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伊斯坦堡馬拉松一.雜談



我看過、參與過的大部份馬拉松,都是歐洲賽事。大部份歐洲馬拉松的安排都很完善、氣氛又好,以前覺得很奢侈(風景、派對、按摩、頒獎牌)、不可能發生的東西(街上眾多市民掌聲、有酒飲),在歐洲比賽都不難找到。

每個地方的馬拉松,都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我到不同地方跑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看不同的文化,是如何辦馬拉松比賽。

若馬拉松比賽要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二分,最大的分別往往是時限和路線。發達國家一般的時限較寛鬆、好的路都封給你跑,今天是馬拉松「大哂」,當地居民熱情些;發展中國家時間較短、遍遠的路段居多,以免防礙都市「正常」運作,沒有報名的市民也順道來跑,當地居民冷漠些。

後者典型的例子是摩洛哥的Marrakech,比賽在市中心外、時限只有五小時。(當然也有例外)

這次來受中東、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土耳其,參加伊斯坦堡歐亞馬拉松。伊斯坦堡的安排介乎兩者中間,市中心的名勝、古街、跨海大橋都劃入賽道,但時間只有五小時半。(不過,伊斯坦堡的安排比香港多點人情味,不會一刀切把所有超時跑手全掃上車,他們仍可以繼續比賽,只是不能跑馬路,因為賽道已解封,他們要跑行人路。)

土耳其的跑步風氣,與歐洲差一截,這麼大的國家,只有兩個馬拉松比賽。伊斯坦堡早於78年辦第一屆馬拉松,歷史悠久,較倫敦還要早,但辦了31年,馬拉松的參加者只有不到二千人;同一時間舉行的15公里好一點,也有五、六千人。



伊斯坦堡有博斯普魯海峽、古建築、藍色清真寺、溫和氣候、熱情友善的土耳其人,有獨得的賣點:這全球唯一一個,由一個洲、跑到另一洲的比賽,賽事由亞洲出發、橫跨歐亞大橋到歐洲,沿途穿越無數座清真寺,Ottoman Empire末代Sultan的皇宮Dolmabahce,再穿過另一條橋到古城所在的Golden Horn,終點設在藍色清真寺及Hagia Sophia前的廣場。

這城市絕對有潛質辦一流的比賽。同行的Runner's World德國版記者Claus Bahms說,伊斯坦堡的15KM賽,很可能是全世界最美麗的15KM賽,馬拉松多出來的27KM,景色都不及這15KM好。伊斯坦堡是全土耳其最富裕的都市,物價與香港相若,人口以千萬計。理論上,找五、六萬人參加馬拉松及十五公里並不困難。

大概是賽會沒有好好發揮及宣傳,浪費了這個獨一無異的城市。這次行程認識了新朋友,除了Claus外,還認識了捷克布拉格馬拉松賽會的兩名代表Carlo與Kova。據Carlo說,伊斯坦堡賽會其中一個的問題,是定位錯誤,花太多資源在邀請精英運動員參加,希望提升伊斯坦堡賽事的地位,但忽略本地宣傳,忘記了馬拉松的首要目的,是為城市生活、為居民而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