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

只有旅行社角度的國際新聞.《明報》2月26日

歷史將會永遠記住2011年,中東變天是繼1989年後最激盪、最波瀾壯闊的一次民主運動,但當大部分國家的目光都投向中東,見證歷史的一刻,香港傳媒幾乎與世界脫節。

傳媒對國際新聞報道表現不濟、普遍記者對國際議題掌握不足,已不是新聞,以往還有戴防毒面罩的黃應士粉墨登場;現在連記者也不派了,大家留在香港翻譯外電好了。香港幾近是華人社會新聞最自由的地方,當內地的互聯網封鎖了「埃及」與「茉莉花」,可惜傳媒沒有好好利用優勢跟進中東變天,花太多精神追逐何鴻燊的二、三、四房,花太多人力時間幫中大碩士找工作。

先問有沒有滯留港人
所以家住香港,有如身處世界的中心,無論深圳河以北、南澳以南、汕尾以南、沙堤以南發生什麼事,永遠不及本島700萬人的一舉一動重要。無論埃及革命、紅衫軍抗爭或俄羅斯機場爆炸,本地傳媒都是用同一套公式處理,首先一定問:「有沒有香港旅行團?滯留港人?」當旅行團順利抵港,家人離境大堂相擁而哭後,對這些國際事件的關注也差不多結束。

傳媒其次是找出該事件與香港的關係,會否影響金油股匯?看看香港和中國有沒有類似的潛在危險?類似的革命有沒有可能在中國爆發?若沒有港人滯留,又跟香港和中國無關,又不夠香艷奇情,即使重要如加沙戰爭、達爾富爾衝突及南蘇丹 獨立的國際大事,也幾近在香港傳媒消音。

傳媒偶爾跳出香港角度,找些專家學者分析事件本身,可惜香港人才缺乏凋零,由世界盃 、中美關係、朝鮮炮戰、到車臣科索沃問題,來來去去總是沈旭暉。一般人不可能什麼都懂,可幸沈博士也堪稱現代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無論中東專家、中美關係權威、熟悉非洲 學者、外交理論教授……一人分飾無數角色也沒有問題。

對「唔等使」的東西缺乏好奇心
經傳媒重重過濾後,成功抵壘到達讀者的外國新聞所剩無幾,呈現的只有香港角度,事件本身往往已面目模糊。香港國際視野日漸萎縮已備受批評,而傳媒不 願在國際新聞投資,是因為普遍香港人沒有興趣了解香港以外、與自身利益無關的事情,對「唔等使」的東西缺乏好奇心、探究心和想像力。

我們的社會有超過十萬菲傭居住,不少港人更是由菲傭養育,但有多少人有興趣了解菲律賓文化?甚至有菲傭做朋友?香港和菲律賓是那麼近、那麼遠,菲傭在香港社會是永遠的他者,若沒有發生人質事件,大部分人連菲律賓總統是誰也不知道。

香港的大學有N個工商管理學科,但只有少數大學有開辦一些區域研究(印度、中東、中亞、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待開發)。每年大量香港人到泰國、日本吃喝玩樂,但每當泰國、日本出狀况,記者總是找不到研究日本政治、懂泰國政治的專家訪問。

當然以個人的層面,對香港以外的事務沒有興趣,你還是可以在香港活得很快樂、找到高薪厚職,因為AO面試不是考你埃及革命的原因(據AO朋友補充,AO面試是會有一條關於國際的問題),而是看你怎樣推銷一項不得人心的政策,高官、律師和醫生也不會因弄不清楚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分別而仕途或事業受影響。

但若整個社會、甚至整個民族沒有興趣了解新事物,只會趨同單一、窒礙創新,輕則影響發展,重則觸發外交風波。當一個社會連伊斯蘭教信什麼也不太清楚,與伊斯蘭國家也沒有文化交流,要發展成伊斯蘭財務中心,開拓伊斯蘭國家的商機,倒有點癡人說夢;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遇到百般阻力,甚至釀成暴力事件,往 往因為中國人到非洲只為了賺錢,沒有興趣了解當地社會及文化,不單止不會說當地黑人的語言,甚至連英語也不學。

多些香港人對國際新聞有興趣、對國際新聞的質素有要求,傳媒自然迎合讀者的口味,要改變香港狹隘的國際視野,請由你的好奇心開始。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唔等使的心態往往是「向錢看的社會」的現象,當人的時間總是為自己的財富增值,其他的事物,就變得不被重視了。當然啦,以你的世界觀和視野有日一定能與沈旭輝的名氣看齊,多幾篇稿出街,努力!

from 你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