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中央圖書館

老董年代沒有甚麼好建設,柴灣的青年廣場,淪為浪費納稅人金錢兼燈油火蠟的四不像,除了餐廳和「青年旅宿」有人光顧,不知這幢建築用來幹甚麼,所謂「青年旅舍」一點也不清廉,一晚也要600元,不知是否政府擔心被批為「與民爭利」,結果掛狗頭、賣羊肉,搞到青年旅舍貴過一般酒店。

唯一造福市民的,應該是當年被批為外觀醜陋,前市政總署署長鍾麗幗要繞過仍未拆的市政局,為它再重新設計外觀的天后中央圖書館。這是繼重慶大廈以外,香港最國際化的地方,東亞、南亞、澳紐、美加、英法西的報章,圖書館都有訂閱(只要你不介意,看兩天前空運過來的「舊聞」),小小的圖書館,讓我呼吸世界各地的空氣。

未婚妻遠在英國,我是一個不愛逛街的悶人,看書也可以渡一整天,最佳的消磨方法是到中央圖書館看報紙、雜誌。若工作不忙碌沒有OT,我都可以在七點九前抵達圖書館,賴到九時關門才離開。每天的正餐看FT(有亞洲版,可以看即日)、Times及Guardian,看英國新聞、國際新聞、各種評論、深度報道。英文報紙的文章一般很長,對國際議題探討的深度和廣度,是中文報章無法比擬的,若時間許可,還可以再讀副刊的一些長文章。

我也看上癮了,沒有時間可以不跑步,但讀外國報紙不能停!

周六日多點時間,便可以進攻雜誌了。當然是每月新鮮熱辣的Runner's World!還有每一期都不能少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若不是老師Colin Shindler,常影印刊載的以巴問題評論,我也不知道有這樣好的雜誌)。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是我看過的雜誌之中,最全面、最深入,學到最多東西的雜誌,每篇文章的篇幅有數千英文字,內容涵蓋文化、藝術、世界政治、美國政治、當然主菜是新書書評,每一期等於大學半個課。但有些文章及書評,特別是講中古歷史、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太深奧,要看懂一篇是要以小時計,這些我通常都放棄,只會看國際政治和時事有關的,我自己這方面的Background比較好,容易懂得懂。其他期期追的雜誌包括英國的The Middle East、New African及美國的Atlantic。前兩者是在英國讀書時才聽聞兼閱讀,The Middle East的文章,往往是把過去一個月發生的舊聞再包一次,觀點遠不及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但勝在是僅有一本專論中東的雜誌,對掌握全局都有些幫助。New African比The Middle East好看,因為非洲新聞全世界都極少報道,舊聞變新聞也不覺,專欄作家的文章尤其好,特別是有個專寫津巴布韋的,專門反駁西方傳媒和政治人物對該國的成見、Orientalism等等,讓你了解非洲當地人究竟看法是怎樣。

Atlantic在香港較多人認識,至少有個中譯名叫《大西洋雜誌》,林行止有時也引述雜誌內容。最初知道這本月刊是聽大學同學周公子說,當年跟煲呔到華盛頓和紐約外訪,周公字叫我順便買最新一期《大西洋》給他,我才知道及有機會翻翻這本書。當年買這一期,封面故事到現在還記得。是講巴基斯坦核彈之父(Abdul Qadeer Khan),如何幫巴基斯坦發展核武,他曾在荷蘭的核實驗室工作,把歐洲的核技術偷偷給巴基斯坦,但這位巴基斯坦錢學森,後來因把核技術賣給其他國家,結果被政府通緝,前巴斯斯坦穆沙立夫特赦了他,但直至去年才結束軟禁,重返自由。

這本雜誌的觀點親以色列,分析中東問題難免有遍頗,但好處是讓你了解以色列政府,同美國親以勢力的想法和思路。

但大西洋的香港供應商極差,圖書館只有七月號和一月號,職員說:其他的都未寄來,仍在向供應商追討!

其他有時間會翻翻的,有London Review of Books、Foreign Affairs、New Yorker等。

這些雜誌在香港訂超貴,這是每年交稅,最大的享受了,省回不少訂雜誌的費用!

3 則留言:

匿名 說...

我不知道中央圖書館有runner's world!我通常都要跑到中環金鐘區買。

diana@bigantclimbing

大小姐 說...

你終於搵到交稅既好處,哈哈

Chong Hiu-yeung (莊曉陽) 說...

中央圖書館有好多寶的,大多數市民,只會爭崩頭搶本地報紙和雜誌(過期的也照讀),才讓我可以悠閒地翻無人掀過的外國雜誌。

希望政府不要因需求少,而把這些少眾國際雜誌c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