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Barcelona 1.Barcelona teaches you Catalan
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西班牙一.SPN1001
西班牙與法國差不多大,要由南到北玩遍西班牙,最少也要一個月,由於聖誕後還要交功課,八天行程只可以集中在北部,由Barcelona、Bilbao到Madrid,再加兩個day trip去Toledo及Segovia,南部的Granada、Cordoba及Seville等等,只好留待下一次繼續。
山多的西班牙,從來就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被羅馬帝國吞併前,西班牙有Celts(凱爾特人)、也是Carthage(迦太基)的殖民地,Second Punic War中,Carthage的Hannibal(漢尼拔)就是由西班牙出發,領著數十頭非洲獵來的戰象,經Gaul(古代法國一帶),翻過Alps突襲羅馬,可惜Hannibal押錯注,沒有一鼓作氣攻入羅馬城,反而是花時間策反其他羅馬盟友,結果錯失了大好時機,羅馬人重整旗鼓,改為直接攻打Carthage在Tunisia的首都,Carthage最終吃敗仗,割讓了西班牙給羅馬。
三次Punic War後,Carthage最終還是被羅馬吞併(在西班牙Segovia,還可以找到羅馬帝國殘存的引水道)。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傳入西班牙,大部份西班牙人也信教,西班牙北部成為天主教的重鎮,聖雅各的墓就在西班牙北部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據聞也曾有聖母顯靈,每年不少教徒到這聖城朝聖。
羅馬帝國於公元三世紀分裂為東西兩帝國,羅馬城於476年被日耳曼等蠻民族侵佔,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班牙則由Visgothic(西哥特人)統治。Visgothic統治西班牙只有百多年,到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誕生,伊斯蘭教徒只花了數十年,就由阿拉伯半島打到西班牙。西班牙北部由數個基督教國家統治、中南部則由伊斯蘭教統治。
南北分治延續了數百年,直至到1492年,Castile的Queen Isabella及Aragon的King Ferdinand,攻入Granada,西班牙終於統一;意大利人哥倫布也於同年,在Isabella及Ferdinand的資助,發現原來有另一個世界在大西洋彼岸,憑著航海的優勢,西班牙也成為地球首個霸權,整個拉丁美洲(除巴西)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奧地利(Habsburg皇室,由西班牙的Carlos I繼承)和荷蘭也受西班牙管治。
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只維持100年,西班牙消滅了的Inca、Aztec,搶來的金銀全部用來建教堂皇宮,沒有發展貿易商業,Philip II的艦隊被英國的Queen Elizabeth打敗後,英國取代西班牙的地位,新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的30年戰爭結束後,西班牙從此淪為歐洲二流國家,到18、19世紀更一度被拿破崙控制。
到近代,西班牙最不光彩、最爭議的日子,就是獨裁者Franco(佛朗哥)統治的年代,獲納粹德國支持的Franco打贏內戰。雖然Franco在二戰維持中立,沒有加入軸心國與德國同一陣線,但其親德的政策,足以受到聯合國制裁,西班牙一直被國際社會孤立,直至Franco在1975年逝世、西班牙正式成為民主國家。
19世紀的Nation State(國家由單一民族組成)的思潮開始盛行,長期以來分裂的西班牙也面對分裂危機,操巴斯克語、巴斯克人居住的Basque省(巴斯克、位於北部)、及東部的Catalunia(加泰隆尼亞,操Catalan)都希望獨立,但獨立的聲音被Franco強行壓下,各省不能在省內掛自己的旗幟,巴斯克分離運動也由此而生。
下一集,續談多一些西班牙的地域主義,由Barcelona的一個地鐵廣告談起...
2007年12月15日星期六
Christmas in London
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香港家書(三)
不經不覺,第一學期就這樣結束了!我才剛剛來到,學校課室位置還未摸熟,但就已經結束了。這種感覺就像,開波不夠十秒鐘、還未知道發生甚麼事,就被對方轟入十球,比數已是0:10,已經可以收工、不用再踢下去了。
若說第一學期有甚麼遺憾,大概就是:浪費太多時間上網、睇市、無聊地不知做甚麼...以及因為起不了床,放棄了旁聽整個十一月的Media and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幸好今天的最後一課沒有錯失,雖然因為看書、只睡了三小時,但仍然有意志起床、離開溫暖的被窩上早課。這一班是小班教學,學生只有八人,上課討論氣氛很好,今天課堂結束時,大家一起向老師Dr Dina Matar鼓掌!這種情況在香港恐怕不會發生?你當年在LSE,有沒有這樣拍掌?
未旁聽這課前,我對這個題目的認識,只限於看過一些Al Jazeera的資料而已。整個學期上了六課,放棄了四課,但自問學了甚麼?很失敗,因為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討論過Al Jazeera的角色、中東的Public Sphere存不存在?或者根本有沒有Public Sphere這個概念?Media能否促進民主?中東的Stereotype在西方新聞是如何呈現?Blogger在中東,能否促進自由開放?
就像今天,伊朗同學Hossein給我們一個極佳的Presentation,關於伊朗的Blogging,因為Hossein就是伊朗的師濤(因被雅虎向中國政府洩露他的資料,被捕的異見人士),他曾在Guardian寫文章,他的Blog被伊朗政府封殺,曾經被伊朗國安請飲茶。可惜與他不熟,仍未找到與他溝通的頻道,隱約聽他今天跟同學對話,大概是要聘請律師,以備回國時應付伊朗政府找他麻煩。
可惜是睡得太多,沒有甚麼精神聽這個有思意的presentation,人人唇槍舌劍討論,討論Blog在封閉社會有沒有角色?是否擴大言論空間?是否過份一廂情願,認為Blogger在中東可以開僻一處Public Sphere?我就要與睡魔同時作戰,枉論加入討論!但即使精神狀態好,我也不見得可以參與甚麼討論,因為我早已對這些問題麻木,工作也只是工作,根本不會反思反省,留意這些現象。當Dr Matar問我,Blogger在中國是甚麼情況?我也啞口無言,因為沒有精神、冷不防她一問,而且我實在不知道!中國如何封殺Blogger,相信Hossien較我更加清楚!!!不要說中東、就連中國的東西、與我專業有關的Media,我也是十分無知,不但只feel gulity、更是極之慚愧。
很同意你說,香港就是這樣尷尬。西方、中東發生的東西,對不起!我不知道、也不了解。中國發生甚麼?我也是一無所知,即使我是做了六年記者(要賴,就賴香港媒體、教育體制實在太膚淺,是無法培養國際城市居民應有的素質)。這種不中不西,是生為香港人的悲哀、更是生為香港人、但又要做記者的悲哀,因為我的英語不足以為西方媒體做新聞、就連中國新聞也跑不了,說的也是廣東腔國語,不做香港新聞,還可以做甚麼。?
來到這裡讀書,才發現我比我想像中,更要無知、井低之蛙及愚昧,若不是英國的大學要賺錢,盡量收多一些付高昂學費的海外學生(也多得有人願意幫我付),我的程度頂多也是讀undergrad,肯定沒有資格讀MA。面對這種挫敗感,若我少一點興趣、少一點堅持,恐怕一早已被打殘了,也更加明白你說的,即使是一個MA,壓力之大是可以令精神失常。
我沒有甚麼特別優點專長,但吃得開、看得開、天掉下來也沒有所謂算是其一,所以每一天還是很積極去讀,讀懂一點就多一點,若覺得再讀下去,也沒有甚麼得著,就會選擇去旅行娛樂一下,即使讀不懂書,但還是要生活、但求每一天過得快樂。若也享受了人生,倒也沒有甚麼遺憾。(所以下學期已編排了不少節目,包括音樂節、歐洲的馬拉松及英國毅行者。)
明天,我會到西班牙,22號返回倫敦,當是一個短break,回來後繼續搏殺。這幾天倫敦又冷了,不知何故,就連Madrid也是-5度!!!原本想到西班牙避寒,但避也避不了,早知就再往南走,到摩洛哥!!!摩洛哥肯定不會-5度卦?
謝謝!遲些再談!
莊x陽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甚麼叫讀歷史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英國的巴勒斯坦殖民政策
功課沒完沒了,完成第一份功課、Ottoman的洋務運動後,又要應付第二份,「英國在託管巴勒斯坦期間的猶太人移民政策」,明年7/1交,4500字。於是,又要由abc開始讀起,先弄清楚那段時間發生了甚麼事、然後再看移民政策。讀
的期間發現,英國佬在巴勒斯坦政府,也是十分喜歡搞Commission、白皮書、報告、 委員會、調查委員會、專責委員會...由支持猶太人建國的Balfour Declaration,Churchill White Paper(重申支持猶太佬建國,但不能無限量移民入巴勒斯坦), Peel Commission(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應該分開建立兩個國家), 1939 White Paper(沒有巴勒斯坦人同意,猶太人不能移民到巴勒斯坦)...
每次巴勒斯坦出事、暴動、流血衝突...英國佬就搞一個委員會,然後寫報告,至於報告內容也有點不了了之。(特區政府也是一脈相承。)現在看這些數十年前報告;有如叫個鬼佬,看特區的政制發展一、二、三、四、五、六號報告書一樣,只有幾句或三兩段有用,其餘完全是廢話。硬要看完這一大堆資料,最終也是不明所以。
1917年的Balfour Declaration到1939 White Paper,由一戰時協助猶太人建國,到二戰前限制猶太人移民,英國人由支持猶太人建國、變成忽然同情巴勒斯坦人,唯一不變的是,所有政策最先是要照顧大英帝國的利益,殖民地的人物只是其次。
英國佬支持猶太人建國,也是因為猶太人在美國、布爾什維克人的影響力。1916年,俄國革命前夕,英國佬擔心俄國退出一戰,加上猶太人在美國勢力大,若英國支持以色列復國,有望增加俄國繼續參戰、及美國加入歐洲戰場的機會,而且當時的工黨首相Lloyd George親猶太人,Balfour Declaration就在這個時空出現。
但當戰爭結束,協約國戰敗,Ottoman Empire、奧匈帝國解體,德國割地賠償,巴勒斯坦、伊拉克及約旦由英國佬託管;敍利亞和黎巴嫩則由法國託管。管治巴勒斯坦不再抽像的一紙Balfour Declaration,而是如何協助人少的猶太人建國,同時又令佔多數巴勒斯坦人不反抗!想食飯,但又不想埋單,這又怎可能做到?
結果,巴勒斯坦由託管的第一年起,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頻頻衝突。隨著猶太人移民越來越多,猶太人也不願意與巴勒斯坦人融和,所有工作也聘請猶太人,不願把工作機會分給巴勒斯坦人,雙方矛盾越來越深,巴勒斯坦人也完全杯葛參與所有英國佬搞的諮詢架構、地方選舉,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就是圈套,他們根本不承認Balfour Declaration,也沒有理由參與這些東西。
巴勒斯坦的英國地方官,不少也同情巴勒斯坦人,不可能把這個國家、佔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交由少數的猶太人去管,要繼續行這種自我矛盾、政策,不只對巴勒斯坦人不公平,也是損害英帝國利益,但這種聲音到英國政府就被壓下了。
就在一二戰之間,國際政治形勢不慢慢轉變,中東的石油、伊拉克提早結束託管、阿拉伯世界開始團結、納粹德國抬頭、英帝國影響力急速下滑,英國也無財力在巴勒斯坦駐重兵,如何拉攏阿拉伯世界做盟友、甩掉巴勒斯坦這塊雞肋,成為維持大英帝國命脈的當務之急。
於是每個委員會、每份White Paper,就是一次轉(車太)的機會,不斷為Balfour Declaration的建國論降溫,由Balfour Declaration中,隻字不題巴勒斯坦人,到最後的1939 White Paper,說明在1943年後,所有猶太人移民都要巴勒斯坦人同意。
我的功課,就是要解釋這種「不連貫」。
PS:多謝友好A的英文指導,總算完成第一份Essay!返來後一定要請食飯。我本《Istanbul》比你,你不用還給我了。
Egyptian Cinema Two
上學期專攻埃及電影,上了六周課,原來很多埃及電影,無論是政治宣傳革命片、Melodrama、或是其他類型的電影,潛主題都是探討Nation、Nationalism、民族身份...電影的女主角往往就是國家的象徵,女主角遇到的難題,就是國家的難題;解放女主角,就是解放國家...不同的電影中,這種潛藏的隱喻十分一致,每每聽同學課堂討論、老師解畫,又再從這種框架發掘多些,就會發現平淡的故事,原來有這麼多意思和衝突,又可以窺探多一點埃及社會。
另一個重要主題就是與殖民者關係,埃及於1882年後淪為英國的半殖民地,直至二次大戰後才獨立。不同年代的埃及電影,對西方的論述也很不一樣,Nasser年代電影的西方,都是壓迫的殖民者;到Sadat年代,埃及首先與以色列建交,成為美國的中東的Client State後,西方在電影的形象也大幅改善了,例如上兩周看的70、80年代的電影《Alexandria Why?》,故事結局是男主角達成心願,到美國的大學讀藝術。
今天看的電影是一套90年的《Terroism and Barbecue》,與民族身份認同、殖民年代的東西沒有關,而是講述一宗「恐怖襲擊」,四個人在陰差陽錯下成為與政府對抗的「恐怖分子」,描繪埃及社會各階層的種種無助、無奈、無力。
故事發生於一個中產家庭,開快餐店、貌似「阿叔」林尚義的男主角每天為生活形役,與太太又整天嘈吵,他要為子女轉校,要到內政部大樓的教育科取文件交表,但教育科沒有人在工作,官員態度惡劣、無心工作、面目可憎、開小差、個個都推說「轉校是Midhet的責任」,但Midhet從來沒有出現,又說Midhet有便秘,不如去廁所找他!(「阿叔」到所有廁所四處找的期間,發生一連串笑話)
結果「阿叔」終於發火,與這些官僚肢體及保安在走廊衝突,「阿叔」無意中搶了保安的自動步槍,又錯手開了幾槍!內政部的其他公務員全部不明所以,以為有恐怖分子入侵內政部,於是爭相逃跑,就連保安也丟下槍逃跑!「阿叔」突然變成挾持人質的「恐怖份子」,首都隨即陷入緊急狀態,大批軍隊開始包圍內政部,要求「阿叔」盡快投降!
由於「阿叔」有數支槍,都是那些無能的保安丟下的,既然已經踏上不歸路,「阿叔」把心一橫,決定假戲真做。於是在內政部內擺地檔,靠擦鞋維生的B;一直在內政部天台、原本打算跳樓自殺的C;來自農村的內政部搬運工人D;及被警方掃黃期間拘捕,拘留在內政治的艷女E。這三個社會邊緣人就自動請纓,加入男主角領導的「恐怖組織」。
但他們根本不是恐怖分子,軍隊在內政部外包圍,他們就在內政部內,每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原來擦鞋的B被不公義的司法迫害蒙冤、C的婚姻失敗、D說他每天都被上級要求,為他們做這做那,滿足他們的私人要求、E說自己根本不是流落風塵,卻被屈是做妓女...
當內政部長要求與他們談判,問他們要甚麼?但整件事純粹偶然,就連「阿叔」也不知應該要甚麼!於眾人及人質商量後,第一項要求,就是要「Kebab」,一定要「Kebab」,不要Kentucky!!!(Kebab即是牛肉、羊肉三文治)
後來再談判時,內政部長問他們要甚麼?就在待答覆部張其間,「阿叔」突然有感而發,向人質及黨羽自白身世:他一生都是小市民,有一個很普通的家,從來沒有違法、交足稅、他今天來內政部只是希望幫子女轉校,子女讀的學校、一班84人擠在少少的班房、教育質素極差、他們每天放學回家,就是哭著說上學很幸苦,他只希望幫望幫子女轉交...
「阿叔」於是問所有人質,不如趁這個機會,一同向部長提出要求,不要浪費這個機會!人質們你一言我一語,爭相投訴國家醫療制度吃人,但也有人像是麻木一樣,連要投訴甚麼也不知道,最終「阿叔」決定,談判還是要落地還錢、開天殺價才有理,既然政府如此爛透,於是向部長要求:「要內閣立即總辭!!!」
人質事件最後和平落幕,但落幕的過程有點出人意表,這裡就不詳述了。貼士是:看完這套埃及電影,我相信,一、兩年前,由Judie Foster、Clive Simpson主演的電影案內人(Insider),結局肯定是參考了這套埃及電影。
希望電影資料館,遲些會開個中東電影部。有的話、又請人,肯定要去應徵。
伊朗的前世今生(上)
更甚是做Presentation的同學,全部既沒有預備Powerpoint,就連簡短筆記也沒有,加上有大量土耳其人、伊朗人、地名、土耳其文、阿拉伯文的音譯名詞,我是唯一有預備powerpoint的學生,因為要聽我的香港口音讀這些英文,也肯定難以入耳。可惜他們往往長篇大論,每次上導修課,不消五分鐘就lost in specific terms,由頭到尾也不太懂是甚麼,只好在課後問同學拿講稿看。
但有些同學連講稿用手寫,拿來看也看不懂,沒有辦法。今天終於忍不住發電郵告訴各位:「我英文屎,唔該可唔可以比兩頁Notes我?」每周都要這樣上導修課,很難沒有挫敗感。幸好我是有興趣讀,要不然,一早就放棄了。
雖然導修課一鑊粥,但至少我現在知道土耳其有個叫Tanzimat洋務運動、Young Ottomans的維新、Young Turk的政變、土耳其國父Ataturk個名,原來不是他原名,他原名叫Musafa Kemal,Ataturk是他為自己改的名,意思是Father of Turks!!!果然是國父,真是夠自大!
埃及由英國殖民統治前,原來曾發生一場Urabi revolution;19、18世紀的伊朗原來由Qajar Empire統治,整個社會鬆鬆散散,Qajar的Shah(意指King of kings)其實沒有權力,就連正規軍隊也沒有,06年憲法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前,軍隊、知識分子、教士及商人這四種階級,控制了伊朗的社會政治。
因為從來沒有中央集權的政府,伊朗一直無法由上而灌輸民族主義(Nationalism),伊朗人的身份認同,是源自宗教、源自什葉派伊斯蘭教;而不是伊朗民族,這種情況直至今天也是,Political Islamist仍主導伊朗的政治思想。原來伊朗政治與阿塞拜彊又有關,伊朗06年的憲法革命,就是多得北部的阿塞拜彊,將社會主義思想帶入伊朗。
因為阿塞拜彊一早已割讓給俄國統治,而且阿塞拜彊文與土耳其文接近,西方的新知識、思想、土耳其維新運動等等,就透過阿塞拜彊傳入伊朗。殖民地成為新思維散播的中心,在近代亞洲歷史很普遍,就如孫中山所言:「革命思想就是來自香港。」
伊朗的憲法革命也極特別,首先是社會各階層都不滿Qajar的Shah無能,令伊朗淪為俄國和英國的半殖民地,要求落實憲政、改革國家,經過一連串流血衝突,Shah終於讓步落實憲法。但怎料不夠一年,同一班人又走出來反對憲法、要求廢法!!!因為低下階層生活依舊困苦,憲政原來不能改善生活(民主不能發展經濟)、教士也擔心落實憲政後失去往日的權力和地位。
對比起每周的導修課題目,這些只是基本概念,我仍是似懂非懂。要讀得通,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待修讀再近代一點的伊朗,就可以寫下集。
2007年12月9日星期日
也門電影、驚鴻一瞥
也門缺乏本土電影,肯定與保守的社會風氣有關。根據最保守的伊斯蘭教義演繹,就連音樂也要禁止,因為音樂的感染力大,靡靡之音會引誘人離開宗教!在也門不能拍攝女士,到現在還是不成文的禁忌,也門的土壤長不了電影工業也十分正常。
在也門看不到也門電影,今天在倫敦反而有機會,今天晚上一連看了三套,兩套記錄短片、一套劇情片,前兩者是法國人拍、後者是也門跟英國合作。也門社會之特別、首都Sanaa古建築之美、神秘古老之氛圍,現在還是歷歷在目,終於透過電影夢到也門。
驚鴻一瞥,想不到也們電影是這樣好看:電影名字是a new day in Old Sanaa、導演是Bader Ben Hirsi,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盲婚啞嫁的社會...
保守的也門社會沒有自由戀愛,所有婚姻也是父母長輩安排,丈夫和妻子在結婚前,都不會知道對方是怎麼樣,一來陌生男女不能在街上談話,所有女人都要蒙上黑紗。於是婚姻淪為政治考慮,看看對方的家庭背景?名望?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階級壁壘分明。
故事透過一名白人攝影師講述。男主角Tahrir來自望族、也是白人攝影師的助手,攝影師對也門女士的紋身著了迷,一直希望拍攝女士的手繪紋身,但在也門根本不可能要女士做Model拍照,攝影師只好「犧牲」自己,透過Tahrir請了女性紋身師Ines為自己紋身,然後由Tahrir拍攝。
另一邊廂,已臨適婚年齡的Tahrir,被家庭安排與一名女士Bilquera結婚,但Bilquera樣貌如何?為人怎樣?Tahrir從不知道,他與Bilquera的接觸,只限於透過第三者把聘禮及一條白色裙送給Bilquera。
但有一天,Tahrir無意中在街上,看到穿了那條白色裙的女子脫下面紗,樣貌十分標緻!Tahrir心想執到寶,這就是他的未來妻子!於是Tahrir透寫中間人,給了一封信Bilquera,說終於看到她的樣貌了。Bilquera收到信後不明所以,因為那個人不是她,於是向Tahrir回信,說他弄錯了,她沒有在街上出現。
Tahrir不明所以,因為不可能有其他人可以穿那條裙子,Tahrir不知道,原來Bilquera嫌裙子款式差,收到後立即丟到街上。直至他無意中發現,穿裙子的原來是Ines,因為Ines檢了這條裙子!
但Tahrir的家人不可能贊成他與Ines結婚,因為紋身師沒有社會地位,加上Ines是孤兒,與她結婚會令家族聲譽蒙羞,也不可能現在才取消婚約。就在婚禮前的一天,天人交戰的Tahrir決定背棄婚約,獨個兒跑到Ines的家,向Ines表明愛意,原來Ines也一直喜歡Tahrir,約她半夜在那條橋碰面,然後一同私奔...
在西方可以輕易跨過的淺洼,搬到也門就變成不可踰越的深淵。Tahrir的妹妹知道他要逃婚後,當然暴跳如雷,不能接受他要娶一名紋身師...
這天晚上,白人攝影師到街上取景,看到一名女子來到那條橋上。她等了又等、等了又等,但一直沒有其他人出現,終於等到天亮,該女子終於離開...「
自此後,每天晚上,都有一名女士走在該條橋上等,等至天亮才回家...」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開分店
第二分店開張,所有與學校、中東歷史、書本理論、伊斯蘭教、中東電影有關的東西,同時也會在新店出售:middleast-readingnotes.blogspot.com 。
開新店目的,只是助版主整理,過去三個月及未來半年的讀書筆記。謝謝!
版主啟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
Silence, night & Dreams by Zbigniew Presiner
繼宿舍及學校以外,Barbican Centre已成為我另一個家,今天晚上與清代藝術專家S、語言學專家F、及大公關A,在BC聽Presiner的音樂會。喜愛奇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電影的人,大體都知道Presiner就是他的御用配樂師。若沒有Presiner的音樂、Piesiewicz的script,Kieslowski電影的感染力也會大打折扣。
原本也沒有期望在倫敦,可以聽到Presiner的音樂會,也是上月看BC的網站,才發現原本12月2日有一場!不用想,立即找些友好,一起訂票看。
我看電影留意配樂、較留意劇情還要多,一碰到好的配樂,電影散場後往往第一時間就是去找Soundtrack,回家聽Soundtrack時,又會勾起電影的劇情,每當翻聽花與愛麗絲(Hana & Alice)Soundtrack尾二那首曲,想起蒼井優的劇終前的芭蕾舞。於是這幾年間,家中的CD櫃越來越多電影soundtrack,Eleni Karaindrou、Presiner、Joe Haisaishi等等的碟,就是這樣慢慢累積。
Presiner的電影配樂很多都會用女高音及Chorus,塑造寧謐、肅穆、神聖的氛圍,例如兩生花(Double Life of Veronica)及十誡(Dekalog)的配樂,有如來自天堂一樣,Presiner的音樂沉重、有厚度,是哲學家沉思的抑鬱,或多或少是受到Kieslowski的影響,特別是他在96年「意外」病逝。
Kieslowski的死是不幸,原本他可以選擇在法國的醫院,醫治他的心臟?血管?的病,但他選擇回醫學技術差一截的波蘭醫,結果手術失敗。奇氏死前,構思了天堂、地獄及煉獄三部曲,前兩者已經於數年、由其他導演完成他的遺作。但沒有奇氏執導、沒有Presiner的音樂、也沒有Pieciewicz的劇本,拍出來的是另一東西。
音樂會上半場由Presiner親自指揮他的新作Silence, Night & Dreams,可惜這首寧靜神聖的樂曲,被全場連續不斷的咳聲弄得肢離破碎!終於忍到這一曲中止時,連珠發炮的咳聲此起彼落,也不排除有些人聽到人咳、突然又有鋪癮加入一齊咳,節奏感一點也不輸台上的樂團。
由於實在太多人咳,每首曲中間的暫停時間也較一般長,大概是倫敦太冷了,全場不少人也傷風感冒。
下半場換了另一個指揮、奏他的電影配樂:兩生花、紅白藍、十誡...可以現場聽到由大樂隊奏、女高音、合唱團唱這些熟識這些既悲愴、又悅耳的旋律、電影的情節,實在感動得很。聽到這裡,就很後悔我竟然把他的電影配樂留在家中封塵,忘記帶來倫敦呀!!!
音樂會結束後,當身邊的人開始離開,我還是不想走,我最喜愛的Piano Pieces、Good Morning Melody還未奏呀!很想再聽多兩段...
來倫敦前,也沒有期望可以看到Presiner,這次又讓我巧合遇上了,又找到有興趣的友好一同聽。散場後,Presiner繼續留在Barbican Centre與聽眾簽名,整間唱片店的CD已被樂迷掃光,我也有幸可以近距離一睹這位大師。
他的音樂充滿悲觀及宿命的味道,但他真人倒不乏幽默,又會向樂迷打眼色,可惜在英國買唱片太貴,還是留待回香港後,才買他的新作好了,至少可以便宜三分之一。
悼金時山
原本第六段的由金時隧道至矢倉澤公民館的馬路,換了行明神之岳,這肯定是好消息;第六段是最悶的一段、10公里水泥路也不好走,明神之岳的景色肯定優美得多。但整個100公里的精華,第五段的「天下第一秀峰」、1261米的金時山(山頂個牌係咁寫),整段換走、不用再行了,實在很可惜。
隊友F所言,金時山是「最無人性果段」,日後再參加日本毅行者,也沒有如此過癮了。今年行的時候,九時左右開始上山,一上山氣溫急降、大霧瀰漫、沿途一路爆粗、攻頂時已不是行山、已是爬石,到凌晨兩時才抵山頂,並發現山頂原來有「金時娘」同「金太郎」兩間茶屋!一齊食碗熱辣辣的湯麵,然後又再上路!
可能金時山太難行,所以日本樂施會把這段改了,在金時山頂茶屋一同食麵已成絕響,日本毅行者值得一玩再玩,但即使再參加,也沒有機會再登金時山。殃及池魚的還有「金時娘」同「金太郎」餐飲集團,兩間茶屋股價也肯定急跌,這兩間茶屋都在金時山山頂,三年唔發市、發市當三年,今年的營業額肯定跌三五七成。
人生是充滿巧合,也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所以有甚麼事想做,不要考慮太多,還是盡快去做好了、不要拖延,因為留到將來才做,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了,因為登上金時山、感受那股刺骨的寒風、躲在茶屋與一眾參加者齊齊食麵,一世人可能只有一次。
幾十年後,我還會記得當年的日本毅行者,就是因為行過金時山(以及足柄万葉的暴雨、狂PK)。007隊也有幸,可以見識天下第一秀峰,總算沒有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