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LA Marathon Expo
香港去LA,晚上11:45pm上機,機上關了12小時,下飛機仍是同一天9:15pm,賺了兩小時回來。美國過關需時長,問話、拍照加打指模,步出機場已接近10:30pm。原來美國的高速公路,深夜都會塞車,到酒店已是十一時多。
Jet Lag + 刨資料plan行程 + 整晚沒有睡 + 首天滿滿的行程(am觀光、pm Marathon Expo) + 第二晚睡得不好,原本康復大半的咳嗽,又再復發了。
Marathon Expo位於China Town外的Dodger Stadium(棒球)。看地圖,距離住處約三公里,以為可以省點的士錢步行去。怎料,原來China Town的路全是公路,行人止步。截了近半小時,才找到輛的士!
Expo於球場外的停車場空地搭蓋。會場比想像中小,是倫敦Expo的1/3,但我也在這裡消磨了四小時,其中個多小時聽專家講座(一名裝機械義肢的女跑手Sarah Reinertson、89年破十公里世界紀錄的Arturo Barrios),講座沒有想像中精采,以為會講多一點個人故事,但原來也是講訓練心得。
這些東西過往聽過太多了。到今天我只記得,去年Liz Yelling在倫敦,講她的北京奧運經驗。
歐美的大型Marathon Expo大致差不多,也是超多Bar、Gel、Energy Drink的試飲試食和贈品,單是試食已填飽肚,省下飯錢。但LA也有一些特點:
1. 卡樂B(Calbee)有擺檔!大派蔬菜條等零食。Marathon Expo通常只有保健產品,薯片公司還是第一次見。
2. 豆奶全日免費任飲,紙包豆奶都放在帳篷外的冰筒。
3. 搏老命勁飲試飲(energy drink + 奶 + Smoothie + 果汁),但洗手間設在老遠!估計有半小時時間,是花在來回洗手間!
4. 連《紐約時報》、美國政府也有擺檔、餐廳、賣米的、旅行社,都有設攤檔。即場訂報半價、美國政府攤檔是提醒國民,今年有人口統計,要大家配合配合。LA馬拉松,報名費是120美元,馬拉松客肯定是消費大戶。
5. 還有很多轉幸運輪遊戲,大家排隊拿小禮物。
小腰包應該頗受歡迎,最多人幫襯。
差不多全新的鞋大特賣,50美金一對。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Inside the Kingdom.《讀書好》三月
(書去年在英國看,本年初在香港寫。沒有書在手,只靠當初抄的一些筆記recall memory,挺不方便的。沒有買書,除了是省一點錢,新的英文著作動輒二、三百元,更重要的原因是家裡沒有地方放書了。)
不可思議的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是中東最難理解、也是最矛盾的國家,它有極現代化的都市、人民普遍生活富裕,但它也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國家,女士被禁止駕車,連做運動也不被鼓勵。沙特的政治制度與中國封建皇朝並無太大分別,整個國家有如皇室的私人公司,Saudi Arabia這國名已告訴你:這是House of Saud(沙特家族)的阿拉伯。
沙特的石油蘊藏量世界稱冠,也是美國在中東極重要的盟友,一舉一動牽動世界局勢。礙於沙特受極保守伊斯蘭教義影響,對共產主義極度反感,在中東國家之中,沙特差不多最遲與中國建交(只比以色列早),但石油的需求把兩國拉在一起,中國與沙特的關係一日千里,近兩年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特首曾蔭權都先後訪問沙特。
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對沙特阿拉伯的認識都很少,全面的書籍著作也不多。香港方面,本地作者葉中嫻前年的《新天方夜譚──窺視中東》,有些篇幅談及沙特阿拉伯的社會和生活,希望讓多些人了解。可惜為了吸引讀者瀏覽和注意,出版社套用充滿東方主義味道的書名,反而違背了作者的初衷。
英語世界方面,英國記者Robert Lacey去年年底寫了Inside the Kingdom一書。Robert是沙特阿拉伯的專家,他於1981年寫的The Kingdom,被沙特政府列作禁書,禁止在沙特出售。
Inside the Kingdom算是The Kingdom的延伸和續集,紀錄了近30年沙特阿拉伯的發展,沒有複雜的地緣政治分析,只有內幕、秘聞和日常趣事,讓你了解這個國家鮮為人知的故事,甚至令你有衝動到沙特阿拉伯走一趟,住在這個不可思議的社會。
Robert不需要窺視,因為他已是insider,他比沙特阿拉伯人更了解這個社會。書中每一則故事,不是浮光掠影的描繪、觀察和道聽途說,而是扎扎實實的採訪與資料搜集。讀後可以想像作者的專業與認真,為了這幾版紙、這些趣聞,他花了多少時間穿梭不同的部落,訪問了N個沙特阿拉伯皇室成員,與他們喝茶吃飯。
地球是圓還是方?
本身是工程師的沙特阿拉伯王子Sultan bin Salman al-Saud,是首名上太空的沙特阿拉伯人,曾在1982年登上美國穿梭機發現號。上太空壯舉的背後,原來有些漏網笑料:這次任務,碰巧發生在伊斯蘭教的齋戒月(Ramadan),王子打電話給宗教最高委員會的主席Abdulaziz,請教怎樣在太空齋戒,怎樣向麥加朝拜祈禱。在太空,原來每一天都會看到16次日出與日落,那麼是否只需要齋戒兩天便可以?
Abdulaziz是極保守的伊斯蘭教士,瞎眼的他連地球是圓的也不相信,寧願相信雙腳的感覺。王子事後告訴Abdulaziz,在太空看地球的確是圓的,希望說服他接受這事實。他最終是否成功?大家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當時的王儲阿卜杜拉,最擔心是19名恐怖分子中,有沒有沙特阿拉伯人。最好一個也沒有。可是他發現,原來多達15人來自沙特!他隨即臉色一沉,不斷思考為何這麼多沙特人去搞恐怖襲擊?這令沙特非常尷尬,並受到美國極大的壓力。
沙特阿拉伯的民意,原來對這些恐怖分子並不反感,更認為他們也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直至到2003 年,沙特首都利雅得發生連環爆炸,35人死、160人受傷後,沙特終於感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嘗到親友被無辜殺害的痛楚,沙特的民意才轉向,爭相譴責恐怖襲擊。
但凡有沙特人策動自殺式襲擊,早於傳媒公佈名字前,沙特政府已弄到他們的DNA,核實他們的身份,及把消息告訴他們的家人。
為了杜絕恐怖主義,沙特採取極大膽創新的方法,設計一套全面的復康計劃,助恐怖分子重歸正途。美國要關閉關塔那摩灣監獄,當中有不少沙特籍疑犯,但沙特的皇室,竟把他們當上賓看待,所有歸國的恐怖分子,全部可以入住一間奢華程度如五星級酒店的康復所。
負責這計劃的是48歲的沙特王子Mohammed bin Nayef。為了「治療」和糾正這些前恐怖分子的錯誤思想,Mohammed找來心理學家輔導他們,找伊斯蘭教士來講課,告訴他們正確理解《可蘭經》和聖戰。他們的父母、太太、兄弟和姐妹,可以到康復所跟他們一起生活,所有費用由王子支付。
奉送老婆、全屋家具電器
為了防止他們再被恐怖組織招攬,Mohammed為他們找工作、送他們名貴汽車。若他們娶不到太太,Mohammed身兼紅娘,替他們討老婆結婚,因為沙特社會太保守,男子的性壓抑太大,他們只好找另類途徑宣洩,有些人可能因此走上恐怖襲擊之路。
每名新人,都可獲14萬港元資助婚禮,Mohammed還送他們全新單位及家具電器,每一個前恐怖分子的婚宴,他都親自出席、祝賀新人。
這個療程,Robert形容為:「Transform each detainee from a young man who wants to die, to a young man who wants to live.」有好的工作、有錢,每天早上太太給你弄咖啡,誰會再想去搞自殺式襲擊?再堅定、反美、反沙特的恐怖分子也很難不投降了。
當然,五星級治療的成功率不是百分之一百,總有一些人糾正不過來。過去曾經有一批畢業生越境到也門,參與也門的阿蓋達組織,沙特政府又怎樣處理?
沙特阿拉伯社會極重視家族,若這家族有人去搞恐怖襲擊,特別在2003年以後,家人都會承受極大的壓力。母親在沙特阿拉伯是家庭的權威,所有沙特男子都很怕母親。據Robert說,連王子Mohammed也是,只要母親打電話給他,他隨即變得千依百順、唯唯諾諾,看樣子已知道他很害怕了。
所以,逃到也門的其中九人,很快返回沙特投降,只是因為他們家人的一通電話,勸他們不要再參加阿蓋達。
但政治犯、不同政見人士的地位,遠遠不如恐怖分子了,政府往往也不依法,不會在拘留期滿前釋放他們,要他們繼續被單獨囚禁,國家最多會補助他們太太的一點生計,以及他坐牢時的損失。有不同政見人士曾問:「為甚麼我們不可以享有恐怖分子的奢華?」
「Inshallah!(意思是:真主知道)Wait and see.」這是他得到的答案。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下一站,洛杉磯!!!
原本以為回香港後,四周征戰馬拉松的日子,要暫時劃上休止符,我也放棄了跑步一會,天天埋首工作。人生總是比想像中精采,月初收到《Sport Soho》老編電話,找我做特約記者,赴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磯,採訪兼參與洛杉磯馬拉松。我未有機會嘗試美洲的比賽,難得有天掉下來的機會,不用想,立刻答應了。
當天立刻上網頁看,Wow!原來洛杉磯馬拉松的終點,是Santa Monica Beach,同場還加映沙灘派對!賽道包括洛杉磯大部份景點,市中心、Frank Gehry的Disney Concert Hall、Hollywood、Beverly Hill...肯定可以拍很多好照片,全程都是緩緩下坡,不算太難跑。
翌日立刻預約簽證。我還有點擔心,因我去過也門,恐怕美國不發簽證給我,幸好只是杞人憂天,簽證很順利發下來了,領事館職員還預祝我好好享受馬拉松。
這一通電話,又再次燃點起我的馬拉松癮。重新練跑,被工作打殘了的拼勁又來了。這刻,我做人的目標只有一個,好好享受洛杉磯馬拉松的42.195公里,把獎牌帶回家!
「Marathon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由我開始跑步的第一天,我也沒有想過,可以在雜誌有個欄目、可以寫本小書;我不是精英運動員,也不是運動科學家,但可以在體育雜誌寫欄,甚至代表體育雜誌,採訪大型馬拉松比賽。我不比人快、也不比人好,若不是幸運,我根本沒有這些機會。
馬拉松給予我的,遠超乎我的想像。
「跑遍全世界」,原來不是夢囈瘋語、而是可以達到的目標。還記得參加我第一個歐洲比賽、巴塞隆那馬拉松時,住的是廉價青年旅舍,花一分一毫都要計算,餐餐都要在hostel煮飯省錢;今天,我擁有特約記者的身份,可以住好一點的酒店了。回想過去為了跑馬拉松,省吃省用的日子,百感交集...
沒有馬拉松,也沒有今天的我,下一個比賽,已成為我生活、甚至生存的唯一理由。洛杉磯馬拉松後,五月還有布拉格馬,比利時毅行者在八月,或者有一天,我真的可以把馬拉松,變成我的職業。
Labels:
Marathon/馬拉松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Sport Soho》2010年3月
(3月開始,每月會在Sport Soho寫欄。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在體育雜誌開欄。)
首先謝謝《Sportsoho》讓我有機會在這裡跟喜歡長跑的讀者交流。香港馬拉松又結束,希望參加者的成績都比去年進步。
由○七年九月到○九年底的兩年時間,我在英國讀書及工作,有機會參加及採訪歐洲各國大大小小的馬拉松比賽,最頻密是連續十三日內,坐四次飛機,先後到愛爾蘭都柏林及希臘雅典跑馬拉松。回香港工作後,最懷念也是這種報個名、買張機票,然後征戰各地的日子。
礙於天氣及社會的價值觀,亞洲區的馬拉松比賽較歐洲少得多,到外國跑步也不及歐洲方便。多得廉價航空逢勃,由倫敦出發往歐洲大部份城市,來回機票頂多是數百元。舉例說:我由倫敦去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坐三小時多的飛機,來回機票也是四百元有找。人在歐洲,若不跑多幾個馬拉松,又怎對得住自己?...
有興趣繼續看的,可以到以下連結:
http://www.sportsoho.com/pg/magcontent/576078/the-miles-fly-by
首先謝謝《Sportsoho》讓我有機會在這裡跟喜歡長跑的讀者交流。香港馬拉松又結束,希望參加者的成績都比去年進步。
由○七年九月到○九年底的兩年時間,我在英國讀書及工作,有機會參加及採訪歐洲各國大大小小的馬拉松比賽,最頻密是連續十三日內,坐四次飛機,先後到愛爾蘭都柏林及希臘雅典跑馬拉松。回香港工作後,最懷念也是這種報個名、買張機票,然後征戰各地的日子。
礙於天氣及社會的價值觀,亞洲區的馬拉松比賽較歐洲少得多,到外國跑步也不及歐洲方便。多得廉價航空逢勃,由倫敦出發往歐洲大部份城市,來回機票頂多是數百元。舉例說:我由倫敦去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坐三小時多的飛機,來回機票也是四百元有找。人在歐洲,若不跑多幾個馬拉松,又怎對得住自己?...
有興趣繼續看的,可以到以下連結:
http://www.sportsoho.com/pg/magcontent/576078/the-miles-fly-by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跑在陸沉之前.《CUP》三月
(最後一期CUP的馬拉松,返香港後已鞭長莫及,無法繼續月月征戰,被逼要暫停了。)
在河道交錯的水都,若付擔得起昂貴的鳳尾船,當然坐船遊覽最好;若付不起每小時近千元的船費,或可以選擇以跑步遊威尼斯,即使威尼斯不是舉辦長跑比賽的理想城市。水都街道狹短擁擠迂迴,放多些人跑都不可以,若招徠數千人一同在水都上大力踏步,肯定更快一點陸沉。
威尼斯旅遊局的負責人,大概喜歡跑步多於撐船。每天早上七時半,在聖馬可廣場門外,旅遊局都會舉辦清晨跑步團,遊客跟著領跑員,穿梭威尼斯的水道迷宮。但跑步團一點也不便宜,每人盛惠25歐元,精明的消費者,大概不會在起點集合,而是中途插隊、然後抵終點前消失!
我有點懷疑,這些跑步團能否成團?城市空間屬公共財,每人都可以晨早跑步,參加跑步團也沒有時間、獎牌、證書和早餐,誰會額外付25歐元「陀地」給旅遊局?愛在威尼斯跑步的人,不如付多55歐元,參與每年十月的威尼斯馬拉松好了。
十月底的威尼斯,接近尾升的雙年展仍未落畫,暑氣消散、蚊子退了、遊客少了,是最好的旅遊季節,馬拉松也是在這時舉行。威尼斯太小、太窄,把威尼斯所有街道全部駁起來,恐怕仍湊不夠42.195公里,比賽的起點要設在對岸的意大利半島,馬拉松像長征軍攻打威尼斯,由彼岸經過長堤跑入本島,沿著河一直殺入聖馬可廣場,終點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會場Biennale花園附近。
開始看到海?恭喜你,你已捱了三十公里,通往威尼斯本島的長堤就在眼前!二百年前,拿破崙在這裡鼓勵法國大軍:「威尼斯共和國已在眼前,為了下半生的榮華富貴,殺呀!」咜咤地中海五百年的海上霸權,併入法蘭西帝國,藝術品被拿破崙帶回羅浮宮。
拐一個S型才正式上堤,這條長堤看不到盡頭、跑來跑去也跑不完,法軍為榮華富貴而戰,你只好告訴自己:「我的酒店在威尼斯,威尼斯沒有的士,要返回酒店休息只可以不停地跑!」
聖馬可廣場,是42.195公里的華采樂段,大會今年更首次讓跑手穿過廣場,而不是掠門而過。想像進入廣場一刻,廣場兩旁震盪的吶喊聲、人聲和打氣聲,啪了這支天然的興奮劑,剩下的數百米將會如飛如去。
在威尼斯,每逢單數年是藝術雙年展、雙數年是建築雙年展。跑完步,只要付得起水都高昂的旅費,還可以慢慢看展覽,來一個古典運動與前衛藝術、動靜結合的Cross Over。
若你喜歡馬拉松多於藝術,十月尾又想放一個假,我仍是建議你到希臘,參與雅典古典馬拉松。若你對藝術的熱愛,稍微多於馬拉松,今年十月的威尼斯不會令你失望。
日期:每年十月下旬
名額:六千人
比賽項目:馬拉松、親子歡樂跑
報名費:70歐元(非意大利居民)
賣點:水都威尼斯的景色、穿越聖馬可廣場
注意事項:威尼斯的酒店極昂貴,可以考慮住在威尼斯的對岸。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星期日明報》,如果由我來搞馬拉松...
【明報專訊】每年只有馬拉松前七天,討論馬拉松的文章才有機會見報,可惜馬拉松今年生不逢時,剛好碰上財政預算案,公眾討論空間都被擠去了,今天有如鬼門關閉門日,若錯過了今天,便要等到明年二月才有機會在這裏聊聊馬拉松。
聽朋友笑言,如果你想香港的馬拉松辦好一點,不如度條橋,看看怎樣把馬拉松跟房地產連在一起,「到時政府畀成個香港你玩晒都得啦!」
香港的馬拉松比賽,單看數字很壯觀,六萬人參與,多過去年七一遊行,但在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現在自由行這麼方便,鄰近的中國還有十多億人,找幾萬人參加長跑(大部分是十公里),又有何難度?多人參與,某程度上只是沒有選擇的結果,不是人人都有餘暇坐飛機到其他地方跑步。
第一場的十公里賽事於早上五時十五分出發。按一般香港人的作息,跑手前一晚根本不可能休息,你最遲三時半前一定要起脇,若你跑得快,到終點後連天也未亮、早餐想吃也吃不到、《明報》也未必買到。跑步,不是應該叫些朋友、家人一起來打氣支持嗎?這些時間怎可以叫家人、朋友一塊起床?為什麼年年都要跑手這麼辛苦呢?為什麼T恤的設計年年一樣?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獎牌不在終點派?
搞 手 愛 長 跑
香港馬拉松最大的問題,是主辦者沒有熱誠去辦,反正年年都有數萬人報名,也犯不覑聆聽跑手的心聲,努力向政府爭取更好的賽道、更好的時段。誰是我們馬拉松的搞手?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有沒有到外國考察一流的比賽?他們跑什麼成績?甚至有沒有參加過馬拉松比賽?
在彼岸的洛杉磯馬拉松,大會網頁列出了馬拉松賽會所有職員——由主席到前線職員——的簡歷和經驗,原來賽會主席碧拿(Russ Piller)也熱愛馬拉松,去年曾參加紐約和芝加哥馬拉松。
紐約馬拉松的創辦人勒波(Fred Lebow),曾在全球30個國家跑過69個馬拉松,紐約的中央公園還豎立了他的銅像,紀念他對馬拉松的貢獻。他1994年逝世的追思會就在紐約馬拉松終點舉辦,有超過三千名跑手出席。
我認識挪威Tromso午夜太陽馬拉松的主席熙達(Nils Heatta),本身是很認真的跑手,Tromso位於挪威極北,越過北極圈後再走四百公里就是。去年十一月,我與他一同參加國際馬拉松及長跑協會(AIMS)在希臘雅典的研討會。研討會翌日是雅典馬拉松,我與他都有參加。若我沒有記錯,這是他第27個比賽,他跑3小時17分鐘,我比他慢一個半小時。
希臘的賽道,由20公里起,連續13公里上斜路,一點也不好跑。對熙達沒有什麼難度,他告訴我﹕「雪地也可以練跑,有時會綁一架雪橇讓孩子坐,我拖著雪橇跑。」
我們的搞手對馬拉松的熱情,及得上碧拿、勒波和熙達嗎?
香港馬拉松最需要改善的是重劃賽道與重設比賽時間,讓跑手可以有多點休息,讓跑手透過跑步,穿過中環旺角銅鑼灣的大街小巷,重新發掘香港的本土文化,也讓市民看得見馬拉松,有機會在不同地段追縱觀戰。當然,要政府、警方封多一點路、封長一點時間,談何容易?要封一天路不行車是十分奢侈的。要說服政府,要答的問題是﹕憑什麼要改變整個城市的作息,讓你馬拉松比賽?
我有一個答案﹕只有把香港馬拉松發展成毅行者一樣的大型慈善活動,正如倫敦、紐約和芝加哥的馬拉松,以回饋社會。四萬六千人參與的倫敦馬拉松,每年籌得款項超過四億港元,多過十次香港毅行者。若封一天路,可以籌數億元回來,政府又怎會拒絕?
香港馬拉松目前的籌款,不與報名掛勾。大部分取得號碼布的跑手,恐怕只會專注練習,不會到網頁下載籌款表。香港馬拉松也設工商盃,以貴一點的價錢賣出名額,但籌的金額只有一百多萬,遠遠少於只有四千人參加的毅行者(每年籌至少二千萬)。
倫敦馬拉松的籌款為什麼成功?不是英國跑手特別愛公益,而是因為他們對馬拉松的熱愛。倫敦馬拉松太多人報名,跑手要保證有號碼布,籌款是唯一途徑。他們的做法是,正常的報名費40多鎊,大會把大約三分之二的號碼布以200鎊的價錢賣給不同慈善團體,抽不中籤的跑手只要承諾給慈善團體籌至少一千鎊,便可以得到參賽資格。
倫敦馬拉松公司賺的錢會放到旗下的慈善信託基金,支援倫敦市的體育發展。
香港人不是沒有籌款的文化,你看毅行者的成功便知道了。毅行者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僧多粥少,為了確保有資格年年參與,大家便要努力籌多一點錢,以晉升「富貴隊」。
香港馬拉松也一樣,既然每年人數創新高,想參加的人愈來愈多,甚至有人登廣告徵求號碼布,何不把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名額,以原價賣給香港各慈善團體,讓慈善團體招募跑手替它們籌款?慈善團體之間也要競爭,為旗下跑手提供多一點支援,例如訓練課程、額外T恤及終點設慶祝站等,以答謝參與籌款的跑手。
夢 幻 賽 道
若由我來辦馬拉松,我的賽道一定要有港九新界、包含香港的特色社區和街道﹕
比賽由沙田出發,穿過沙田的屋鸷,經獅子山隧道出九龍,然後拐一拐到深水的社區、經太子、旺角、彌敦道、尖沙嘴,然後經梳士巴利道的尖東海傍,拐回紅隧入銅鑼灣鬧市、沿軒尼詩道往金鐘、掠過立法會、匯豐銀行及中環商業中心,經上環的特色老街道後折返,終點設在維多利亞公園。
同時,我會積極邀請香港各界名人、藝人、其他體育的運動員,為不同的慈善團體跑步籌款,成為它們的代言人。
我還會要求各區的民政事務總署、區議會和學校配合,組織義工啦啦隊和食物站,提供點心、蛋卷、雞蛋仔給跑手,辦得最落力的攤檔有額外獎勵,以提升社會的凝聚力。賽道兩旁,每隔五公里要安排一些樂隊,以 Rock and Roll音樂為跑手加油打氣。
我還要為賽事編印「觀戰指南」,在比賽前派發,告訴市民有哪些藝人明星會跑、精英運動員的名字及穿什麼衣服、建議幾個最佳的觀戰點,並羅列附近有什麼食肆等。
最後,我會在終點等候,親自為跑手掛上獎牌,擁抱他們一下,告訴他們﹕「Well done, I am so proud of you!」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有這樣的一個比賽。
聽朋友笑言,如果你想香港的馬拉松辦好一點,不如度條橋,看看怎樣把馬拉松跟房地產連在一起,「到時政府畀成個香港你玩晒都得啦!」
香港的馬拉松比賽,單看數字很壯觀,六萬人參與,多過去年七一遊行,但在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現在自由行這麼方便,鄰近的中國還有十多億人,找幾萬人參加長跑(大部分是十公里),又有何難度?多人參與,某程度上只是沒有選擇的結果,不是人人都有餘暇坐飛機到其他地方跑步。
第一場的十公里賽事於早上五時十五分出發。按一般香港人的作息,跑手前一晚根本不可能休息,你最遲三時半前一定要起脇,若你跑得快,到終點後連天也未亮、早餐想吃也吃不到、《明報》也未必買到。跑步,不是應該叫些朋友、家人一起來打氣支持嗎?這些時間怎可以叫家人、朋友一塊起床?為什麼年年都要跑手這麼辛苦呢?為什麼T恤的設計年年一樣?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獎牌不在終點派?
搞 手 愛 長 跑
香港馬拉松最大的問題,是主辦者沒有熱誠去辦,反正年年都有數萬人報名,也犯不覑聆聽跑手的心聲,努力向政府爭取更好的賽道、更好的時段。誰是我們馬拉松的搞手?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有沒有到外國考察一流的比賽?他們跑什麼成績?甚至有沒有參加過馬拉松比賽?
在彼岸的洛杉磯馬拉松,大會網頁列出了馬拉松賽會所有職員——由主席到前線職員——的簡歷和經驗,原來賽會主席碧拿(Russ Piller)也熱愛馬拉松,去年曾參加紐約和芝加哥馬拉松。
紐約馬拉松的創辦人勒波(Fred Lebow),曾在全球30個國家跑過69個馬拉松,紐約的中央公園還豎立了他的銅像,紀念他對馬拉松的貢獻。他1994年逝世的追思會就在紐約馬拉松終點舉辦,有超過三千名跑手出席。
我認識挪威Tromso午夜太陽馬拉松的主席熙達(Nils Heatta),本身是很認真的跑手,Tromso位於挪威極北,越過北極圈後再走四百公里就是。去年十一月,我與他一同參加國際馬拉松及長跑協會(AIMS)在希臘雅典的研討會。研討會翌日是雅典馬拉松,我與他都有參加。若我沒有記錯,這是他第27個比賽,他跑3小時17分鐘,我比他慢一個半小時。
希臘的賽道,由20公里起,連續13公里上斜路,一點也不好跑。對熙達沒有什麼難度,他告訴我﹕「雪地也可以練跑,有時會綁一架雪橇讓孩子坐,我拖著雪橇跑。」
我們的搞手對馬拉松的熱情,及得上碧拿、勒波和熙達嗎?
香港馬拉松最需要改善的是重劃賽道與重設比賽時間,讓跑手可以有多點休息,讓跑手透過跑步,穿過中環旺角銅鑼灣的大街小巷,重新發掘香港的本土文化,也讓市民看得見馬拉松,有機會在不同地段追縱觀戰。當然,要政府、警方封多一點路、封長一點時間,談何容易?要封一天路不行車是十分奢侈的。要說服政府,要答的問題是﹕憑什麼要改變整個城市的作息,讓你馬拉松比賽?
我有一個答案﹕只有把香港馬拉松發展成毅行者一樣的大型慈善活動,正如倫敦、紐約和芝加哥的馬拉松,以回饋社會。四萬六千人參與的倫敦馬拉松,每年籌得款項超過四億港元,多過十次香港毅行者。若封一天路,可以籌數億元回來,政府又怎會拒絕?
香港馬拉松目前的籌款,不與報名掛勾。大部分取得號碼布的跑手,恐怕只會專注練習,不會到網頁下載籌款表。香港馬拉松也設工商盃,以貴一點的價錢賣出名額,但籌的金額只有一百多萬,遠遠少於只有四千人參加的毅行者(每年籌至少二千萬)。
倫敦馬拉松的籌款為什麼成功?不是英國跑手特別愛公益,而是因為他們對馬拉松的熱愛。倫敦馬拉松太多人報名,跑手要保證有號碼布,籌款是唯一途徑。他們的做法是,正常的報名費40多鎊,大會把大約三分之二的號碼布以200鎊的價錢賣給不同慈善團體,抽不中籤的跑手只要承諾給慈善團體籌至少一千鎊,便可以得到參賽資格。
倫敦馬拉松公司賺的錢會放到旗下的慈善信託基金,支援倫敦市的體育發展。
香港人不是沒有籌款的文化,你看毅行者的成功便知道了。毅行者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僧多粥少,為了確保有資格年年參與,大家便要努力籌多一點錢,以晉升「富貴隊」。
香港馬拉松也一樣,既然每年人數創新高,想參加的人愈來愈多,甚至有人登廣告徵求號碼布,何不把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名額,以原價賣給香港各慈善團體,讓慈善團體招募跑手替它們籌款?慈善團體之間也要競爭,為旗下跑手提供多一點支援,例如訓練課程、額外T恤及終點設慶祝站等,以答謝參與籌款的跑手。
夢 幻 賽 道
若由我來辦馬拉松,我的賽道一定要有港九新界、包含香港的特色社區和街道﹕
比賽由沙田出發,穿過沙田的屋鸷,經獅子山隧道出九龍,然後拐一拐到深水的社區、經太子、旺角、彌敦道、尖沙嘴,然後經梳士巴利道的尖東海傍,拐回紅隧入銅鑼灣鬧市、沿軒尼詩道往金鐘、掠過立法會、匯豐銀行及中環商業中心,經上環的特色老街道後折返,終點設在維多利亞公園。
同時,我會積極邀請香港各界名人、藝人、其他體育的運動員,為不同的慈善團體跑步籌款,成為它們的代言人。
我還會要求各區的民政事務總署、區議會和學校配合,組織義工啦啦隊和食物站,提供點心、蛋卷、雞蛋仔給跑手,辦得最落力的攤檔有額外獎勵,以提升社會的凝聚力。賽道兩旁,每隔五公里要安排一些樂隊,以 Rock and Roll音樂為跑手加油打氣。
我還要為賽事編印「觀戰指南」,在比賽前派發,告訴市民有哪些藝人明星會跑、精英運動員的名字及穿什麼衣服、建議幾個最佳的觀戰點,並羅列附近有什麼食肆等。
最後,我會在終點等候,親自為跑手掛上獎牌,擁抱他們一下,告訴他們﹕「Well done, I am so proud of you!」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有這樣的一個比賽。
一流城市風景 二流的馬拉松
刊於2月24日.《明報》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223/4/gpc8.html
【明報專訊】每年2月都是健兒們最後衝刺的時刻,預備月底的渣打馬拉松。從數字看,參賽者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提早額滿,外界或以渣打馬拉松很成功,但若與歐美一流賽事比較,渣打馬拉松的水平是遠遠不及,我們雖然有一流的城市風景和文化,但我們只有一個二流的馬拉松。
渣打這個賽事,其實不應該稱為馬拉松,因為真正跑42.195公里的跑手,其實只有8000人,渣打馬拉松號稱有6萬人參加,其實是騎劫了馬拉松的定義,一點也不科學與正確。比賽應正名為渣打10公里,因為大多數參加者(3.7萬人),其實只是參與10公里賽事。
賽道兩旁沒有人給你打氣
筆者認識的資深跑手中,對渣打馬拉松的評價普遍不高,特別是一些經常到海外比賽的跑手,因為渣打馬拉松實在太沉悶、也看不到主辦單位有熱誠去辦。在歐美日本 跑馬拉松,賽道兩旁都有市民給你打氣,你永不會孤單;但在香港,賽道被劃到遍遠的高速公路和隧道,什麼風光也沒有,更沒有人給你打氣;即使你快要到終點,只要橙色膠魚網一出,你便行人止步,大會才不管你已跑了40公里。
香港賽事另一缺點是難度太高,特別是聞風喪膽的西隧長命斜,結果無法吸引全世界最頂尖的跑手參加,最頂尖的跑手寧可選擇平坦的賽道,以增加破世界紀錄的機會。
單是獎牌頒發制度,已看到主辦的業餘田總有多業餘。在外國,你要捱到終點才可以拿獎牌,由義工親自把獎牌掛到你頸項,是要你用汗水和淚水換取;但一直以來,香港的獎牌是在比賽前連同號碼布派發,理由是要方便主辦單位的工作流程。這些獎牌一點價值也沒有,只淪為拍賣網上的商品。
在歐美,政府把馬拉松視為吸引海外跑手的大型活動,像巴塞隆拿,旅遊局會一同協辦馬拉松,以設計一條吸引旅客的路線;早於29年前籌辦第一屆倫敦馬拉松,賽道設計其中一個原則,是要把市內的景點盡量囊括入賽道。以世界五大賽事之一的芝加哥馬拉松計,每年在賽道兩旁圍觀的市民接近100萬,馬拉松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7億港元。
香港的賣點並不是三號幹線、隔音屏障高速公路、青馬大橋,而是尖東海旁、熙來攘往的旺角 和中環,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風土人情。
比賽完全浪費了香港特色
可惜我們的比賽完全浪費了香港的特色,因為政府看不到馬拉松的價值,政府不願意把市中心開放給長跑比賽,因為政府擔心封路「擾民」,結果10公里的跑手天未光便要出發,完成賽事後喝早茶也不可以,因為茶樓仍未開門!
日本的東京馬拉松,今年只是第4屆,但已成為國際馬拉松的巨人,是歐美的馬拉松旅行社其中一個必然之選。我們的比賽遠較東京歷史悠久,但到現在仍是一項以本地人為主、10公里為主的地區賽事,一點也不國際化。
若把香港最好的市中心街道都拿出來,並以「The Most Beautiful Harbour Race in the World」向外宣傳,香港絕對有潛質成為國際跑手必到的一站,辦一個成功馬拉松,遠勝建一個蝕錢的迪士尼。筆者有生之年未必看到普選,但最少也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香港馬拉松可以跟倫敦一樣成功。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223/4/gpc8.html
【明報專訊】每年2月都是健兒們最後衝刺的時刻,預備月底的渣打馬拉松。從數字看,參賽者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提早額滿,外界或以渣打馬拉松很成功,但若與歐美一流賽事比較,渣打馬拉松的水平是遠遠不及,我們雖然有一流的城市風景和文化,但我們只有一個二流的馬拉松。
渣打這個賽事,其實不應該稱為馬拉松,因為真正跑42.195公里的跑手,其實只有8000人,渣打馬拉松號稱有6萬人參加,其實是騎劫了馬拉松的定義,一點也不科學與正確。比賽應正名為渣打10公里,因為大多數參加者(3.7萬人),其實只是參與10公里賽事。
賽道兩旁沒有人給你打氣
筆者認識的資深跑手中,對渣打馬拉松的評價普遍不高,特別是一些經常到海外比賽的跑手,因為渣打馬拉松實在太沉悶、也看不到主辦單位有熱誠去辦。在歐美日本 跑馬拉松,賽道兩旁都有市民給你打氣,你永不會孤單;但在香港,賽道被劃到遍遠的高速公路和隧道,什麼風光也沒有,更沒有人給你打氣;即使你快要到終點,只要橙色膠魚網一出,你便行人止步,大會才不管你已跑了40公里。
香港賽事另一缺點是難度太高,特別是聞風喪膽的西隧長命斜,結果無法吸引全世界最頂尖的跑手參加,最頂尖的跑手寧可選擇平坦的賽道,以增加破世界紀錄的機會。
單是獎牌頒發制度,已看到主辦的業餘田總有多業餘。在外國,你要捱到終點才可以拿獎牌,由義工親自把獎牌掛到你頸項,是要你用汗水和淚水換取;但一直以來,香港的獎牌是在比賽前連同號碼布派發,理由是要方便主辦單位的工作流程。這些獎牌一點價值也沒有,只淪為拍賣網上的商品。
在歐美,政府把馬拉松視為吸引海外跑手的大型活動,像巴塞隆拿,旅遊局會一同協辦馬拉松,以設計一條吸引旅客的路線;早於29年前籌辦第一屆倫敦馬拉松,賽道設計其中一個原則,是要把市內的景點盡量囊括入賽道。以世界五大賽事之一的芝加哥馬拉松計,每年在賽道兩旁圍觀的市民接近100萬,馬拉松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7億港元。
香港的賣點並不是三號幹線、隔音屏障高速公路、青馬大橋,而是尖東海旁、熙來攘往的旺角 和中環,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風土人情。
比賽完全浪費了香港特色
可惜我們的比賽完全浪費了香港的特色,因為政府看不到馬拉松的價值,政府不願意把市中心開放給長跑比賽,因為政府擔心封路「擾民」,結果10公里的跑手天未光便要出發,完成賽事後喝早茶也不可以,因為茶樓仍未開門!
日本的東京馬拉松,今年只是第4屆,但已成為國際馬拉松的巨人,是歐美的馬拉松旅行社其中一個必然之選。我們的比賽遠較東京歷史悠久,但到現在仍是一項以本地人為主、10公里為主的地區賽事,一點也不國際化。
若把香港最好的市中心街道都拿出來,並以「The Most Beautiful Harbour Race in the World」向外宣傳,香港絕對有潛質成為國際跑手必到的一站,辦一個成功馬拉松,遠勝建一個蝕錢的迪士尼。筆者有生之年未必看到普選,但最少也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香港馬拉松可以跟倫敦一樣成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