女E。這三個社會邊緣人就自動請纓,加入男主角領導的「恐怖組織」。

但他們根本不是恐怖分子,軍隊在內政部外包圍,他們就在內政部內,每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原來擦鞋的B被不公義的司法迫害蒙冤、C的婚姻失敗、D說他每天都被上級要求,為他們做這做那,滿足他們的私人要求、E說自己根本不是流落風塵,卻被屈是做妓女...

當內政部長要求與他們談判,問他們要甚麼?但整件事純粹偶然,就連「阿叔」也不知應該要甚麼!於眾人及人質商量後,第一項要求,就是要「Kebab」,一定要「Kebab」,不要Kentucky!!!(Kebab即是牛肉、羊肉三文治)

後來再談判時,內政部長問他們要甚麼?就在待答覆部張其間,「阿叔」突然有感而發,向人質及黨羽自白身世:他一生都是小市民,有一個很普通的家,從來沒有違法、交足稅、他今天來內政部只是希望幫子女轉校,子女讀的學校、一班84人擠在少少的班房、教育質素極差、他們每天放學回家,就是哭著說上學很幸苦,他只希望幫望幫子女轉交...

「阿叔」於是問所有人質,不如趁這個機會,一同向部長提出要求,不要浪費這個機會!人質們你一言我一語,爭相投訴國家醫療制度吃人,但也有人像是麻木一樣,連要投訴甚麼也不知道,最終「阿叔」決定,談判還是要落地還錢、開天殺價才有理,既然政府如此爛透,於是向部長要求:「要內閣立即總辭!!!」

人質事件最後和平落幕,但落幕的過程有點出人意表,這裡就不詳述了。貼士是:看完這套埃及電影,我相信,一、兩年前,由Judie Foster、Clive Simpson主演的電影案內人(Insider),結局肯定是參考了這套埃及電影。

希望電影資料館,遲些會開個中東電影部。有的話、又請人,肯定要去應徵。

伊朗的前世今生(上)

選修及旁聽的眾多科中,最好玩就是Arabic Cinema;最有興趣讀的科,就是Modernization of Middle East,讀了兩個月,土耳其、埃及、伊朗的近代史,由一無所知,變成略知一二,但上導修課是,還是沒有能力參與討論,因為沒有時間追趕教科書,太多書要讀、太多音樂會值得聽、太多活動值得去...

更甚是做Presentation的同學,全部既沒有預備Powerpoint,就連簡短筆記也沒有,加上有大量土耳其人、伊朗人、地名、土耳其文、阿拉伯文的音譯名詞,我是唯一有預備powerpoint的學生,因為要聽我的香港口音讀這些英文,也肯定難以入耳。可惜他們往往長篇大論,每次上導修課,不消五分鐘就lost in specific terms,由頭到尾也不太懂是甚麼,只好在課後問同學拿講稿看。

但有些同學連講稿用手寫,拿來看也看不懂,沒有辦法。今天終於忍不住發電郵告訴各位:「我英文屎,唔該可唔可以比兩頁Notes我?」每周都要這樣上導修課,很難沒有挫敗感。幸好我是有興趣讀,要不然,一早就放棄了。

雖然導修課一鑊粥,但至少我現在知道土耳其有個叫Tanzimat洋務運動、Young Ottomans的維新、Young Turk的政變、土耳其國父Ataturk個名,原來不是他原名,他原名叫Musafa Kemal,Ataturk是他為自己改的名,意思是Father of Turks!!!果然是國父,真是夠自大!

埃及由英國殖民統治前,原來曾發生一場Urabi revolution;19、18世紀的伊朗原來由Qajar Empire統治,整個社會鬆鬆散散,Qajar的Shah(意指King of kings)其實沒有權力,就連正規軍隊也沒有,06年憲法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前,軍隊、知識分子、教士及商人這四種階級,控制了伊朗的社會政治。

因為從來沒有中央集權的政府,伊朗一直無法由上而灌輸民族主義(Nationalism),伊朗人的身份認同,是源自宗教、源自什葉派伊斯蘭教;而不是伊朗民族,這種情況直至今天也是,Political Islamist仍主導伊朗的政治思想。原來伊朗政治與阿塞拜彊又有關,伊朗06年的憲法革命,就是多得北部的阿塞拜彊,將社會主義思想帶入伊朗。

因為阿塞拜彊一早已割讓給俄國統治,而且阿塞拜彊文與土耳其文接近,西方的新知識、思想、土耳其維新運動等等,就透過阿塞拜彊傳入伊朗。殖民地成為新思維散播的中心,在近代亞洲歷史很普遍,就如孫中山所言:「革命思想就是來自香港。」

伊朗的憲法革命也極特別,首先是社會各階層都不滿Qajar的Shah無能,令伊朗淪為俄國和英國的半殖民地,要求落實憲政、改革國家,經過一連串流血衝突,Shah終於讓步落實憲法。但怎料不夠一年,同一班人又走出來反對憲法、要求廢法!!!因為低下階層生活依舊困苦,憲政原來不能改善生活(民主不能發展經濟)、教士也擔心落實憲政後失去往日的權力和地位。

對比起每周的導修課題目,這些只是基本概念,我仍是似懂非懂。要讀得通,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待修讀再近代一點的伊朗,就可以寫下集。

2007年12月9日星期日

也門電影、驚鴻一瞥

也門電影節上周在SOAS校園舉行。拍電影、上電影院在也門是奢侈玩意,八月在也門住了一整月,街上也碰不到電影院(也是沒有刻意去找),只有地攤會賣翻版電影(還有不少歌頌Saddam的宣傳片,當然也是翻版),賣的也是荷李活片、間中有一兩片成龍,找不到任何本地製作。

也門缺乏本土電影,肯定與保守的社會風氣有關。根據最保守的伊斯蘭教義演繹,就連音樂也要禁止,因為音樂的感染力大,靡靡之音會引誘人離開宗教!在也門不能拍攝女士,到現在還是不成文的禁忌,也門的土壤長不了電影工業也十分正常。

在也門看不到也門電影,今天在倫敦反而有機會,今天晚上一連看了三套,兩套記錄短片、一套劇情片,前兩者是法國人拍、後者是也門跟英國合作。也門社會之特別、首都Sanaa古建築之美、神秘古老之氛圍,現在還是歷歷在目,終於透過電影夢到也門。

驚鴻一瞥,想不到也們電影是這樣好看:電影名字是a new day in Old Sanaa、導演是Bader Ben Hirsi,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盲婚啞嫁的社會...

保守的也門社會沒有自由戀愛,所有婚姻也是父母長輩安排,丈夫和妻子在結婚前,都不會知道對方是怎麼樣,一來陌生男女不能在街上談話,所有女人都要蒙上黑紗。於是婚姻淪為政治考慮,看看對方的家庭背景?名望?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階級壁壘分明。

故事透過一名白人攝影師講述。男主角Tahrir來自望族、也是白人攝影師的助手,攝影師對也門女士的紋身著了迷,一直希望拍攝女士的手繪紋身,但在也門根本不可能要女士做Model拍照,攝影師只好「犧牲」自己,透過Tahrir請了女性紋身師Ines為自己紋身,然後由Tahrir拍攝。

另一邊廂,已臨適婚年齡的Tahrir,被家庭安排與一名女士Bilquera結婚,但Bilquera樣貌如何?為人怎樣?Tahrir從不知道,他與Bilquera的接觸,只限於透過第三者把聘禮及一條白色裙送給Bilquera。

但有一天,Tahrir無意中在街上,看到穿了那條白色裙的女子脫下面紗,樣貌十分標緻!Tahrir心想執到寶,這就是他的未來妻子!於是Tahrir透寫中間人,給了一封信Bilquera,說終於看到她的樣貌了。Bilquera收到信後不明所以,因為那個人不是她,於是向Tahrir回信,說他弄錯了,她沒有在街上出現。

Tahrir不明所以,因為不可能有其他人可以穿那條裙子,Tahrir不知道,原來Bilquera嫌裙子款式差,收到後立即丟到街上。直至他無意中發現,穿裙子的原來是Ines,因為Ines檢了這條裙子!

但Tahrir的家人不可能贊成他與Ines結婚,因為紋身師沒有社會地位,加上Ines是孤兒,與她結婚會令家族聲譽蒙羞,也不可能現在才取消婚約。就在婚禮前的一天,天人交戰的Tahrir決定背棄婚約,獨個兒跑到Ines的家,向Ines表明愛意,原來Ines也一直喜歡Tahrir,約她半夜在那條橋碰面,然後一同私奔...

在西方可以輕易跨過的淺洼,搬到也門就變成不可踰越的深淵。Tahrir的妹妹知道他要逃婚後,當然暴跳如雷,不能接受他要娶一名紋身師...

這天晚上,白人攝影師到街上取景,看到一名女子來到那條橋上。她等了又等、等了又等,但一直沒有其他人出現,終於等到天亮,該女子終於離開...「

自此後,每天晚上,都有一名女士走在該條橋上等,等至天亮才回家...」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開分店

各位友好,

第二分店開張,所有與學校、中東歷史、書本理論、伊斯蘭教、中東電影有關的東西,同時也會在新店出售:middleast-readingnotes.blogspot.com 。

開新店目的,只是助版主整理,過去三個月及未來半年的讀書筆記。謝謝!

版主啟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

Silence, night & Dreams by Zbigniew Presiner


繼宿舍及學校以外,Barbican Centre已成為我另一個家,今天晚上與清代藝術專家S、語言學專家F、及大公關A,在BC聽Presiner的音樂會。喜愛奇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電影的人,大體都知道Presiner就是他的御用配樂師。若沒有Presiner的音樂、Piesiewicz的script,Kieslowski電影的感染力也會大打折扣。

原本也沒有期望在倫敦,可以聽到Presiner的音樂會,也是上月看BC的網站,才發現原本12月2日有一場!不用想,立即找些友好,一起訂票看。

我看電影留意配樂、較留意劇情還要多,一碰到好的配樂,電影散場後往往第一時間就是去找Soundtrack,回家聽Soundtrack時,又會勾起電影的劇情,每當翻聽花與愛麗絲(Hana & Alice)Soundtrack尾二那首曲,想起蒼井優的劇終前的芭蕾舞。於是這幾年間,家中的CD櫃越來越多電影soundtrack,Eleni Karaindrou、Presiner、Joe Haisaishi等等的碟,就是這樣慢慢累積。

Presiner的電影配樂很多都會用女高音及Chorus,塑造寧謐、肅穆、神聖的氛圍,例如兩生花(Double Life of Veronica)及十誡(Dekalog)的配樂,有如來自天堂一樣,Presiner的音樂沉重、有厚度,是哲學家沉思的抑鬱,或多或少是受到Kieslowski的影響,特別是他在96年「意外」病逝。

Kieslowski的死是不幸,原本他可以選擇在法國的醫院,醫治他的心臟?血管?的病,但他選擇回醫學技術差一截的波蘭醫,結果手術失敗。奇氏死前,構思了天堂、地獄及煉獄三部曲,前兩者已經於數年、由其他導演完成他的遺作。但沒有奇氏執導、沒有Presiner的音樂、也沒有Pieciewicz的劇本,拍出來的是另一東西。


音樂會上半場由Presiner親自指揮他的新作Silence, Night & Dreams,可惜這首寧靜神聖的樂曲,被全場連續不斷的咳聲弄得肢離破碎!終於忍到這一曲中止時,連珠發炮的咳聲此起彼落,也不排除有些人聽到人咳、突然又有鋪癮加入一齊咳,節奏感一點也不輸台上的樂團。

由於實在太多人咳,每首曲中間的暫停時間也較一般長,大概是倫敦太冷了,全場不少人也傷風感冒。

下半場換了另一個指揮、奏他的電影配樂:兩生花、紅白藍、十誡...可以現場聽到由大樂隊奏、女高音、合唱團唱這些熟識這些既悲愴、又悅耳的旋律、電影的情節,實在感動得很。聽到這裡,就很後悔我竟然把他的電影配樂留在家中封塵,忘記帶來倫敦呀!!!

音樂會結束後,當身邊的人開始離開,我還是不想走,我最喜愛的Piano Pieces、Good Morning Melody還未奏呀!很想再聽多兩段...

來倫敦前,也沒有期望可以看到Presiner,這次又讓我巧合遇上了,又找到有興趣的友好一同聽。散場後,Presiner繼續留在Barbican Centre與聽眾簽名,整間唱片店的CD已被樂迷掃光,我也有幸可以近距離一睹這位大師。

他的音樂充滿悲觀及宿命的味道,但他真人倒不乏幽默,又會向樂迷打眼色,可惜在英國買唱片太貴,還是留待回香港後,才買他的新作好了,至少可以便宜三分之一。

悼金時山

收到日本樂施會的newsletter,原來第二屆日本毅行者已開始報名,五月才剛剛行完,新一屆又來了!在研讀英國的猶太人移民政策時,小休一會到日本毅行者網頁,我的經驗分享interview仍然沒有被剷走。再看看賽道,原來改動了一些!起點仍是小田原市、終點仍是富士五湖的山中湖,但第五、第六段改了!

原本第六段的由金時隧道至矢倉澤公民館的馬路,換了行明神之岳,這肯定是好消息;第六段是最悶的一段、10公里水泥路也不好走,明神之岳的景色肯定優美得多。但整個100公里的精華,第五段的「天下第一秀峰」、1261米的金時山(山頂個牌係咁寫),整段換走、不用再行了,實在很可惜。

隊友F所言,金時山是「最無人性果段」,日後再參加日本毅行者,也沒有如此過癮了。今年行的時候,九時左右開始上山,一上山氣溫急降、大霧瀰漫、沿途一路爆粗、攻頂時已不是行山、已是爬石,到凌晨兩時才抵山頂,並發現山頂原來有「金時娘」同「金太郎」兩間茶屋!一齊食碗熱辣辣的湯麵,然後又再上路!

可能金時山太難行,所以日本樂施會把這段改了,在金時山頂茶屋一同食麵已成絕響,日本毅行者值得一玩再玩,但即使再參加,也沒有機會再登金時山。殃及池魚的還有「金時娘」同「金太郎」餐飲集團,兩間茶屋股價也肯定急跌,這兩間茶屋都在金時山山頂,三年唔發市、發市當三年,今年的營業額肯定跌三五七成。

人生是充滿巧合,也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所以有甚麼事想做,不要考慮太多,還是盡快去做好了、不要拖延,因為留到將來才做,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了,因為登上金時山、感受那股刺骨的寒風、躲在茶屋與一眾參加者齊齊食麵,一世人可能只有一次。

幾十年後,我還會記得當年的日本毅行者,就是因為行過金時山(以及足柄万葉的暴雨、狂PK)。007隊也有幸,可以見識天下第一秀峰,總算沒有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