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3月7日星期六

牛津五.伊拉克、古羅馬到紐約時報(下)

很羨慕外國的大學,即使不實用、沒有經濟價值、再冷門的東西,都有人研究。原來,英國有一門學科叫「工業考古學」,研究工業革命期間,歐洲社會的工業機械、建築和都市規劃的轉變,工業技術的傳播。

香港的大學,開科取向全是經濟利益掛帥,只有香港的大學,才會提供十萬九千種不同的商科,人文學科的選擇少得可憐,不外是常餐午餐晚餐。大學九成研究對像都是大陸,彷彿全世界只有中國值得研究,越來越大陸化。

二.古羅馬與英國工業革命

牛津的科學科目,大部份集中在Linecra College。Linecra這學期有個系列演講,嘗試結合科學與人文。可惜發現得太遲,八個演講,已錯過了頭五個,第六個是,英國在羅馬帝國滅亡前後,經濟活動的變化。

羅馬帝國滅亡後,整個歐洲進入Dark Age,文明和經濟一同崩潰。原來,英格蘭地區倒退得最嚴重,就如上周的匯豐股價一樣,文明和經濟水平,一下子跌到前羅馬帝國年代。公元400年至700年,是英國考古學的黑洞,所有精緻的陶瓷、銀幣、城市聚落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全部消失,除了一些陶器,這段時期的考古發現將近食白果。

這些陶器的質素強差人意,與羅馬年代出土的差天共地;房屋也只是用木和泥興建,羅馬希臘式的石建築沒有了。英國技術水平,倒退回公元前300年。


為何會有這個分別?主講學者Bryan Ward Perkins其中一個解釋是:因為舊有的經濟秩序消失,陶瓷工業發達,是因為有英格蘭這個市場,但經濟活動是由帝國支撐,帝國不存在,要把陶瓷由英格蘭東部,運往英格蘭西部賣,是根本不可能,本地也不會要這麼多奢侈品。


現在的金融海嘯,不也是這樣嗎?


三.紐約時報駐倫敦記者John Burns

去了聽伊拉克,不能分身去這個講座。幸好友好C聽了,聽他轉述也十分有趣。

Burns將近駐勻全世界做記者,中國中東俄羅斯歐洲。他的第一項駐外任務,就是到文革時期的中國。

原來,在文革期間,中國只容許三間機構,路透社、德新社和紐約時報可以派記者。Burns話,他去中國前,曾問一個在中國傳教的神職人員之意見,他勸Burns說:「不要用你的標準去看當地的人民,用當地人的標準好了。」

回望過去,Burns笑說:這是數十年採訪以來,最荒謬的意見。


由羅湖北上時,德新社的記者告訴Burns:「呢度係黐線的,走啦,無希望!」他到廣州,看見河上有條滿身傷痕的浮屍,他問官方翻譯:「發生甚麼事?」翻譯說:「大概是不小心掉到河裡。」他再問:「但身上滿是傷痕喎!」翻譯仍堅稱:「沒有呀,沒有傷痕呀。」

所以在內地,若聽人家說「大概」,一定不要相信,肯定是假話。


Burns隨後到養豬場,訪問了一個下鄉知青。知青告訴他:「我是因為毛主席的指導,要來豬欄學習,這些才是真正的知識。我過往學的根本沒有價值。」Burns就按傳教士的意見,用所謂中國人的標準,寫了他第一篇中國報導。

「這篇報導是他記者生涯最大的污點!」Burns笑說。


Burns最後當然摸老虎屁股,結果被共產黨下獄一段時間,最後驅逐出境!

就在他演講前幾天,英國有兩宗大新聞,一是保守黨黨魁Cameron有殘疾的兒子逝世、一是Goody的婚禮。Goody因電視劇《Big Brother》、辱罵印度女星聞名,Goody患了末期子宮頸癌。


Burns說,在二十年前,Goody之類的新聞,《紐約時報》根本不會報導;但時代變了,總要顧及現代人的口味,報紙總不能抽離社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