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

貼舊文:「一個第四代香港人的獨白」


(應編輯約稿,寫於一年半前,剛剛踏進三字頭的日子,收錄在《站在蛋的一邊.香港八十後》.二○一○年.上書局)

我是七九年在香港出生,父親是福建人、母親是四川人於七○年代中先後由大陸來香港。父母來了香港這麼多年,還是學不會廣東話,在家都是講普通話。但我學來學去也學不會,母親經常埋怨說:「你明明是外省人,怎麼學來學去也學不會?跟那些香港人一模爛!」

沒有甚麼教育程度的父親,在新蒲崗開一間切捆條的小工廠,當時的香港還有工業,父親也賺到一點錢。碰巧當時開始有居屋計劃,父親抽中了九龍灣的啟泰苑,我們由窄小的新蒲崗,搬到剛建成的九龍灣啟業邨居住。

我的童年在啓業邨長大,那時的啓業邨附近還有大量臨時房屋區、越南船民營,父母沒有特別為我挑選學校,那間近就讀那間,最重要是方便接送。那一年,任天堂紅白機面世,每逢周六,小學同學們一起打機,由朝打到晚。

久不久,我們也要上深圳寄衣服到四川、到福建。最記得,還是一出深圳全是乞丐追逐的情景,小販在羅湖站的列車上賣雞肶、賣茶葉蛋,當年帶錄影帶過關,全部都要讓公安查看,一些家庭錄像帶還被海關扣查了。

八九年小四的夏天,開始知道甚麼叫政治。由四月底開始,每天的家庭生活是一起看新聞、錄新聞,每逢看到鄧小平李鵬之類,父親立即豎起中指。他不理母親反對(母親嫌太熱、太多人、又辛苦),帶我跟他參與百萬人的遊行,身上掛一條寫上「反獨裁」的白色布條。

鎮壓後,家中也是一片愁雲慘霧,父親一度揚言,共產黨十五日便會倒台!世事如棋,共產黨原來是千秋萬世,反而是我父親早已重歸中共的懷抱,第一版《人民不會忘記》被丟了,天天勸誡我不要支持甚麼民主派,要支持中共政府。

巨變也臨到我們家。香港的產業空洞化,工廠都搬往大陸了,香港可以做的生意越來越有限。我快要升讀中學時,父親決定把新蒲崗的小工廠賣掉,與朋友湊了些錢,回福建的老家開針織廠。

同一年我升讀中學,我獲派第四志願,是觀塘區的順利天主教中學。父親沒有把錢拿去買樓、買股票、買匯豐,莊家的悲劇由此起。父親不是做生意的材料,最好景的九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恒指衝上萬點,父親的工廠卻倒閉了,還把家中的儲蓄虧光,唯一幸好只是姐姐開始工作。

我們家沒有能力移民,回不回歸對我們無影響。五年中學生涯,我看電影不超過七次,更加沒有機會旅行、遊學,連澳門也沒有去。做慣老闆的父親,老是想做生意、不想打工,姐姐結婚後的九六年,母親決定把啟泰苑的居屋賣掉,籌些現金生活及讓父親做生意。

我的學業倒沒有受家中的財政影響,同年會考以五A的成績,轉了去男拔萃升讀中六。

當年的拔萃很照顧草根階層,最好的福利是窮學生可在校內享廉價午餐,同學也沒有階級觀念,大家可以打成一片,一同在我們那間特大的課室打乒乓球踢波,我跟他們的唯一顯著分別是,他們講的英文普遍都很好,我連講也不敢講。我第一次坐Benz是在中七,有同學的親戚駕Benz來接他,大家就一併坐順風車坐Benz出旺角了。

九六年是樓市的顛峰,不值錢的居屋也可以賣二百多萬,撇除補地價後,剩下的金額仍相當可觀,但在不善理財者的手中,財富如潮水,來匆匆、去也匆匆。父親拿了數十萬回祖家買樓,從不沾手股票的母親,也在銀行經理的遊說下,開始與銀行的其他師奶一同買股票,由北京控股上市開始,越買越大、越買越多。

回不回歸,對我們這些小市民是一樣。但一場金融風暴,令母親的股票輸光了,她希望把輸的賺回來,但大熊市中怎可能賺錢?家中一半的財富,就是這樣蒸發掉。剩下的一半財富,被父親買的那層爛尾樓虧掉。整個大學生涯,都是靠政府貸款及課餘補習自給自足。

我對醫、商科和科學都沒有興趣,但又不想讀文科,總覺得讀實用科較有保障,將來找工作該容易一點。以香港講功利、講實用的價值觀下,即使記者的薪酬嚴重偏低,但也造就新聞系成為最難入的科之一。我就是這樣入了中文大學新聞系,至少畢業後也可以做記者。

那個年代讀大學,交換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一班只有幾個可以,對我這些英文不好的學生,只有羨慕的份兒。入新聞系的都是優秀的學生,但眼見很多師兄、師姐們,畢業後都是找很普通的工作。很快你會明白,無論你是精英、狀元、會考高考有多少條A,對找工作不太重要,決定一個人能否找到好工作,是英文要好,英文不好,甚麼都是假的。

踏入三年級,大家都開始找工作了。考政府工、報大公司的MT空缺是指定動作,政府XOX可代表A, E, I…)、銀行藍籌公司MT,起薪點至少都有一萬七,較記者的薪酬高一大截。但英語永遠是我的弱項,無論我應徵甚麼工作,都在英文筆試後行人止步了。

我很同情陳克勤,因為我的英文跟他一樣爛。英文不好,是很難爬上社會階梯。我到現在仍很後悔,為何小學花了這麼多時間打機,若把十分一的時間用來讀英文,現在便不用這麼吃力。

找不到其他工作,只好投奔傳媒好了。人工固然無法跟商界比,但至少也有一份收入,可以付家用和償還政府貸款。回歸後,香港的經濟並不特別好,所謂好也只是曇花一現的虛火,我沒有餘錢去旅行,還是早些上班、早些賺錢好了。○一年上半年還算不錯,是科網股熱潮的尾升,我入職時起薪點還有九千五百元。

但到七月,經濟呈現疲態,七月旅行後加入記者行列的同學,起薪點只剩下八千五至九千元。九月的911襲擊是駝峰上最後一根稻草,某些報館的起薪點砍剩七千七元。若借了政府貸款、又要付家用的同學,工資七千七連自己也養不了,枉論還要付家用?

由○一起至今,報館請新記者的薪酬水平,基本上沒有大變化,蘋果東方的新入職薪還有過萬,但其他報館只有八千至九千多元。「雙糧」也於○三年起,正式成為歷史,每年有雞碎人工加已偷笑了。即使月薪有一萬元,每年加5%,也要加十四年才有二萬元,除非你跳槽或轉行。

畢業後一兩年時間,我幾近沒有跟舊同學來往、差不多自絕於社交,也長年沒有女朋友,因為我沒有閒錢應酬,出街吃一頓飯也要百多二百元,寧可省點錢。工餘的活動是長跑,因為跑步不需要花錢,買對跑鞋便成了。

想起剛剛工作的日子,為了省錢儲錢,晚飯只是到樓下的麵包店,買十元菠蘿包、蛋撻當晚餐;放假外出,麥記吃八元雙層芝士孖堡加五元細奶,盛惠十三元,還要牢記每區的地鐵特惠站在那裡,以便「必一必、省兩元」。即使現在情況好了,麥記、地鐵特惠站仍是我常去的地方,因為已經養成習慣,正如富商林百欣,到晚年仍是魚柳包不停口。

離開記者行業的朋友說:「轉行是因為沒有錢喝Starbucks,每天喝Starbucks咖啡其實幾奢侈。」我完全明白。千金難買少年窮,這些日子,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我會很羨慕那些父母有工作、不用還政府貸款的同學,若出來社會工作是另一場賽跑的開始,大部份人在起點出發,我這些一畢業已欠債十萬的人,起點彷彿墮後了二百米,比賽彷彿未開始已輸了。

這是長期低薪、在職貧窮的年代,除了沒有機會大幅加薪升職,更可能被更便宜的新人取代。沒有父母餘蔭、沒有家族網路關係的後生仔,縱使力拔山河氣蓋勢,結果也陷入前無去路、後又追兵的處境。

所謂世代矛盾、八十後起來抗爭,只是傳媒過份凸顯的假像。八十後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甚麼人都可以找得到。我曾在街上參與釋放劉曉波的簽名活動,最冷淡的其實是八十後,主動簽名的反而多是老一輩。

第四代更不是爭取上位的利益團體。一個做AO、做銀行、做大律師行、做Big Four的八十後,又怎會埋怨上不到位?社會沒有機會給他們?父母換大屋,留下一幢舊房子給他,他的生活又怎會絕望?更多八十後要日夜工作,連上街抗爭的時間也沒有。

我永遠記得,每月薪酬一鋪清袋(家用、住屋、水電煤雜費)的日子,努力工作,原來只是為了生存、不是為了生活,「That’s all.」。路是自己選的,當初沒有人逼我讀新聞系。不能上位,找不到高薪厚職,工作六年仍沒有兩萬元工資,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英文不夠好了。

我們這些七十尾、前八十後,於沙士前出道的世代,仍受到時代的一點點眷顧。八、九十年代,印印腳買層樓變百萬富翁的日子,第四代錯失了,但我們趕得及內地經濟騰飛的日子,也帶旺了香港投資市場,抽IPO、投資股票成為另一個賺錢的機會。吃麥記、吃麵包,省下的錢我都拿去買股票,希望有朝一日,把母親當年輸掉的都贏回來。

工作第六年,幸運臨到我身上。我得到英國外交部的獎學金,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讀一年中東研究碩士,終於有機會一嘗到外國讀書、到外國跑馬拉松的滋味了。在英國生活的日子,我們香港人可以隨時到歐洲旅行、但內地、台灣的同胞,到那裡都要簽證,我才慶幸自己在這個中國南方的蕞爾小島出生。

第四代其實比舊世代幸福。至少現在的獎學金較過去多,大學生可以借政府貸款讀書,極大部份都不需要輟學養家,大學生有很多機會到海外交流,出國見識較以往容易得多,即使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有些還可以先靠父母,未致於手停口停。

若我在內地出生,父母不是大官、大商賈,根本不可能跟上億同胞爭獎學金。

英國的「八十後」,有時被稱為「Maggie’s Children」(戴卓爾夫人於七九年上台執政),他們成長於工會勢力瓦解、自由經濟抬頭、福利越來越少的英國,經歷與上一代完全不同。

英國傳媒偶爾也討論「Maggie’s Children」是否註定是輸家。他們的工作機會和出路有限,因為英國的高速增長期早已過去。但我肯定「Maggie’s Children」較香港的「八十後」處境更差,因為英國的的就業市場遠較香港開放和國際化,高學歷那一批,要跟全世界各地的精英競爭;低學歷那一批,又有世界各地的新移民搶飯碗。

人生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父母、為老闆,為社會的期望和價值觀而活;成功的人生,不在乎你賺多少錢、做甚麼職位,而是你快樂不快樂。今天,我終於懂得慶幸,我沒有加入政府、沒有高薪厚職,所以才可以毅然辭工讀書,做我想做的東西、找自己的理想、跑遍歐洲的馬拉松、到大學教冷門的中東研究。

對於做政府XO,做專業的第四代,你們在走第二代成功的舊路,高位遲早也是你們的。對於一無所有的第四代,你們其實更幸福,正因為你們一無所有,你們才會放下一切去旅行、去讀書,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衝擊、挑戰與突破。

這才是你們最大的本錢,是其他世代無法跟你們比的。

1 則留言:

匿名 說...

觀點很正面。人生很充實。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