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副刊訪問我.29/12/2012

莊曉陽的心底話……

「別介紹我那麼多,其實我好渣,只是參與得多賽 事。我自小不是運動人,畢業後才開始做運動。你知啦,做記者好窮,跑步勝在便宜,我並非花很多時間訓練,不會清晨四五時起床練跑。跑步於我只是公餘娛樂, 之所以會寫關於跑步的文章,與我教育及職業背景有關,我做記者,讀社會科學,我覺得跑步不只是運動,尤其外國的馬拉松,我會想,為何有些地方的賽事辦得這 麼成功、有這麼多人支持?為何我們香港單單封路都有這麼多阻力、開跑要避到半夜三更、跑到銅鑼灣還要說不好意思阻住大家行街。」

「因這些疑 問,我開始看書找資料,從文化經濟政治層面去看,這些是少有的角度。馬拉松反映城市價值觀,所以我喜歡跑不同地方,而且要慢跑,才看到東西。好多人選擇比 賽,會選好天氣、平坦路,可以做出成績,我只選擇夠特別的,如九月去韓國DMZ參賽,跑邊境北緯38線,那裏無人住,派水的是軍人、賽場擺滿坦克大炮讓人 參觀。我拍照,不小心拍攝到北面,人們覺得敏感,Delete了我幾張相,這經驗香港人會覺得不可思議。」

跑步抽筋不是新聞

「跑 步在香港從不是主流,新聞也不懂如何報道,你看,每年馬拉松比賽,新聞都只懂報道有幾多人抽筋幾多人死,數字以外的東西不會探討,其他國家怎會如此報新 聞?跑馬拉松有人抽筋不是新聞,運動嘛,跑步責任自負,就等如你不會報道,昨晚有個Party,結果有七成人宿醉不能起床上班。做記者時,我無做過馬拉松 新聞,如果我去報道,會先講馬拉松是甚麼一回事,外國人怎樣舉辦?一場賽事為城市帶來幾多收益?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市,比賽要怎樣才能符合城市地位?現在 大家心態是跑完就算,其實辦一個比賽,社會成本好貴,馬拉松是最大型非政治活動,又可以聚集這麼多人,有無諗過如何透過馬拉松令社會得益?為何反對馬拉松 封路又不反對放煙花?」

「有些例子,我講到口臭,如芝加哥馬拉松,賽道一定環繞了所有地區,變相帶動地區經濟,令一個本土人,因為跑步,去一些你本來不會去的地方;去跑峇里馬拉松,主辦單位會捐物資去村落,讓村民覺得馬拉松是好事,願意配合。最理想狀態是,把人和土地的關係如針線般相聯在一起。」

「反對?全世界都有人反對,並非香港人特別刁民。成不成事,要看主辦單位投放幾多心機,香港人值得有一個好一點的比賽。不過講到最後,其實即使不成事,香港人亦不覺得是大問題。你也是這樣啦,這些題目,一年才做一次,做一次就算。」

莊曉陽小檔案:
前香港記者協會總幹事,前《蘋果日報》政治版記者,2006年首次跑海外馬拉松,著有《四十二公里的風光》,經常被誤為全職跑步人。香港跑步人,幾乎都有追蹤他的馬拉松文章。(莊曉陽Blog「I Run, I Travel Therefore I am」:somewhereintheplanet.blogspot.com)

PS:我於六月跟樂施會開了一個籌款戶,放在Blog的上方,若各位捐$200或以上,我送一本書給大家 《42公里的風光》,答謝大家對樂施會的捐助。

捐款者可以capture screen(按一下print screen, 然後去小畫家選擇paste,互聯網的畫面便出現了)為憑據,然後告訴我郵寄地址,我把書寄給大家。My email is hiuyeung_chong@yahoo.com.hk。

 
希望可以盡一分綿力,協助發展中國家的貧苦大眾。我的目標是一年之內籌$6,000,等於一隊香港毅行者的最低籌款額,希望在讀者支持下達到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