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EuroVision音樂比賽

刊於《信報》.09年3月27日

金融信貸危機、保護主義抬頭,令歐洲各國關係變得緊張,英國用反恐條例,凍結冰島在英國的資產;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又揶揄,英國首相白高敦減銷售稅之舉無效,還有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爭議,俄羅斯與格魯吉亞領土糾紛。不過,到五月十六日,歐洲各國都會暫時忘記分歧,數億歐洲人將坐在電視機前,屏息凝神收看Eurovision歌唱比賽,這個最受歐洲歡迎的音樂節目。

新舊歐洲大比拼

自從東歐各國加盟後,Eurovision也越來越有瞄頭,讓東歐的Pop Music可以在歐洲的舞台亮相。近年來,東歐國家及土耳其,在Eurovision的表現也頗優秀,不少都能擠身前十名,這些新加盟國,比西歐更重視Eurovision比賽的成績,贏得Eurovision比賽,甚至是國家的光榮和成就。

例如俄羅斯的組合,去年奪得冠軍後,總統普京隨即發賀電,表揚他們為俄國取得勝利。前年的冠軍,則是另一東歐國家塞爾維亞。取勝的國家,就可以獲下一屆的主辦權。Eurovision已不是單純的音樂比賽,而是一場關於民族尊嚴、國家形象、國家軟權力的競技。

新歐洲大放異彩。相反,英國、德國、及法國等舊歐洲,在Eurovision的表演越來越不濟。以去年為例,廿五個進入決賽的國家,英國的得分排最後、德國排尾三、法國排第十九。過去六屆比賽,英國有四次的排名是超出頭廿位,最好一次也只是排第十六名。

法國並不比英國好,過去六屆,最好的一次只是排第十五。兩國的成績比形象缺缺的以色列還要惡劣,過去六屆,以色列也有兩次擠身頭十名。

英國國內爭議劣績

英國劣績班班,在國內也有頗大迴響。有批評揶揄,Eurovision的投票是政治定決,全是策略性投票,根本與歌手表現無關。這比賽的荒謬,就有如踢世界盃,不是以入球定勝負,而是看誰噓得大聲。

有輿論則針對俄羅斯,認為前蘇聯分裂出來的國家,為了要討好俄羅斯,獲得廉價天然氣而把票投給俄羅斯,所以俄羅斯是勝之不武。有批評更指,俄羅斯派一名歌手、及一名溜冰舞蹈員參賽,但該名舞蹈員其實不是一般舞蹈員,而是冬季奧運會冠軍。該運動員在東歐很有名氣,票根本是投給他,而不是投給唱歌那個。「不如我們明年,找碧咸在歌手旁邊踼波,我們肯定得冠軍!」

反應最誇張的還是政客。有自由民主黨的下議院議員,更在議會提出動議,譴責「Eurovision的投票制度是一場笑話」,促請英國廣播公司不要再撥款支持Eurovision,直至他們改革投票制度為止!

但也有輿論認為,英國的確技不如人,與其「輸波賴地硬」,仍視英國為日不落國,不如反省一下,為何英國無法取得其他國家的票。這或多或少反映,英國在歐洲的形象低落,因為英國與歐洲疏離,沒有積極參與歐洲事務,歐洲人對英國也沒有好感。

2009比賽富綽頭

知恥近乎勇,為了重振大英帝國的雄風,英國廣播公司十分認真,找來《歌聲魅影》作曲家Andrew Lloyd Webber操刀,為今年的Eurovision比賽作曲,希望靠韋伯爵士在歐洲的知名度,為英國爭取更多同情分。法蘭西帝國也一樣,這次找來老牌歌手Patricia Kaas擔綱,希望可以拉高一點排名。

至於俄羅斯,今年註定衛冕失敗,因為前蘇聯分裂出來的國家,特別是格魯吉亞,不會再把票給俄羅斯了。格魯吉亞更作了一首,名叫《We Don’t Wanna Put In》的歌,參與今年的比賽。Put In併在一起,就是Putin、普京的名字,暗罵俄羅斯侵略該國。

不過,這首歌能否亮相Eurovision,暫時仍是未知之數,因為Eurovision明文規定,歌曲不能涉及政治。

以色列也碰上麻煩。該國由一名猶太裔女歌手Noa、與一名巴勒斯坦裔女歌手Mira,組成二人組合參與。但這種「花瓶」式的和諧,引起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裔人強烈反對,紛紛要求Mira退出,不要被以色列「利用」!Eurovision變成了Euro division。

無論《We Don’t Wanna Put In》、以巴組合、韋伯爵士的新曲、還是Patricia Kaas勝出,今年的Eurovision已有足夠話題和綽頭,吸引全歐洲的觀眾準時收看。

若東亞有同樣的比賽,不知道,中國和日本會否互相封殺?中國會否讓台灣參與?香港和中國在東亞諸國之中,又會值多少分?

Eurovision與歐洲融合

歐洲國家盃早已衝出歐洲,但一樣歷史悠久的Eurovision比賽,鮮為歐洲以外的人認識。為了文化交流、拉近歐洲的距離,歐洲於1956年開始Eurovision比賽,由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四個國家的公共廣播機構提供經費,當時參與的國家只限於西歐,每個國家派出一個歌手、或一個組合參賽,由評判遴選冠軍。

1990年冷戰結束後,前共產主義陣營的東歐國家及俄羅斯,也加入了Eurovision這個家庭,Eurovision在文化方面促進了歐洲融合,提高東歐對歐洲的認同和歸屬。

連同西亞的土耳其及以色列,目前已有43個國家,派代表參與Eurovision比賽,吸引近億人歐洲人收看。由於太多國家參與,Eurovision也要舉辦預賽,但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就可以直入決賽,一方面是這四個國家資助比賽,另一方面也是收視考慮,確保廣告可以進入這四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在Eurovision的世界,歐洲每一個國家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國、小國、強國、弱國之分,冠軍由各國觀眾打電話投票選出。投票規則有少許複雜,舉例說,英國最多觀眾支持法國、其次是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等。每國國民不能投票給自己國家。

這樣,英國就會給法國十二分、德國十分、意大利八分,然後給後面其餘的七個國家,七分至一分類減。於是,英國、馬耳他、西班牙與安道爾,在Eurovision的影響力都是一樣。

過去五十年來,Eurovision有如本地當年的新秀歌唱比賽,孕育不少天王巨星,例如:寫《Mamma Mia》音樂劇歌曲的ABBA、Celine Dion、愛爾蘭的踢躂舞《Riverdance》,他們都是在Eurovision中一炮而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