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星期日明報》,如果由我來搞馬拉松...

【明報專訊】每年只有馬拉松前七天,討論馬拉松的文章才有機會見報,可惜馬拉松今年生不逢時,剛好碰上財政預算案,公眾討論空間都被擠去了,今天有如鬼門關閉門日,若錯過了今天,便要等到明年二月才有機會在這裏聊聊馬拉松。

聽朋友笑言,如果你想香港的馬拉松辦好一點,不如度條橋,看看怎樣把馬拉松跟房地產連在一起,「到時政府畀成個香港你玩晒都得啦!」

香港的馬拉松比賽,單看數字很壯觀,六萬人參與,多過去年七一遊行,但在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現在自由行這麼方便,鄰近的中國還有十多億人,找幾萬人參加長跑(大部分是十公里),又有何難度?多人參與,某程度上只是沒有選擇的結果,不是人人都有餘暇坐飛機到其他地方跑步。

第一場的十公里賽事於早上五時十五分出發。按一般香港人的作息,跑手前一晚根本不可能休息,你最遲三時半前一定要起脇,若你跑得快,到終點後連天也未亮、早餐想吃也吃不到、《明報》也未必買到。跑步,不是應該叫些朋友、家人一起來打氣支持嗎?這些時間怎可以叫家人、朋友一塊起床?為什麼年年都要跑手這麼辛苦呢?為什麼T恤的設計年年一樣?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獎牌不在終點派?

搞 手 愛 長 跑

香港馬拉松最大的問題,是主辦者沒有熱誠去辦,反正年年都有數萬人報名,也犯不覑聆聽跑手的心聲,努力向政府爭取更好的賽道、更好的時段。誰是我們馬拉松的搞手?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有沒有到外國考察一流的比賽?他們跑什麼成績?甚至有沒有參加過馬拉松比賽?

在彼岸的洛杉磯馬拉松,大會網頁列出了馬拉松賽會所有職員——由主席到前線職員——的簡歷和經驗,原來賽會主席碧拿(Russ Piller)也熱愛馬拉松,去年曾參加紐約和芝加哥馬拉松。

紐約馬拉松的創辦人勒波(Fred Lebow),曾在全球30個國家跑過69個馬拉松,紐約的中央公園還豎立了他的銅像,紀念他對馬拉松的貢獻。他1994年逝世的追思會就在紐約馬拉松終點舉辦,有超過三千名跑手出席。

我認識挪威Tromso午夜太陽馬拉松的主席熙達(Nils Heatta),本身是很認真的跑手,Tromso位於挪威極北,越過北極圈後再走四百公里就是。去年十一月,我與他一同參加國際馬拉松及長跑協會(AIMS)在希臘雅典的研討會。研討會翌日是雅典馬拉松,我與他都有參加。若我沒有記錯,這是他第27個比賽,他跑3小時17分鐘,我比他慢一個半小時。

希臘的賽道,由20公里起,連續13公里上斜路,一點也不好跑。對熙達沒有什麼難度,他告訴我﹕「雪地也可以練跑,有時會綁一架雪橇讓孩子坐,我拖著雪橇跑。」

我們的搞手對馬拉松的熱情,及得上碧拿、勒波和熙達嗎?

香港馬拉松最需要改善的是重劃賽道與重設比賽時間,讓跑手可以有多點休息,讓跑手透過跑步,穿過中環旺角銅鑼灣的大街小巷,重新發掘香港的本土文化,也讓市民看得見馬拉松,有機會在不同地段追縱觀戰。當然,要政府、警方封多一點路、封長一點時間,談何容易?要封一天路不行車是十分奢侈的。要說服政府,要答的問題是﹕憑什麼要改變整個城市的作息,讓你馬拉松比賽?

我有一個答案﹕只有把香港馬拉松發展成毅行者一樣的大型慈善活動,正如倫敦、紐約和芝加哥的馬拉松,以回饋社會。四萬六千人參與的倫敦馬拉松,每年籌得款項超過四億港元,多過十次香港毅行者。若封一天路,可以籌數億元回來,政府又怎會拒絕?

香港馬拉松目前的籌款,不與報名掛勾。大部分取得號碼布的跑手,恐怕只會專注練習,不會到網頁下載籌款表。香港馬拉松也設工商盃,以貴一點的價錢賣出名額,但籌的金額只有一百多萬,遠遠少於只有四千人參加的毅行者(每年籌至少二千萬)。

倫敦馬拉松的籌款為什麼成功?不是英國跑手特別愛公益,而是因為他們對馬拉松的熱愛。倫敦馬拉松太多人報名,跑手要保證有號碼布,籌款是唯一途徑。他們的做法是,正常的報名費40多鎊,大會把大約三分之二的號碼布以200鎊的價錢賣給不同慈善團體,抽不中籤的跑手只要承諾給慈善團體籌至少一千鎊,便可以得到參賽資格。

倫敦馬拉松公司賺的錢會放到旗下的慈善信託基金,支援倫敦市的體育發展。

香港人不是沒有籌款的文化,你看毅行者的成功便知道了。毅行者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僧多粥少,為了確保有資格年年參與,大家便要努力籌多一點錢,以晉升「富貴隊」。

香港馬拉松也一樣,既然每年人數創新高,想參加的人愈來愈多,甚至有人登廣告徵求號碼布,何不把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名額,以原價賣給香港各慈善團體,讓慈善團體招募跑手替它們籌款?慈善團體之間也要競爭,為旗下跑手提供多一點支援,例如訓練課程、額外T恤及終點設慶祝站等,以答謝參與籌款的跑手。

夢 幻 賽 道

若由我來辦馬拉松,我的賽道一定要有港九新界、包含香港的特色社區和街道﹕

比賽由沙田出發,穿過沙田的屋鸷,經獅子山隧道出九龍,然後拐一拐到深水的社區、經太子、旺角、彌敦道、尖沙嘴,然後經梳士巴利道的尖東海傍,拐回紅隧入銅鑼灣鬧市、沿軒尼詩道往金鐘、掠過立法會、匯豐銀行及中環商業中心,經上環的特色老街道後折返,終點設在維多利亞公園。

同時,我會積極邀請香港各界名人、藝人、其他體育的運動員,為不同的慈善團體跑步籌款,成為它們的代言人。

我還會要求各區的民政事務總署、區議會和學校配合,組織義工啦啦隊和食物站,提供點心、蛋卷、雞蛋仔給跑手,辦得最落力的攤檔有額外獎勵,以提升社會的凝聚力。賽道兩旁,每隔五公里要安排一些樂隊,以 Rock and Roll音樂為跑手加油打氣。

我還要為賽事編印「觀戰指南」,在比賽前派發,告訴市民有哪些藝人明星會跑、精英運動員的名字及穿什麼衣服、建議幾個最佳的觀戰點,並羅列附近有什麼食肆等。

最後,我會在終點等候,親自為跑手掛上獎牌,擁抱他們一下,告訴他們﹕「Well done, I am so proud of you!」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有這樣的一個比賽。

5 則留言:

Pauline 說...

香港的馬拉松唔係一場show, 若好像London Marathon或Trailwalker一樣要籌款或抽籤才可參加渣打馬拉松, 在香港努力地認真地練習的跑友可就慘了!
田總的攪手很多以前都是運動員, 也有參加馬拉松的高手, 你不認識他們, 可能你不清楚香港田徑或馬拉松的歷史, 就此說他們沒有熱情, 似乎不公道!
要攪籌款跑步/嘉年華的話, 大把選擇~ 求你不要向香港馬拉松動腦筋!

Chong Hiu-yeung (莊曉陽) 說...

玲子君,

倫敦要籌款,其實都唔代表,精英運動員沒有機會參加,因為也不會把所有名額拿來給慈善,跑會一定會有名額的,而且,認真練習的人,也不一定對籌款抗拒。

我也知道田總搞手,有些也有參加運動,但會懷疑他們現在是否忘記了。但香港的比賽,又的確看不到,他們有甚麼熱誠,幫跑手爭一個好點的環境和賽道,香港跑手從來是孤軍作戰,市民想支持都來不了。

例如獎牌分配,也是去到今年,才是終點發。

馬拉松與慈善,世界各地馬拉松主辦單位都覺得值得做。去年AIMS希臘大會,主題正是Marathon and Charity。

你把城市的馬路給馬拉松跑手認真競賽是很昂貴的,畢竟跑手只是小眾。馬拉松,是應該回饋社會,令城市覺得開放給你玩是值得。

不能單方面要政府開所有路是不設實際,一定要說服政府,開路對城市有甚麼好處。

若你看過倫敦馬拉松,你很難不受感染。倫敦馬拉松是很美麗的,精英在這裡創世界紀錄,百萬市民一齊湊熱鬧開心。因籌款,一般跑手的汗和淚變得更有價值。

香港馬拉松,得8000人參加,是人數太少。加到16000人也無問題,到時一樣有8000人可以入飛,8000人籌款。

十公里,就擇日再搞,分返開。

半空的書架 說...

絕對同意要把城市開放給馬拉松!有幸參加過巴黎馬拉松,也是要穿插過大街小巷。一些不相識的群眾在近距離拍著手,在小屋上打開窗戶揮手的打氣,絕對跑手有鼓勵,而且亦是向公眾近距離宣傳運動的好處。

而且在香港跑,親朋戚友總是都不能在中途打氣(尤其在最辛苦的青馬隧道後的暗斜位),實在是非常洩氣!

Chong Hiu-yeung (莊曉陽) 說...

書架君,謝謝支持。

開放城市給馬拉松,至少中央唔反對,一定可以爭取到的!

要說服功利的香港政府,只有兩個方法。第一要政府相信,馬拉松的旅遊商業價值,是全城同樂的大型活動。

第二是要證明,馬拉松是可以回饋社會。有合理的時限,讓佔大部份的慢跑手都可以享受完成的滿足,及有龐大的慈善。

政府才會相信,封路是有需要和價值。

若馬拉松只是給一個給跑手做成績的活動,沒有其他附加價值。

政府是很難以這個目的為理由,犧牲最好的路段給你跑。

至於如何說服,看看我們的田總何時睡醒了。

跑手跑得這樣辛苦,還說得出三隧三橋是香港特色這些風涼話,也的確混帳得很。

Lex 說...

用以下條路跑馬拉松都唔錯, 起碼唔洗潛水

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09.htm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