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世界各地的毅行者.刊於《信報》24/10/09


日本毅行者

每年十一月都是毅行者的季節,近四千人兩、三天不眠不休,由西貢走至屯門為香港樂施會籌款。這二十年間,毅行者已全球化,由一項本地的慈善行山活動,變成世界最大型的連鎖籌款項目。

大部份毅行者的英文都叫Trailwalker,只有英國約克郡和愛爾蘭譯作Trailtrekker。因為英國有兩個毅行者,英國樂施會擔心混淆;愛爾蘭方面,當地的啹喀兵已註冊了Trailwalker這個名字,樂施會只好名為Trailtrekker。

全世界的毅行者都是走一百公里,但時限各有不同,香港、澳紐、加拿大和日本的挑戰性較大,時間有48小時;紐西蘭是36小時;英國、比利時、荷蘭和愛爾蘭只有30小時。

籌款額的最低要求也有不同,香港與澳紐的籌款額較低,每隊籌港幣一萬元以下便可以了;日本折算港幣是一萬多元;相比之下,歐洲的籌款門檻高得多,英國是一千五百鎊(約二萬元)、比利時與愛爾蘭是二千歐元(約二萬二千多元)、荷蘭更多達三千歐元(約三萬四千元)。

為了推高籌款額,不同地方的樂施會有不同做法。香港設「富貴隊」組別,若籌款超過港幣二萬八千元,明年便不用抽籤,確保參與資格;英國和澳洲設不同籌款額組別,一千五百鎊、二千鎊、及三千鎊等,每個組別配額有限。愛爾蘭和紐西蘭以優惠及抽獎吸引。

紐西蘭提供其他優惠,例如籌款滿二千五百紐元(約港幣一萬七千元)隊伍,可以獲特別版頭巾;若籌款過一萬紐元,隊員可以享用一間健身室的六個月免費會藉等。


愛爾蘭毅行者

但最吸引的獎品,還是來自愛爾蘭樂施會。他們推出「神秘毅行者旅遊大抽獎」,所有籌超過四千歐元的隊伍,可以參加抽獎,得獎隊伍將贏取來回機票及酒店,送他們參加一個愛爾蘭以外的海外毅行者!這麼吸引的獎品,一定可以鼓勵參加者,籌更多善款。


英國毅行者

沒有駐港啹喀兵、便沒有毅行者發起,現在只有英國南的毅行者,仍保留啹喀兵文化。這個毅行者的起點在遍僻的荒山野嶺、附近沒有公共交通,大會鼓勵參加者提早一晚到起點附近野營,一齊享用啹喀兵烹調的晚餐;每個檢查站、起點和終點的義工都是啹喀兵,當中不少曾在香港駐紮,他們對香港參加者特別友善。

或許年年走麥理浩徑也太悶了,香港不少毅行者發燒友,每年征戰世界各地毅行者,在外國的山頭上,不難找到香港人的蹤跡。若你與他們步速差不多,這一百公里中,你可能聽廣東話多於聽英語、日語。

筆者有幸曾參加外國毅行者,欣賞日本、英國南及愛爾蘭山頭的風光,感受各地不同的毅行者文化。最顯著的分別,莫過於香港人與外國人對毅行者的態度,香港參加者的好勝,對競賽、時間、效率及步速的執著,你很難在外國參加者身上找得到。

對不少香港參加者來說,毅行者是一項比賽,多於是一項慈善活動,時間和速度最重要。組隊、操練、比賽的過程間,更可能充滿火藥味,例如:若有隊友較弱,步速無法趕上目標時間,該隊友很可能被踢出局;走得快的隊友,又會嫌其他隊友太慢,友情反而因毅行者受損,違背了「四條心走一百公里」的初衷。

只有在香港,你會在麥理浩徑第十段的最後兩公里,看到不少參加者捱腳痛狂奔,不是為爭標,而是為了打破去年的記錄、爭取在29小時59分59秒前到終點等。沿麥理浩徑途上,聽得最多的談話是:「快啦快啦!」、「要在兩點前去到Check point呀!」、「下一段要快呀,才可以趕時間!」

這種爭分奪秒的心態,體現在香港樂施會的安排。九年前,香港樂施會首次加設了「超級毅行者」的組別,可以在十八小時內完成的隊伍,號碼布上有多個S字,有如賽事的VIP。


香港毅行者

大會還會在終點,設一塊附上活頁時間牌的毅行者宣傳版。若你是29小時1分完成,大家把時間牌翻至2901,然後一同合照。

到外國參賽的香港人也是。愛爾蘭樂施會於九月舉行第一屆毅行者,共有四隊香港隊參加,大會安排車輛接香港隊伍到起點,筆者雖然於樂施會指示的時間前準時上車,但仍遭車上等候的香港隊伍揶揄責罵,擔心筆者誤了他們的起步及預備時間,影響他們的成績。

外國的參加者,普遍不像香港人這般重視時間。外國不設「超級毅行者」,除了要爭標的啹喀兵外,你不會看到有人在山上跑。筆者在英國、愛爾蘭和日本的路上與不少外國參加者閒談,沒有人告訴你要趕時間、要跑、要追,大家都是來快樂毅行,時限前完成便可以了,你感受不到他們有時間壓力。

多得這種競賽心態,為香港樂施會提供源源不絕不客源。因為參加過的人,希望明年再參加,讓他們可以打破舊記錄;新人見舊人玩得這麼過癮,也希望一展身手、挑戰朋友的記錄,包括筆者在內。所以眾多毅行者中,只有參加香港毅行者需要抽籤。若告訴人家,你可以在二十小時內完成,更是值得耀武揚威的成就。

若把籌款與完成時間掛勾,早點完成、捐款人要捐多一點,努力拼時間還有些意義。可惜不少隊伍,只視毅行者為競技,把過多精神放在拼時間、互相較勁、而不是拼籌款。結果為了爭取Mission Impossible的時間傷和氣、隊員死谷爛谷捱至五癆七傷,更令扶貧的目標模糊失焦。

毅行者從來不是馬拉松、不是四人長途競技賽,若你看全世界樂施會,無論是香港、英國和愛爾蘭的網頁,查看毅行者主旨一欄,你不會找到運動(Sport)、競技(Competition)這些字眼,因為毅行者是為了扶貧。

希望趁毅行者前夕,參加者可以思考,毅行者的本質是甚麼。

毅行者在國際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全球一共有九個國家、十一個毅行者,分佈在中國香港、澳洲(墨爾本、悉尼)、英國(南部、約克郡)、紐西蘭、日本、比利時、荷蘭、加拿大和愛爾蘭,每年為樂施會籌數千萬計捐款。

毅行者於一九八一年由駐港的啹喀兵發起,當年只是啹喀兵的籌款活動,第一屆毅行者的籌款,是資助尼泊爾一窮困村落興建圖書館,及捐款予香港痙攣協會。八二年因為福克蘭戰爭暫停了一年。到八六年,香港樂施會首次加入協辦,並開放給大眾參與。

九七年後,啹喀兵隨英政府撤離香港,樂施會成為毅行者唯一主辦機構。同時,毅行者開始衝出香港,世界各地的樂施會,都先後舉辦毅行者籌款,英國南部、澳洲(墨爾本與悉尼)和紐西蘭最先展開。這三個毅行者已上軌道,參賽隊伍雖然不及香港多,但每年每地平均都有四、五百隊。

近三年,毅行者踏入飛躍期。在香港樂施會協助下,日本樂施會於07年設首屆毅行者、08年比利時也有了。09年更有四個毅行者誕生,包括英國約克郡、荷蘭、加拿大及愛爾蘭。以籌款額為計,目前仍是香港毅行者居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