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

終於游到一個直池!

今日,終於成功游到廿五米,一個直池!!!學了幾年,終於算懂游泳了!有資格可以考慮參加Triathlon了。

每次跑步跑傷,便會學游泳。第一次在05年,付了一千元,逢星期三早上立法會開會前在尖沙咀YMCA學十堂。學院十堂,總算掌握自由式基本動作,但呼吸還是應付不來,最多游十米便要停下來,背泳不用呼吸,還可以游遠一點,但仍未熟習水性,很易會緊張、浮不起來。

當年暑假去巴勒斯坦做義工,在死海浮了兩次泳後,右膝乏力的癥狀完全消失,也沒有時間繼續學游泳了。

到去年十一月,一年六個馬拉松、一個毅行者再加半馬和十公里,右膝再次過勞傷,只好無了期大休。最近半年,每天都是踏單車、停了四年的游泳班也於暑假開始,由S指導。

練了半年單車,由BMX到耷頭racing bike,夠膽在行人和車間穿插、與巴士鬥快,可以離手一會用單手控。(當然同時要極小心,馬路踩單車好危險的)

牛津市政局游泳池既新又清潔,泳客又少,離家只是兩分鐘單車路途,暑假優惠是50英鎊玩兩個月(包健身室、泳池、各種班及桑拿)。游了不到一個月,S意外受傷,八月起只好自己游、自己練、自己試。今天,終於夠膽、呼吸沒有亂,由淺水游到深水,游到一個直池了!

經過單車游泳治療,我八月已可以跑十公里了。配搭單車和游泳練習,可以減少跑傷的機會。很希望,回香港前,可以參加一個英國的單車比賽。若果奇蹟出現,說不定可以參加埋Triathlon?

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愛爾蘭毅行者一波三折

對一些人來說,毅行者最難的地方,是如何在目標時間內行一百公里?對另一些人來說,籌款可能最難。我覺得,籌款和步行是其次,最難是如何找到四個合得來的人。

特別是參加海外毅行者,可以考慮的人選極之有限,要找去到外國/身在外國的人,又有能力和意願行長山,最好同聲同氣講廣東話...每次組隊,找人/換人是最費事、煩惱的事。

日本,還好在前公司內已找到同事一同出發。

英國,人換了四次,由於早報名報名費便宜一點,報名時只有三個隻鐵腳,再找一個意願不大的人(她已告訴你,找到人請隨時換),然後再找第四隻腳。原本在英國工作的大學同學P有興趣,怎料到三月,她要調回香港工作,不能參加了。

然後到鐵腳之一的SS,突然家有急事,不能參加了,幸好她已籌了不少錢,助我們好一把。我們最後才找到Q和E,只是有時間練了一次。能完成已是奇蹟!

愛爾蘭,原本應該順利一點。我們五月組成隊,七月我也找到第五人,以便有甚麼事情,立即可以換人,特別是有一名隊友,甚少蒲頭回應、令你覺得她的參與意願不大,曾在七月底問她要否退出?她說不會退出。

只是沒有料到,我應該要找六人!只找一個後備,是不夠的。

S突然有交通意外,我們有人立刻補上;意外後兩周,該名隊友果然也說功課忙碌、想要退出,但我們已沒有後備人選了,當時還與她吵大架,怨她為甚麼在這刻才退?為甚麼不早些說?

籌了這麼多錢,若連四個人出發的基本要求也達不到,是對不住贊助人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竟然又讓我們找到新隊員A!A是我們在牛津認識的朋友,讀醫學PHD三年級。A在牛津也有划船,看樣子應該喜歡戶外活動的,隨口問她有沒有興趣,她問了基本資料後,二話不說便答應了!

但難題是家住廣東的A,持中國護照,要申請愛爾蘭簽證,但旅遊簽證已不夠時間申請了,唯一只可以考慮商務簽證。就在短短這幾天,張羅需要的文件,我找愛爾蘭樂施會寫信,邀請A到愛爾蘭參加。

萬事又皆備,只欠東風,若領事館批下簽證就可以了。

練習的時間,只有一個月。

2009年8月15日星期六

重遊翡冷翠












我對翡冷翠的印象一般。去年十一月來是參加翡冷翠馬拉松,連續五天下雨、天氣寒冷,加上右膝受傷,好不容易捱到終點。

半年後再來,夏日放晴的翡冷翠,像屬於另一個世界,原來天氣好壞,可以令一個地方,分別這麼大。

翡冷翠的事情、景色不贅了,我也沒有能力比前人寫得好。

Bologna 2.另一沒落的貴族



中世紀,波隆那大學可能很有名;但今天,沒有多少人曉得這大學。還以為,這間校徽寫上AD1088年的第一間大學,是很好的景點、是知識朝聖的殿堂,但一切全是美麗的誤會。

波隆那是意大利中部大城,以紅磚建築聞名,還以為會有一個既精緻又宏偉的廣場、小街,有間可以流連大半天的大學博物館。去到才發現,一切與想像中差頗遠,市內人多車多、交通擁擠,廣場四周全是車水馬龍的街道。廣場、教堂不特別美麗。大學博物館於市廣場旁,據稱是大學舊址,原來只是一幢有內庭的舊建築,牆上有些舊壁畫,但展品極少,不用十分鐘已看完。



現在的大學於廣場西邊,步行十五至二十分鐘到達。歐洲不少城市的大學,不像中大港大,有自己的Campus、校園,建築物散落在街道旁。波隆那大學也一樣,建築沒有甚麼特別,設施破破落落。用的電腦,香港大概也找不一到了。



文藝復興年代,意大利是知識的中心,但今天意大利的科研、知識的創造,肯定不是走在最尖端。記得去年曾讀過《衛報》一篇評論。說某個大學排名榜,全世界頭兩名的大學,首次由美國包辦(耶魯、哈佛),英國的牛津/劍橋、劍橋/牛津排三與四。若英國大學沒有更多撥款,未來只會被美國甩在後面,牛津劍橋,只會成為未來的波隆那大學!

過去的成功,不等於未來的成功。老本只會越吃越少,只有不斷精益求精,鞭策自己,才不會被時代淘汰了。

Bologna 1.逃車記



Bologna、波隆那,意大利甲組聯賽翻譯做博洛尼亞。未去前,我只知道這裡是巴治奧在這裡掛靴,全世界第一間大學在這裡誕生。我不是球迷,只是有興趣「朝聖」,看看世界第一間大學,今天是甚麼模樣?

由威尼斯到波隆那,火車兩小時左右,價錢是約19歐羅。歐洲的火車很多陷阱,原來上車前,你要把車票塞進一個黃色箱,打上條碼才可以,要不然是會罰款的,以防你把票拿回去退錢。法國如是、原來意大利也是如此。我們臨急臨忙上火車,賣票者也沒有告訴我們,我們怎知道要這樣做?直至快到波隆那時,竟然遇到一個極難纏的查票員...

我去法國時也不知道要這樣做,但查票員好人,知道你是遊客便會放你一馬。但這個查票員麻煩多了,先是堅持要罰我五十歐羅,然後揚言報警。附近有人睡覺,為了不想吵醒人家,我們去了車卡中間談。他說:「若不想報警,就把護照給他看。」我把護照給了他,怎料他翻了兩翻後,說對我的罰款是一百歐羅,不是五十!

我立刻搶回護照,然後返回坐位。你愛報警就報,警方怕且也不會這麼無聊,若去差館便跟你去,無論如何我也也覺得很怪,罰款怎會像開天殺價般?

車停了好一會,我還在想:「會不會那麼無聊,為了給時間警察趕來抓我們,特別停車拖延時間?」望到頸長,終於才到車站。查票員在車卡前方的門,我們到車卡後一道門下車,還以為票站職員、甚至警察會在月台守候。下車發現沒有人,我們像逃犯一樣,隨即往職員的反方向走。真好,看到月台末段有電梯。

但等了三分鐘,電梯仍未開門,我們的心已如熱蝸螞蟻,只想快些逃離車站。原來這些老式電梯,要有鎖匙才可開啟,再過兩分鐘才有職員開門。背著行李,我們又不能快跑,只好急腳走出地下通道。到達車站大堂後,踏出正門,職員也不見、警察也不見,頓時鬆一口氣。

看到巴士,我們立刻跳上車,只要盡快消失在城市中,沒有人會拿我們麻煩了。但我們上錯往火車站方向的車,隨即又跳下車,還是不要等車了,快些往市中心走,車站離市中心只是數百米而已!

我們這麼狼狽地,來到波隆那...

Venice 5.雙年展精選(下)



西班牙藝術家Miquel Barcelo,雙年展給了他一個館。他長期在北非創作,這是他畫的浪。



Barcelo的猩猩



在主場館內,大會另設其他國家館。日本和南韓較中國幸運,可以在會場內有自己獨立的館,中國沒有了。這是日本館,展出了攝影作品,印像中不少是女人裸照,但身裁比例扭曲得可怕,但我不太喜歡。



韓國館



埃及也有自己的展館。但我很質疑,究竟埃及的藝術家,有沒有代表性?埃及獨裁的社會,藝術家有甚麼創作及發展空間?我不知道。



餐廳設計成斑馬一樣,奇怪獨特。



講意義,還是台灣張乾琦的紀錄片最好。講台灣人如何被美國拒簽證,不同人有不同故事。女人被拒,因為你想嫁去美國;旅遊被拒,因為你想以旅遊藉口去美國讀書;家人生病探病被拒,因為沒有理由,總之不能;第一次被拒,因為你沒有自己的物業,當你買了樓後再去申請,還是被拒,因為拒絕就是拒絕,你吹我唔脹!

一層壓一層,下節就講,台灣如何拒絕大陸新娘嫁到台灣,因為擔心大陸女人假結婚,騙居留,即使來到台灣,還要等七年才真正有居民身份,若過不到核實那一關,最終還是要被遣返。原來,大陸女人與丈夫到台灣,一到機場便要分開,然後分別盤問。女的、男的,海關一律問:「你們有沒有一起洗澡?」「你老公起床時,是左腳落地先?還右腳落地先?」基本上毫無私隱。

台灣很重視雙年展,當是開拓外交空間的渠道,好現代藝術的已是小眾,但又有多少人會注意台灣館?

Venice 4.雙年展精選(上)

一直對現代藝術一竅不通,覺得既垃圾又不知所謂。到歐洲旅行,不斷參觀Modern Art Museum(Tate Modern, Bilbao Guggenheim, 巴黎龐比度 Barcelona Comptemp Art Museum...),才開始懂得現代藝術之美。當然,不少Modern Art仍是垃圾,但有更多作品及精品,可以讓你再三玩味。

S開始攻讀藝術史起,有時也會拿她的讀本看看,藝術理論與哲學差不多,英文極深極難懂,特別是美學理論,康德黑格爾也要讀,甚多德文,很多也是一知半解,讀後似懂非懂。但談到Modern Art,就有一篇文章頗有趣,是講藝術史家Danto於1984年寫的《the end of Art》。

自從Duchamp簽個名在尿兜,也可以成為藝術品後,究竟甚麼是藝術?突然間,甚麼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甚麼垃圾都可以是藝術作品。當甚麼都是藝術時,藝術也失去定義了,連Andy Warhol的金寶湯等pop art都是作品,超級市場也是藝術館了。Danto的看法如下: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art--in the West but by the end not in the West alone--is that there is an era of imitation, followed by an era of ideology, followed by our post-historical era in which, with qualification, anything goes.

. .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imitation]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

當然,這種說法與福山的「歷史的終結」有同一毛病。今天雖然是這樣,但誰知道藝術未來的發展?說不定有一天,大家的審美標準又倒過來?

我仍不懂怎樣分現代藝術的好壞,不明白為何幾條線,一堆顏色,會被視為劃時代的作品。只好以自己的標準,去找我喜歡、我不喜歡;有意義及無意義的作品。

例如:


只是一堆掛在牆的J形手杖,我可以參與其中,製造了free falling的效果。



你估計這是甚麼?是黑夜的星空?是宇宙?

原來是這些東西!


電器閃燈的效果!製造了一個宇宙。



這是甚麼圖案?

原來是一輛車。

Venice 3.藝術的宴饗.威尼斯雙年展

(刊於報章《AM730》,八月?日)


威尼斯雙年展館

五、六百年前,威尼斯是歐洲的龍頭,殖民地遍佈地中海,威尼斯商人控制了半個貿易;今天,威尼斯只是一個讓遊客尋夢的城市,意大利的商業重心是米蘭,威尼斯只靠文化藝術在世界地圖上立足。

首屆威尼斯雙年展於一八九五年開幕,今年已是第五十三屆。雙年展本來只是威尼斯市長,希望辦一個藝術展覽,順道慶祝意大利國王伉儷的銀婚。多得主辦單位懂得促銷,推出包來回火車票及入場券的特價套票,第一次舉辦已空前成功,吸引二十萬人參觀,威尼斯決定把藝術展繼續辦下去,參與的藝術家也越來越多,成為藝術界的盛事。威尼斯的成功,引來各國的彷效,世界各地現在都有不同的藝術雙年展。

參加雙年展的藝術家和國家越來越多,威尼斯政府邀請各國於市西的Giardini公園,興建他們自己的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隨著參與的國家越來越多,公園內的地早已不夠用,日本、韓國有幸趕上尾班車,在公園內建自己的國家館,有份參與展覽的其他國家地區,包括中國、香港和台灣,只好另覓場地了。

昨日的軍事、今天的藝術

雙年展的場地,遍佈整個威尼斯,兩個主要展覽場地,則設在Giardini公園和鄰近的舊海軍基地Arsenale。由威尼斯火車站坐船,沿著S形的水道,穿過嘆息橋、南岸的聖母教堂、聖馬可廣場後後,四十五分鐘左右,船便可以到達Arsenale的海邊,沿覑水道旁的小街走,便到達Arsenale的軍事建築群。

在五、六百年前,威尼斯的全盛時期,這裡是威尼斯海上霸權的中心,是建造威尼斯艦隊的兵工廠,建築群有工廠、貨艙、船塢和碼頭。到二百年前,威尼斯共和國終於逃不過亡國厄運,拿破崙率領的法軍長驅直入,像徵軍事力量的兵工廠和僅餘的軍艦,被法軍大肆破壞,好讓威尼斯永遠臣服。

威尼斯沒有因拿破崙的敗局,而重拾昔日光輝。今天的Arsenale已是展覽場館,連室外的草坪、荒廢的屋子都找到藝術作品,只有少部份地方作軍用途。

Making Worlds

本屆雙年展的主題是Fare Mondi, Making Worlds(製造世界),展出過百名藝術家,及超過七十個國家的作品。藝術總監Daniel Birnhaum解釋說:「藝術品不只是一件物件、一件商品,而是反映作者眼中的世界。全球一體化,藝術創固然可以跨文化,淡化藝術作品的國族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會令藝術作品趨同,希望透過這次展覽,將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世界交匯,讓我們透過作品反思身處的世界,甚至看到未來的世界。」


兵工廠展館的露天區

夏日的威尼斯與香港一樣炎熱,場館把地中海熾熱的太陽擋住了,這刻最享受是寬敞、陰暗、靜謐空間下的涼快。很快,你進入了另一個空間,在現代藝術的世界,請暫時放棄你的理性,不要先問這是表達甚麼?這是甚麼意思?在作者已死的後現代的世界,每人都有自己的詮釋,只管用直覺、用感受去意會。

因為自攝影機發明後,藝術作品已不單是講求美感,你畫得怎樣美也及不上照片,藝術家才要創造新的藝術,所以才會發展出現代畫、抽像畫、及各種現代藝術各種流派、主義。遇到驚嘆、有意思的作品,駐足多一會細意看;不喜歡的,掠過便好了;討厭的,罵它兩句也無妨。


晚上的光線

Arsenale場館的第一個作品,是已故巴西藝術家Lygia Pape的作品《Tteia 1, C》。她用幾組打斜的金色鋼線,把天頂和地版連起來,試圖用藝術、抽像的方式表達空間的感覺。這種抽像的空間感,未必人人感受得到,理解不到也有所謂,但這幾組鋼線確有點詭異,塑造了晚間的感覺。

穿過另一道門,是一個樓底極高的巨型倉庫,大部份作品都在這裡展出。七十六歲的意大利藝術家米高安哲羅.帕圖歷圖(Michelangelo Pistoletto),已經是第11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帕氏由七十年代起,已選擇鏡做藝術創作的素材,我們現在看到呈L字型的兩排破碎的鏡子,地下全是碎玻璃、碎鏡,但原來在展覽初期,他分別在兩天,當眾親自砸碎這兩排鏡子破碎的鏡子,呈現了另一個缺陷的世界。這的確是最快捷、最簡單的方式,呼應了大會的主旨了。


威尼斯的名信片

亞歷山大.米爾(Aleksandra Mir)的作品,需要觀眾的參與。米氏在在場館內放了幾個紙皮箱,箱內總共有一百萬張,世界一百個地方的風景明信片,包括香港。明信片都是由米氏設計,寫上「Venezia」(威尼斯的意大利文),任由參觀者自取,觀眾可以把明信片寄回家,把威尼斯帶到世界每一角落。

這次也有很多展品探討政治及金融危機。包括諷刺富裕國家,有作品繪畫了G20所有國家領導人的肖像,大家一同向錢看,同展館旁有另一作品,用破碎的陶瓷砌了非洲的地型,諷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藝術不離政治


台北市立美術館

除了大會的主題展館,又有參展國家和地區的作品展,中國、香港和台灣都有各自的展館。大會題目雖然「製造世界」,但這個新世界仍要服膺於現實政治的形勢,至少台灣只能以「台北市美術館」的名義參展,無法凸顯台灣的身份。

雖然說中國堀起,但在現代藝術的版圖,中國是處於邊緣位置,這也反映在雙年館展館的分配上。中國館是設在兵工廠展館後方,若不是由走到尾慢慢走,你很難找到的,中國館還有先天上的限制,內裡有數個不能移動的大圓形油桶,因為這個館以前是油庫。

中國參加雙年展較香港和台灣都要早。中國在八十年代參加雙年展,但當時的中國根本不知道世界藝術的潮流,只是以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參展,結果顯得格格不入,中國隨後也退出雙年展,直至2003年中國才再一次獲邀參加雙年展,但可惜又碰上沙士,這次參展最後落空,直至四年前的第五十一屆,才第一次有中國館參加。

台灣與香港,分別於九五年及零一年獲邀請參加雙年展。在05年的雙年展,香港館遠離密集的主館群,像充軍一樣落在化外的水邊一隅,只有一個小碼頭帶人流來。與中國和台灣一樣,香港館無法Giardini公園內建場館,但香港本屆則抽到好簽,展館就在Arsenale展館入口的正對面,方便遊客順道參觀。


白雙全的作品

香港以藝術家白雙全做代表,香港館等同白雙全的個人作品展。他的個展主題是「製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異邦的城市和夢」,展品有盛載維多利亞港海水的水瓶、以收集了世界各地不同空氣的膠袋等。中國館則有方力鈞小形雕塑、及曾梵志的古典線裝書架等,書是當今一百本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書。

台灣館則落在威尼斯中心的聖馬可廣場旁,主題開宗名義為「外交」,台灣無法在政治上在國際發聲,要爭取國際社會上的能見度,只能靠政治以外的渠道了。台灣作品例如有,建築師謝英俊在四川地震災區設計的房屋,及張乾琦拍的一套記錄片,訪問了一些申請美國簽證失敗的台灣人,講述他們如何被美國在台協會歧視,以及訪問一些嫁給台灣人的大陸新娘,講述他們如何被台灣當局歧視。

若現代藝術太抽像難明,台灣館一定合你口味,你一定可以看得懂。

Giardini公園的歐洲展館

要欣賞歐洲各國的藝術,便要去Giardini的第二主要展覽場。在香港,到處都有冷氣是理所然,但在歐洲的夏天,冷氣仍是相當奢侈,特別是在威尼斯,因為很多古建築的結構都改不了,也很難額外裝置冷氣。幸好,Giardini這一邊的展館都有冷氣,夏天中午到這裡逛展覽最享受。



這裡最特別、最好玩的展品是阿根廷藝術家湯馬斯.薩拉辛奴(Tomas Saraceno)的蜘蛛網,在一個全白的大廳內,用黑色彈性繩索織成另一個空間。作者想表達建築與幾何的概念,但對於參觀者,特別是小孩子,最好玩還是在蜘蛛網間遊走。

我們的世界也像一個大型蜘蛛網,充滿著各種限制,我們只可以在限制間遊走,這些限制有時有彈性,讓我們可以跨過,但我們無法破壞與改變它們。薩氏的作品,不是making worlds, 而是reflecting worlds了。

Venice 2.晨光下的威尼斯











當然,威尼斯也不是這樣一無事處。威尼斯的水道奇景,全世界只此一家;聖馬可廣場及教堂的宏偉和氣勢,大概只會給梵蒂岡、及翡冷翠的主教堂的圓拱頂比下去;還有縱橫交錯,迷宮般的街道等。威尼斯旅遊局,每天早上都辦跑步tour,有導遊帶參加者跑大街小巷,探索威尼斯寧靜的一面。但我不知道有誰會願意付25 euro,跟住個導遊跑?

蚊叮得你一早起床,六時多的威尼斯,是另一個世界。聖馬可廣場只有零星鴿子;霧氣籠罩海港,對岸的教堂像幻影、像由海上昇起來;街上只有趕上班的本地人,及想捕捉威尼斯晨光的遊客,你終於看清楚,威尼斯人究竟是甚麼模樣。

店鋪、餐廳沒有開門,微弱的光線在窄巷運河中流動,街上沒有遊客,終於可以讓你看清楚,威尼斯每一個角落。跑步人人也懂,也不必導遊帶便是了,若你喜歡跑步,最後一早起床,然後在市內,先沿聖馬可廣場的海邊大道跑,折回後向市的中心慢跑,穿過一條又一條運河,直至你看到運河中間的嘆息橋。無論前一天,你被餐廳騙了多少錢,晚上被蚊子叮得怎樣慘,眼前的美景,可以讓你暫時忘記這城市給你的苦頭。

這個西方商業重鎮,今天最出名的貨品是Murano島的玻璃工藝品、及化粧舞會的面具和眼罩。還有聖馬可廣場對外,黑人小販賣的假LV、假Prada,然後旁邊有塊告示版寫著:買冒牌也是犯法。

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

不敢再出書 - 轉載周日蘋果副刊、盧峰的專欄

一些朋友出版了新書,在書展內佔着一席位,實在替他們高興。

出書這回事自己也有點經驗。幾年前把在《蘋果》寫的「蘋論」結集成書,好讓自己過一過癮,也留一點紀錄。最過癮的時候是把五年多來過千篇的「蘋論」選了又選,挑了又挑,最後選了幾十篇自以為有點份量、有點趣味、寫得不錯的文章。心想,原來也有點可以拿出來見人的東西,也可以弄一本像樣的書。

但過癮的時候到此為止,接着來的是煩瑣、厭倦、挫折、無情的打擊。不是自戀的人,看自己的文章不會越看越興奮,特別是當看了四、五、六、七次,校對了一次又一次後,興奮及過癮的感覺都消耗殆盡,到書本正式印好,出版社把書送來,只隨便翻了幾翻,沒有那份該有的欣喜!

往下來更是一大挫折,自以為寫得不錯的東西在讀者眼中是另一回事。書出版以後幾乎沒有人注意,甚至書局也未必找得到,大概很快就落架送回暗無天日的倉庫,靜靜躺在那兒發霉封塵。

後來收到出版社一張通知書,說書在半年內售出了二百多本。然後,甚麼消息也沒有了!據說,我這樣的經驗不算慘,有的自資出版的作者因為書賣不出,還要自己找地方儲存大堆剩書,甚至在家中堆了一箱又一箱;到那個地步真的有點眼寃。

有這樣的往績,當然不敢再輕言出書大計。幸好得跑友莊曉陽抬舉,我為他的馬拉松+旅遊書──《四十二公里的風光》寫序,讓我也可以間接湊湊今次書展的熱鬧。對跑步及旅遊有興趣的朋友在看阿陽的新書時,可順道看看我的文字!
*
(盧峯、七月廿六日)

讀後感:寫書,真的不容易呀!像生仔一樣,可以不生,還是不要生好了。

轉述讀者的博客

新書《四十二公里的風光》出版了半個月,除了醫院、家務、交稿外,就是在半個地球外遙距推銷,叫友好支持;上長跑討論區網站、聯絡長跑會,至少讓人家知道,有這一本書的存在,不要讓它無聲無息地死去。

也要多謝不少友好,幫手在facebook轉貼link,及香港仔公國的美言。

我寫這本書,除了想介紹歐洲的比賽,也希望更多香港跑手、香港人看到,怎樣才是一流的馬拉松,從而推動香港比賽進步。在香港,寫書從不求賺錢,想賺錢便不會寫書,最希望還是書有人看、有回響、影響到一些人,否則便白費了心血、寫完等於沒有寫了。

今天在泰基長跑會的討論區,看到有人貼了一條link。很開心,這裡至少影響到一個人,沒有白費一番心血了。

多一個人對香港對馬拉松有要求,我們的賽會、城市,也會有多一點壓力去改善比賽。

(轉載自:http://3.0.bailandaily.com/index.php/archives/2666)

先講結論吧:我又要去歐州跑!!

這書是一個自由記者,因為機緣巧合的一次機會,九個月之內在歐洲五個國家跑了六次全程馬拉松

從馬拉松中,體驗到一國的風土人情和風景名勝,人情味,還有別國對馬拉松的態度

沒有追,沒有趕,沒有UFO橙色網,人人跟自己的步伐,一步步的前進,跑馬拉松頓時變了一種享受:限時特長,例如巴黎的有七小時!!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是沒有限時!!真的只要有恆心,鐵柱磨成針!

除了時間很自由,你的眼也很自由——望到的都不是兩邊灰色的牆和只有幾個義工在hea打氣,而是街道兩旁的建築物,名勝,店舖,還有還有由好奇八卦到真的來打氣的 鄉 市民。在香港,就只有跑到馬師道天橋過後你才看到有人!還要只有老外才會為你打氣鼓掌…跑到臨死一樣時,有人叫你Keep it on拍下手,真的會有幫助的!如果是親人朋友愛人老婆來打氣相信更加有效!!

歐洲人會很支持這些長跑活動,香港人在做甚麼?嫌你班契弟阻住我行街囉…封晒啲路…阻頭阻勢囉。警察為了放回路面給車行,所以賽會限死一定要一個短時間之內跑完…

就連馬拉松開始前的馬拉松展覽也很有聲有色,還有「意粉派對」,給選手在比賽前藉著澱粉質的吸收,儲備成肝糖留待比賽時爆 SEED 肝用(雖然作者說…那些意粉不好吃XD)

越看對香港馬拉松越失望…

每位完成賽事的選手,都會獲頒紀念的獎牌一枚,歐洲式是在終點有人立即跟你戴上…港式是領選手包時已經有…原來那個是獎牌…跑到瀕死為的不是那紀錄時間的證書呀…

除了以上各種,歐洲的明媚風光…跑馬拉松都應該可以很享受吧!!

我.都.好.想.去.試.試.看.啊!

2009年8月8日星期六

愛爾蘭毅行者.二




前兩天,收到愛爾蘭樂施會寄來的T恤。距離愛爾蘭毅行者,只有一個半月時間。外國毅行者,參加都有T恤送,反而香港沒有,這是我的第三件毅行T恤了。

S意外一刻,早已有心理準備,籌備數月的愛爾蘭毅行者要取消,即使錢已籌了很一大部份,機票、酒店也訂好了。幸好,S已可以出院在家休養,也有人替代S,只要九月底前,不用全時間照顧,愛爾蘭毅行者仍可繼續,到時可以加多個牌頭,為「S早日康復努力」行。

時間已不足了,加上一切停擺了半個月,未來也不太可能安排操練,隊友各有各忙。我也沒有大信心,全隊一齊走畢全程。

但也沒有所謂了,能夠繼續起行、不用拉倒,已經難能可貴了,也沒有再多要求了。只希望贊助人原諒便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