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活化」樂施毅行者.Sport Soho 十一月號

十一月,是時候換一換題目,談談樂施會的毅行者。

身邊跑馬拉松的人,通常都會參加毅行者,因為兩項運動都需要耐力和腳骨力。估計大家的比態是既然有操山/跑步的習慣,不如同時參加馬拉松/毅行者,一雞兩味化算些,又可以享受多一項樂趣和滿足。

由04年起(除了06年),我每年都參加一次毅行者:04年和05年在香港參加(時間大約是29H27M、33H30M),由07年起開始走出香港,每年參加一個外國的毅行者,這四年間先後遠征日本、英國南、愛爾蘭及比利時。

四十歲前走遍世界毅行者,寫一本《世界毅行者攻略》是我其中一項人生目標。但隨著毅行者越來越成功,實現這個目標的機會越來越渺茫。由○八年至今,加拿大、愛爾蘭、荷蘭、英國北、法國、德國已開始辦毅行者,而西班牙、澳洲布里斯班、印度及墨西哥的毅行者,將於明年啟航。

(墨西哥是聽比利時樂施會職員說,網頁仍未有資料。據消息,北京原本有機會辦毅行者,但中國教育部封殺樂施會一役,令北京毅行者淪為泡影。)

走遍世界毅行者,彷彿是以有涯隨無涯。即使你有錢、有假期、不用上班,也很難找到三隻腳陪你四處征戰,而且外國毅行者籌款門檻高,最低籌款至少兩三萬,若全年無休不斷「揼」人心口,最終只會斷六親兼失去所有朋友。

我是很怕悶的人,當閉眼走麥理浩徑也不會迷路時,我實在提不起勁再參加香港毅行者,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年年不缺席毅行的山友,而香港樂施會也懂得利用港人講求競爭、效率、求勝的心態,繼「超級毅行者」後,再加設「24小時隊伍」,開辦「快隊分享會」等活動,甚至連「毅行教室」也有,鼓勵大家年年參與突破、樂此不疲破記錄。

我去年曾在《信報》比較香港與外國毅行者的競爭文化,這裡不重覆了。但鼓勵競爭也有局限,筆者身邊不乏一些退役毅行者,當他們突破三十、廿四、二十或十八後便沒有誘因再參與了,因為他們已達成目標,也不能花更多時間操練以提升速度。

樂施會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增加毅行者的吸引力,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效法南非的Comrades超級馬拉松,每年把起點和終點倒過來,單數年在西貢出發、雙數年在元朗大棠起步,同一條麥理浩徑、Check Point也不用改便可以有多一種玩法,既可以吸引一些退役的毅行者歸隊,愛競爭的參加者可以打破多一個記錄。

毅行者的Check Point氣氛悲壯得很,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周五凌晨,基維爾營「屍橫遍野」的慘況,舉步為艱、撐著雙杖的毅行者咬緊牙關、步履蹣跚踏出Check Point。比利時毅行者不少Check Point都有樂隊表演打氣,若香港樂施會可以請一些歌星樂隊義助,到基維爾營等Check Point唱歌表演,既可以激勵參加者,又增加活動的樂趣。

六千五百元的最低籌款額也可以相應調高,因為不少隊伍早已當這是入場費,每人付一千多元便大功告成,也不必怎樣找人籌錢。多出來的錢,則可以補貼連續十年參加支持毅行者的隊伍,豁免他們的註冊費作答謝,鼓勵他們繼續參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