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英國影結婚相記四.倫敦自拍二


British Library後的下一站,是毗鄰的St Pancreas車站建築群。還記得六年前拖位個大喼出King's Cross Tube站,一下子被這座宏偉的建築的屋頂吸引了,當時還在翻新,整個地方被圍欄封起,我也不知道是甚麼建築,後來才知道原來要變酒店。

即使住不起,也可以自由拍照,我們試拍了很多張,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有時是背後有太多人和車,有時是十秒自拍的時機不對,只有這一張稍為ok可以出得街。

如果可以再拍,人應該是站在左邊,而不是右邊,若在左邊的空地擺些post或扮跳舞,應該都幾好睇。

Harry Porter的9 3/4號月台,就在King's Cross站拍。歐洲很多火車站都沒有閘機,上到車才有人查票。沒有攝影師幫忙看看現場乾不乾淨,現在看才發現月台有件垃圾。


當年我和老婆的宿舍都在King's Cross,這個站都相當有感情。


博物館外,當然要拍一些有倫敦、有英國特色的街景,酒吧少不了。英國的酒吧比便利店還多,隨便找一間拍都不會太差。

我們選了一條少車的街,先把腳架放在對面馬路,設定好角度和老婆的位置,按自拍後跑到對面。可惜拍過這張後,腳架連相機被怪風吹倒,相機無恙,但腳架「壯烈犧牲」了。

玩自拍,真係千祈唔好鴨寮街輕飄飄的腳架,一定要重身些少,唔好貪輕。


老婆後來急call了個朋友幫忙拍,最後一張在我們讀書的SOAS和UCL附近的Russell Square,事後才發現老婆剛剛閉了目,如果條街有多少少路人行走,路人的身影有點blur,咁就幾好feel了!

這些相都沒有晒,也沒有與牛津拍的相片一同做相簿,純粹是我們兩人的娛樂。拍得好不好是其次,最重要是我們都很享受,以拍結婚相的方式,重遊當年讀書時經常出沒的地方和街道。

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英國影結婚相記三.倫敦自拍一

影結婚相的過程,與end product靚唔靚一樣咁重要。結婚相只係婚禮用一次,讓家人、親友或upload facebook睇幾日或放上blog,最後就塞落床下底或電腦hard disk某死角中,但如果影得好玩enjoy,都會係好難忘的經驗。

我們拿部簡單的儍瓜D機同支弱雞腳架,連外置閃光燈也沒有,搵套稍為似樣的衫和裙去倫敦自拍,效果當然無Paul Yeung操刀比,但亦比想像中好,Tune黑白色仲有多些少feel。


這是King's Cross的British Library內,我們看中了牆上這幾個雕像,影左好多次先影到出得街的。British Library與當年住的宿舍近,我們都不時在British Library內讀書,自然要留個記念。

找到背景,set好腳架後,諗諗兩個人在那裡企,老婆企好後就較十秒自拍。

若較果不理想,以上的步驟又要重覆一次,所以過程都幾花時間,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影多幾款相也不例外。我們也只是在British Library影了這一款,就要移師去其他地方。

British Library的大堂空間多,只要不是架撐太多,隨意拍照沒有問題,相當自由。我們支腳架唔夠高,視角只有1.2米左右高,最多只可以tilt up tilt down,不過一般人唔會睇到咁細。


另一個我們要影的地點是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英國的博物館在休館後,借出空間讓其他團體辦reception,甚至辦婚禮,當年都曾經拉衫尾參加過英國特許會計師公會的活動,免費飲飲食食。

我們曾經考慮過在牛津的Ashmolean Museum辦婚宴reception,老婆是讀藝術的,在博物館結婚也是不錯的主意!只是老婆後來在Cotswold Lodge Hotel找到化算的婚宴package,才沒有考慮在博物館結婚。

這一刻腳架已戰死沙場,二百蚊有找的貨色的確弱不襟風,一陣怪風吹來已經倒塌,幸好腳架上的相機安然無恙。

大英博物館內是由太太的倫敦讀書的朋友幫忙拍的,最大問題是館內太太太太多人...在Norman Foster改建的中庭及館外的巨柱群,左裁右裁後,也只有一張用得。


我最滿意的是這張,很喜歡背後的標本櫃,調了黑白色後,玻璃的反光又幾好睇。

香港如果在博物館拍結婚相,職員都可能出手阻止,就算博物館無人都好,佢地都覺得呢度唔係用來影結婚相,唔好阻住其他參觀的人。

英國的好處是夠自由,做乜都無乜人理,就算你棄高薪厚職駕巴士、辭工回去湊仔、心身疲累放長假休息唔返工,都無三姑六婆同你講:「哎呀,有乜理由去駕巴士呀?/你老公搵得少過你,辭職都係佢辭啦!/生活就係捱啦,唔開工食乜呀?」

香港人就是太關心其他人,太「無微不致」,七百萬港人是一家親,甚麼雞毛蒜皮的東西,只要有名有姓都可以炒作新聞、討論一番。有形無形的壓力無處不在,由特區政府到港人一樣,特區政府只是代客泊車,事事以中央政府利益為先,香港人也是為其他人的看法而生活,連自己想做甚麼也不很清楚。

2013年6月2日星期日

放下包袱的輕生活練習.《讀書好》六月

我對建築理論也一竅不通,但很喜歡建築師安藤忠雄的作品,《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安藤忠雄論建築》、《安藤忠雄連戰連敗》等著作,不時都會重讀又重讀。一年半前我獲邀參加首屆大阪馬拉松,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住吉的長屋」及北大阪的「光之教堂」怎樣去,可惜官方行程緊密,最終還是緣慳一面。

愛讀安藤的作品,並不是因為我對建築很有興趣,而是我很喜歡安藤這個人。沒有正式唸過建築的安藤,經常到書局打書釘,看柯比意(Le Corbusier)的著作。為了不讓心頭好被買走,他每次都把書埋藏在書堆深處,直至儲夠錢買走的一天。柯比意是他精神上的啟蒙老師,激發他要去歐洲看各種各類的建築,兼親自拜訪柯比意本人。

安藤帶著當職業拳手賺取的旅費去歐洲, 1965年四月坐船由橫濱坐船到俄羅斯的Nakhodka轉西伯利亞的鐡路,大皮箱塞滿內褲及肥皂,還有三支牙刷。回程則坐郵輪由法國馬賽、經象牙海岸、開普敦、馬達加斯加、印度和斯里蘭卡回日本。停泊孟買期間,安藤的旅費已差不多見底,但為了去一趟Ahmedabad,看五百年前建成的地下水井,竟然是把手錶、相機、甚至鋼筆全部變賣了。

安藤成立建築師事務所後,好一段時間接不到生意,他每天在三百呎的房間中輾轉難眠,直至第一個作品「住吉的長屋」,懷才不遇的憤怒激發起澎湃的創造力。即使安藤不是建築,單是讀到這些故事,你很難不愛上這個,為了看一個建築而賣掉身上所有東西的「儍瓜」。當你愛上了他,很自然有衝動把他的著作全部買下。

不過,我這次要介紹的不是安藤的新作,而是另一位日本作家、二手書店Cow Books創辦人松浦彌太郎的著作--《放下包袱的輕生活練習》。

踏出社會以來一直單打獨鬥,從來沒有打工及編輯雜誌經驗的松浦,於2007獲聘為日本老牌雜誌《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的總編輯。他的著作沒有大道理,但擁有那些MBA、企管人、暢銷書作家以外的智慧,也沒有一般工具書、Self-help書的商業化和陳腔濫調,這個中學也沒有唸完,做過地盤、偷過東西過的小混混,是另一個很容易令你代入和愛上的「儍瓜」。

1965年於東京出生的松浦,曾因嚮往飛翔而投考日本自衛隊。自衛隊的競爭相當激烈,若初中後考上自衛隊的儲備幹部,便會獲派至海、陸、空三軍的學校,畢業後直升防衛大學。在當年,考上儲備幹部等於考政務主任一樣,必然踏上青雲路。

松浦好不容易初試過關,但到後來的健康檢查,松浦才發現原來有色盲,無緣加入自衛隊。失去目標的松浦後來輟學,有一段時間做地盤散工過活。某天他隨意翻雜誌看到美國的風景,心想:「說不定美國是我的目標?」儲夠五十萬日圓後,連英文也不懂一句的松浦,騙父母說美國的英文學校不收學費,便踏上往美國的航班。

如「白痴」般的松浦沒有客死異鄉相當好運了。他連機場巴士也不曉坐,想去三藩市卻上了往Oakland的車。他住在最破舊的旅舍,靠最基層的工作過活,沒有錢便帶著睡袋投靠認識的人,往往只有同是天涯淪落人,沉迷毒海的癮君子才願意收留他,最後潦倒至連乞丐也要把手上如冷石頭的薄餅施捨給他。

苟且偷生了八個月,松浦最終撐不住要回日本,但因為沒有在簽證逾期前續簽,他只好從朋友介紹的免費診所,胡亂開一張「精神病證明」之醫生紙,讓日本駐當地的使館人員送他返日本。

這段不堪回首的糗事、浪費生命的悲慘歲月,一直是松浦心底裡最隱藏的秘密。他後來才驚覺,原來這段鬼混黑暗的日子,才是他人生中吸收最多養分的時光,百無聊賴的日子,他每天都去大大小小的書店翻閱藝術書藉和各種圖錄,看了很多連日本攝影師和設計師都沒有看的作品,各種影像在不知不覺間放進腦袋的抽屜內。

松浦後來開始做買賣舊書的生意,高價出售在美國尋的寶物,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名聲,吸引各種慕名而來的顧客,委託他找稀有的書藉,甚至願意開出天價搜羅,也讓松浦找到開設書店的第一桶金。

千金難買少年窮,松浦不再刻意隱藏這一段落泊日子,每當他與朋友、記者和客人分享,大家都哈哈大笑,覺得他的經驗如電影情節般有趣,甚至鼓勵他把故事寫出來。所以今天我們才知道,不學無術的儍瓜,也有能耐編雜誌。

「大部分人都討厭原地踏步。前進不能,後退不得,不知道該往左走,還是向右走的狀態的確很痛苦,看不到未來的感覺也讓人極度不安。我就經歷過放眼望去,找不到朋友,甚至無法相信自己,每天宛如身處地獄的生活。正因為我曾深刻體會過這種生活,所以,可以深切瞭解這種心情。

也因此,我知道──
在看似虛度光陰的時期塞進人生抽屜裡的破銅爛鐵,終有一天會變成珍寶。不如意的歲月總有一天會成為構成自己某一部分的重要元素。

我目前仍然在旅途上,有時會原地踏步,有時覺得自己在同一個地方掙扎,但我未曾想過要放棄所有彎路,搭著飛機一路飆到目的地。

因為我相信,人生中必定有某些時期,只要一味地把看似走了彎路的事默默放進抽屜裡就可以。」

送給在逆境中的你。

書名:放下包袱的輕生活練習
作者:松浦彌太郎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十月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港版Shoe 4 Africa》.SportSoho.五月



去年年底收到運動品牌Patagonia代理的電郵,說希望「送一對跑鞋」給我試穿。寫了跑步近五年,總算有人「賞識」了,不過唔好開心得咁快,我問該代理是從那個途徑認識我,該代理說:「因為看到SportSoho你的文章,談及觀塘的室內滑雪場。」因為該代理其實不知我是誰,以為「莊曉陽」是介紹產品的。

滑雪場是我在SportSoho所寫,少數與跑步無關的文章,送滑雪用品給我還勉強說得過去,但跑鞋與滑雪場實在九唔搭八。不過這個月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Patagonia應不應該買,而是一個捐鞋到肯雅的愛行動……

Raymond是我在馬拉松路上認識的朋友,由於在航空公司工作,他跑步的足跡遍佈歐亞非澳,與肯雅著名失明馬拉松跑手尹約基及他的領跑員Joseph Kibunja是朋友,更曾到肯雅Kikuyu探望他們;Ivy是自由撰稿人兼跑手(專頁見Facebook: ivytraveller)。故事由這兩人開始。

Raymond偶爾在世界不同的比賽碰到Joseph,每次都順便把一些跑鞋、盲人手杖及太陽眼鏡給他,讓他分發給有需要的族人。Joseph曾問他,有沒有辦法收集女裝跑鞋,可惜Raymond不太認識女跑友,只依稀記得他like過的一個叫IvytravellerFB專頁,貼了富士山馬拉松的照片,及曾辦一個小型的「派糯米雞給露宿者」行動。

Raymond已約定Joseph在一星期後的杜拜馬拉松見面,不如看看善心Ivy能否幫忙,在這幾天收一些女裝跑鞋?

本身在失明人健體會做些義工及領跑的Ivy很快答應了,她隨即在FB開了一個Event,呼籲跑手捐出多餘的物資給肯雅。訊息如蝴蝶效應般散開,蝴蝶的翅膀捲起大風暴,膠袋包好的鞋、風褸和跑步衫如雪片飛來。短短一天已收到過百對鞋,嚇到Raymond儍左!

為了安排這次捐贈行動,Ivy忍痛放棄參與二月底,原本已中了籤的東京馬拉松。她的犧牲沒有白費,因為這個港版Shoe 4 Africa相當成功,如1948-49年間,西方世界迅速大規模空投物資至西柏林,突破蘇聯的封鎖般的壯舉。

跑友的熱情、堆積如山的物資完全超出想像,很多鞋雖然已跑夠里數,但仍然相當新淨,另一跑友Viola又幫助籌集一大堆,僅僅七天已收了三大批貨,過三百對鞋、過千件衫,還有過百條毛巾、帽和手錶,多到要叫貨車搬運,Ivy和兩個朋友每天都點算物資至深夜。

Raymond出盡力帶了160對鞋到杜拜,他笑說:「幸好杜拜之的士夠大,一架車可以裝得晒!」

「好多人都想做這些事,點知做下做下又做得到……可能有些天意,咁啱又識到Raymond,又畀你行到某些位。」雖然三個女仔的力量有限,Ivy說:「世界都唔止非洲要鞋,仲有其他地方都要,可以做到幾多?去到幾遠?如果搞大些又點做?要點計劃?」她希望可以將這個港版Shoe 4 Africa持續下去。

尹約基和Joseph於渣馬訪港時,又帶走了一些鞋和其他物資回鄉,Ivy亦聯絡上居香港的肯亞裔跑手Thomas Kiprotich,透過來香港參加渣馬的肯雅跑手,把另外160鞋帶回長跑聖地ItenIvy原本打算把餘下的衣服寄去肯雅,以為運貨櫃會較便宜,但沒料到物資多到要交稅,連稅金已差不多等於在當地買新鞋了。

即使Ivy和朋友六月將會去肯雅,但也沒有可能帶千幾件衣服,怎樣把這些東西寄過去?究竟Shoe 4 Africa又是怎樣運物資到非洲?她們仍在想辦法呢。若有善心人想幫助,或可以上ivytravellerFB跟她聯繫。

最後引述IvyFB寫的一段話:
「想起來,是有點瘋狂的。一個留言,一個想法,一個 event,然後,一發不可收拾。這個活動,收到的不只是運動裝備,而是一種凝聚的力量。
很抱歉,我們知道還有不少人想捐贈物品,但我們不是什麼機構,收到的物資,有多達十幾袋巨型紅白藍袋,數量早已超乎想像,多得近乎恐怖。回收行動,真的要結束了。
終結,其實是另一個開始。
或許,我們可以一起走得更遠,
或許,我們未必可以改變什麼,
至少,我們可以嘗試,嘗試,一起繼續走下去。
跑步,讓我們知道,只要願意踏出腳步,路,一定在。
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走到目的地。
情況,有如每一次回收,身邊總有人挺身而出,熱心幫忙。
大抵,跑步已經將我們同世界,將一切都連繫起來。
Running connects us.
We are all connected.



PS:  至於那一對不存在的Patagonia跑鞋。Patagonia要送鞋給我,但又不願意把鞋寄到我家,我也沒有空在辦公時間到他們的辦公室取,它的代理最終有跟進,「送鞋」就此不了了之,浪費大家的聯絡時間。

日後若有人要送鞋給我,麻煩請直接捐給Ivy或其他慈善團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