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造福市民的,應該是當年被批為外觀醜陋,前市政總署署長鍾麗幗要繞過仍未拆的市政局,為它再重新設計外觀的天后中央圖書館。這是繼重慶大廈以外,香港最國際化的地方,東亞、南亞、澳紐、美加、英法西的報章,圖書館都有訂閱(只要你不介意,看兩天前空運過來的「舊聞」),小小的圖書館,讓我呼吸世界各地的空氣。
未婚妻遠在英國,我是一個不愛逛街的悶人,看書也可以渡一整天,最佳的消磨方法是到中央圖書館看報紙、雜誌。若工作不忙碌沒有OT,我都可以在七點九前抵達圖書館,賴到九時關門才離開。每天的正餐看FT(有亞洲版,可以看即日)、Times及Guardian,看英國新聞、國際新聞、各種評論、深度報道。英文報紙的文章一般很長,對國際議題探討的深度和廣度,是中文報章無法比擬的,若時間許可,還可以再讀副刊的一些長文章。
我也看上癮了,沒有時間可以不跑步,但讀外國報紙不能停!
周六日多點時間,便可以進攻雜誌了。當然是每月新鮮熱辣的Runner's World!還有每一期都不能少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若不是老師Colin Shindler,常影印刊載的以巴問題評論,我也不知道有這樣好的雜誌)。



Atlantic在香港較多人認識,至少有個中譯名叫《大西洋雜誌》,林行止有時也引述雜誌內容。最初知道這本月刊是聽大學同學周公子說,當年跟煲呔到華盛頓和紐約外訪,周公字叫我順便買最新一期《大西洋》給他,我才知道及有機會翻翻這本書。

這本雜誌的觀點親以色列,分析中東問題難免有遍頗,但好處是讓你了解以色列政府,同美國親以勢力的想法和思路。
但大西洋的香港供應商極差,圖書館只有七月號和一月號,職員說:其他的都未寄來,仍在向供應商追討!
其他有時間會翻翻的,有London Review of Books、Foreign Affairs、New Yorker等。
這些雜誌在香港訂超貴,這是每年交稅,最大的享受了,省回不少訂雜誌的費用!
3 則留言:
我不知道中央圖書館有runner's world!我通常都要跑到中環金鐘區買。
diana@bigantclimbing
你終於搵到交稅既好處,哈哈
中央圖書館有好多寶的,大多數市民,只會爭崩頭搶本地報紙和雜誌(過期的也照讀),才讓我可以悠閒地翻無人掀過的外國雜誌。
希望政府不要因需求少,而把這些少眾國際雜誌cut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