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Food for Run and Thought 1

「I tape my list of goals, both large and small, above my bed so I see them when I wake up. This holds me accountable.」Chris Solinsky, Elite runner from Portland, Oregon

「Find a new trail, a different town, a place you've never been before to run.」Jason Karp, Ph.D., coach and exercise physiologist


「We run because it makes us feel like winners, no matter how slow or how fast we go.」Florence Griffith Joyner and John Hanc, Running for Dummies


「Keeping my eye on today is about all I'm capable of. And today, I think I'll go for a run.」John Bingham, "Back to the Future," Runner's World


「Do not underestimate the intimacy of running, and the people with whom you share your miles.」Kristin Armstrong, Mile Markers blog, Runner's World.com


「The body gets really good at doing what you ask it to do. Once you have a mastery or proficiency in a routine, you'll no longer experience new gains in fitness. You've got to add different elements of stress.」Terrence Mahon, Coach of Ryan Hall, Deena Kastor, and others at the Mammoth Track Club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Wig and Pen

多得朋友A的好介紹,參與了名為「Wig and Pen」的活動。

「Wig & Pen」活動源自倫敦,是律師與記者交流的聚會,已有超過三
百年歷史,律師和記者在法院旁的酒吧吹水、聯誼及交換情報。

自九五年起,一大型鬼佬行律師行約每半年於香港外國記者會舉辦「Wi
g & Pen」短打,每次都邀請一名記者跟一名律師,就特定的主題講十五分鐘內,雙方以機智精煉的言語互相幽默一番。演講結束,賓客可以繼續飲飲食食、吹水聊天、紅酒白酒香檳、豬肶牛扒蝦餃燒賣咖喱角串燒,直至晚上十一時。

上一次參與這些活動是在英國,在英國的學院很流行,某個特定晚上的guest night,各同學可以邀請賓客來,一起飲酒晚飯聊天。參與「Wig & Pen」,感覺像返回英國一樣。

每次參加的律師很多,但記者相對較少,而且大部份都是外國駐香港記者及鬼報,中文報紙記者幾近沒有參與,在A的穿針引線下,希望可以拉多一點中文報紙記者 來,可惜平日晚上大家都要趕稿,有興趣想來的,都無辦法了。

這次主題是「Journalists are a hard group of people to love, but they are an easy group to defend.」,主講嘉賓是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Russell Coleman及香港外國記者會主席Tom Mitchell。

「Wig & Pen」按Chatham House rule模式,即是大家可引述會議內容,但不能說講話者是誰,講者的英語笑話,有些都聽不懂,有些已忘記了exact quote,早應該拿筆記簿,記下他們的講話。

幸好,仍記得全晚的punch line:記者做新聞和律師上庭抗辯,其實沒有大分別,Fact是怎樣並不重要,最重要是講 Evidence!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如果飛行已成歷史 X 布拉格馬拉松

(相片來自布拉格馬拉松網站)

周五下午,收到S的通知,倫敦往Glasgow的航班突然取消,幸好她還趕得及坐火車,北上參與研討會。初是大家還不知道發生甚麼事,航空公司電郵又沒有解釋,她以為自己當黑。看新聞才知道,原來冰島一場火山,癱瘓了整個歐洲的航空。聽她說:研討會很多人都缺席,原本有六個講者的環節,只有一人出席,有些則透過視像Skype參與。

火山灰仍繼續在大氣瀰漫,航空公司和機場說不準。我開始有少少擔心,五月九號的布拉格馬拉松,會否因火山灰的幽靈在歐洲大陸上空陰魂不散,最終去不了?

布拉格馬拉松大會的主席Carlo Capalbo是去年認識的,我與他十分有緣,三個月內碰了他三次。十月在伊斯坦堡、十一月在雅典、十二月在香港(他往廈門馬拉松時,路過香港)。他邀請我去布拉格參與五月九日的馬拉松,初時也不敢答應,始終五月工作將十分忙碌,肯定不是出埠跑馬拉松的好時機。

但若放棄這機會,更加對不起自己兼暴殄天物。理論可以待明年才去,但誰曉得Capalbo先生,下年會否到被高薪挖角,幫了其他賽會工作?做人,還是想做的事便去做,不要想太多了,人生才可以有多一點回憶。(當然,最要多謝是僱主的包容,僱主不放人,剩下的選擇是離職了。)

可惜是趕回家上班,這個捷克遊只有五天,周四深夜飛、周二回香港,在布拉格的時間只有四日三夜。香港沒有直航機往布拉格,要到阿姆斯特丹轉機。最高興還是S會在布拉格,終於有人會在馬拉松的終點等我了!

三周時間,火山灰應有足夠時間回歸塵土,但人算不如天算,若火山持續爆發,我的布拉格馬拉松行,到時便會泡湯。

原來,令飛機完全癱瘓的,不是沙士、不是核戰、不是恐怖襲擊、不是大型自然災害,而是微不足道的火山灰。若這火山連續爆兩三年,噴出來的火山灰要數十年的時間才散去,世界會是甚麼模樣?若果有一天,有一種火山灰可以影響電力系統,全世界的發電廠都要停止,人類的世界到時會是甚麼光景?

若人類在N年後滅亡,恐怕不是因為文明毀於核戰,而是忽然出現的一點東西,令現有的科學和技術完全失靈了,生存的唯一途徑,只好重拾原始的生活方式,但這怎可能支持數十億人的生活?

才驚覺,現在文明原來可以這麼脆弱。

渣打馬拉松後的一些思考.《Sport Soho》三月號


馬拉松後,無論在網上討論區、電台節目、Facebook、 博客、傳媒記者、還是茶餘飯後,都有馬拉松的討論。每 人都馬拉松有不同反應,傳媒覺得馬拉松很危險;一般跑手 怨賽事難度太高;精英跑手年年不屑,那些到青馬大橋影相的一 般跑手。

筆者隨便挑了五項,坊間流行的意見討論,希望提供一些Food for thought,讓大家進一步思考,香港應該怎樣辦馬拉松。

意見一:田總的職員很努力,批評比賽對他們不公平。

回應:董建華、曾蔭權也很努力,但我們還是要批評他倆。

我以前也傾向接受現實,若「鋤冧」田總,恐怕連跑的機會。 直至有機會看過、跑過安排得很好的比賽,我才改變了想法。

為甚麼香港地鐵全世界最有效率?因為延誤五分鐘就是新聞! 若跑手對田總有多點壓力、對比賽的要求高一點,是可以鞭策比 賽進步,所有跑手都可以受惠。

意見二:「三隧三橋」的高難度是香港特色,有外國跑手因為這 樣才來香港跑!

回應:聽到「三隧三橋」,我還以為是繼馬時亨年代的「五隧 一橋」債券後,財政預算案的另一新產品。若外國人要挑戰難 度,怎樣也會選長城馬拉松,這個才是真正的挑戰!

大城市馬拉松有橋、有高速公路、有隧道無可厚非,但一條都 夠了,來來去去都是上橋落橋便會很重覆、很悶,跑手的親友也 無法來打氣。

香港最吸引的景色,一定是我們的海港、街道兩旁高聳的大廈、 及我們的風土人情,這些才是獨一無異的賣點。

意見三:跑馬拉松很危險,猝死機會率高。

澄清:完全錯誤。

應該說馬拉松是容易受傷的運動,而不是危險的運動,即使操 練不足,只要「唔好死頂」,最多也只是腳痛和完成不了比賽。

大家有這種印象,多得那個家傳戶曉的希臘傳說,及報章的大 字標題。事實上,馬拉松運動的死亡率極低,渣打馬拉松辦 了這麼多年,參加的總人次達數十萬人,但這麼多年來,只 有一個半馬跑手在比賽中不幸去世,渣打馬拉松的死亡率只是數 十萬分之一,怎樣看也不算高風險。

猝死也不是只有馬拉松才發生,各地足球聯賽和NBA,偶爾 有職業運動員在比賽中猝死。職業球員為數遠遠較馬拉松跑 手少,以比率計算,職業足球員的猝死率,並不比馬拉松跑手 低。

意見四:太多人跑、塞住條路、隨時被人鬆踭,應該限制人數參 與。

回應:多人參與的十公里和半馬比賽,便會出現這些問題,但 這些問題可以解決。相反,賽會應該增加全馬拉松名額,讓 多些人有機會感受馬拉松,既然賽事稱為渣打「馬拉松」,總不 能十公里三萬七千人,但馬拉松只有八千。

無論十公里和還是全馬,只要在起跑區設不同的時區,快跑手 站前一點、慢跑手留後一點,便可以解決一點問題。防止跑 手不自律、擅自越級升呢,大會可以考慮發不同顏色的號碼布作 識別。

倫敦街頭也很窄,大會的安排是。把四萬六千名跑手安排到三 個起點出發,三組人在五公里左右匯流,以減輕頭五公里的擁 擠。

意見五:馬拉松是要認真競賽,不能讓馬拉松派對和嘉年華化, 最討厭是那些到青馬大橋和西隧便拍照,阻塞通道的跑手。

回應:嘉年華化、派對化與認真競賽沒有衝突。倫敦馬、紐約 馬,既是過百萬人參與的街頭派對,又是全世界的五大比賽。

以嘉年華和派對方式搞馬拉松是很好的方法,讓普羅大眾感染 馬拉松的魔力,馬拉松變成煙花和花車巡遊式的盛會,政府才會 肯封多一點路。

若馬拉松只是為了給認真的跑手比賽,是很難要政府犧牲其他市 民的方便,封多一點路段給你跑。

若不想跑手在青馬大橋拍照,不如一起爭取把賽道放回市中心, 讓你在百萬市民沿途為你鼓掌和加油!

《明報星期日副刊》.4月11日

Dear S,

極偶然的機會,讓我認識挪威仔Gunne。真好,可以到他家住幾天,省下數千元旅費呢!

每次碰到朋友,都要解釋我們是怎樣相遇?最準確地說,Gunne 是我舊老闆的丈夫、的朋友、的兒子、的朋友,中間 隔了五重關係。Gunne讀中學的時候,曾經來香港當一 年交換生。到他唸研究院的時候,選擇研究香港政治,他很可能 是挪威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香港政治專家。

當年他來香港做研究,要找地方住,搭上搭上搭上搭,就這樣 搭到來我家,在我家住了三個多月。到現在,他仍是香港常 客,平均兩年來一次,他對灣仔蘭桂坊的酒吧比我熟悉N倍。

他首先要駕三小時車到機場,坐內陸機到首都Oslo、轉機 往慕尼黑、再轉機到香港。這是香港對他的吸引力,曾蔭權 應該頒個榮譽市民給他。幸好我是從倫敦出發到挪威,若我是在 香港出發,我才不會去他的家啦!

不要以為北歐人都很抑鬱,挪威人說,全世界第二等人是挪威 人,第一等人是駐外工作的挪威人。怪不得移民過去的鍾祖 康,來生不做中國人。這個小國寡民北歐國家,坐擁龐大的 石油資源,要養的人不足五百萬,加上建全的民主制度,怎會不平等富裕?

香港生活環境差、工作壓力大、貧富懸殊嚴重。我都不明白, 為甚麼他這麼愛香港?或者他喜歡打麻雀(至少他懂、我不 懂)。他說:「我長大的地方,方圓數十公里內只有五千人。 香港這麼多人,不是很好玩嗎?」我說:「這屋村閒閒地 都過五千人啦,我才討厭人多吵鬧擠逼!一個城市只有五千 人多好,我才恨不得一個中子彈炸過來,把街上人(包括我在內)都消滅呢?」

我常跟他說:「不如跟你交換,你做香港人,我做挪威人好了! 我才不想在香港居住呢!」在香港,我根本儲不起首期買 樓。這個城市,有能力買樓的年輕人,一是有父母支持一百 幾十萬首期,一是公務員教師專業人士,有鐵飯碗高收入, 很快便可以儲夠首期,又不擔心五年後失業,手停口停、被逼斷 供。

但即使在麥當勞餐賣七八十元、街市切幾塊牛肉要二百元的挪 威,房屋也沒有香港這麼貴,香港呎價,等於挪威的一平方 米價。對我們這代要買樓的人,香港的低稅制根本是假像, 挪威人把收入一半交給政府,至少可以換取社會平等公義和退休保障, 讓政府有資源扶助弱勢社群,但我們把收入一半給地產商, 是間接助長貧富懸殊,有樓的人,也全部變成既得利益者,無法改動這種畸形的結構。

Gunne喜歡香港,是因為他是挪威人,每次旅程結束又可以 回家。若要他一世住在香港工作生活,他又怎會願意?

HY@ Sortland, Norway
(Sortland位是挪威西北的外島,北極圈以北約二百公 里)

2010年4月6日星期二

Frank Gehry的建築

洛杉磯是建築師Frank Gehry的基地。Gehry祖藉加拿大,活躍的城市是洛杉磯,目前居住在洛杉磯市郊的Santa Monica。LA是Gehry的實驗場,要看Gehry的東西,LA讓你看過飽。

Gehry算是大器晚成的建築師,是解構主義的代表。這兩三年旅行,不經不覺看了很多Gehry的建築,西班牙的Guggenheim Museum,Dusseldorf近河邊的Media Harbour的建築群,及LA的Edgemar Retail Complex、Chiat/Day Building及Disney Concert Hall。我也不懂甚麼是解構主義,但看過他東歪西倒、扭來扭去、沒有對稱均衡的作品,你大概有些概念。他在LA的建築實在太多,我沒有時間逐間找。

五六年前,看過一套關於他的紀錄片,但太多術語、沒有英文字幕,看了也似懂非懂。以我看過的有限例子,Gehry的建築感覺上是花巧有餘,實用不足。Guggenheim、Media Harbour建築群的外觀好看,但過度扭曲的外牆,實用的空間肯定大打折扣。望遠鏡形狀,看是過癮,但若遠鏡屋是寫字樓,間格應怎樣切?

他設計的建築表面看是天馬行空、奇型怪狀、創意澎湃,但實質是萬變不離其宗,如茶餐廳的只常餐特餐快餐午餐晚餐,來來去去都是差不多的東西。例如Disney Concert Hall翻炒Guggenheim Museum。Media Harbour的建築群,與布拉格那埋扭曲建築,沒有多少分別。

這是來自互聯網,Gehry在Santa Monica的家。解構主義,大概是指這種建築。
西班牙Bilbao的Guggenheim Museum.
晚上的迪士尼演奏廳。是否很像Guggenheim?是否算Self Plagarism?
白天的迪士尼演奏廳。

為了到這裡拍照,看看傳說中的「望遠鏡」。在Santa Monica租了單車,到了三公里南的Venice區。「望遠鏡」較想像中壯觀,可惜是商業寫字樓,進不去看看究竟「望遠鏡」怎樣做寫字樓?
Edgemar Retail Complex,是Gehry早期的作品,1984年建。
德國Dusseldorf的Media Harbour建築群。扭曲的外牆,加反光的金屬物料,一看就知是Gehry的東西。

LA 6.Getty Musem 3

現在的威尼斯,與這幅畫沒有多少分別。去年在威尼斯的經驗一般,東西貴、天氣熱、又多蚊、餐廳又貴又差,但看這幾幅畫,忽然懷念威尼斯,不快的經驗早己忘記,甚至想再去多一次,重遊縱橫交錯的河道、氣派不凡的廣場、宏偉又精緻的建築、看多一篇Grand Canal上的醉人日落。
這幅畫的羅馬,斷垣殘壁,幾分淒美而又惋惜。但今天的鬥獸場,到處是遊客,還要小心扒手!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LA 5.Getty Museum 2

Getty Museum的外觀。
歐美的小學生多幸福,可以在這麼好的博物館上美術課。
館藏的古書。
Henri Rousseau的the Centennial of Independence. Rousseau是郵局/海關職員,每日的工作是查行李,悶得發瘋。工餘時間,他是畫家,畫畫才是他的事業。或礙於地位卑微兼業餘,藝評只會揶揄他幼嫩,不懂得欣賞畫的拙趣,不知道他們揶揄的,其實是劃時代的巨人,是表現主義的先驅。

1908,畢加索的生日會邀請了Rousseau,至少在藝術圈中,大師們還是惺惺相惜,雖然他的藝術成就,還是要等死後才獲一致肯定了。

無論如何,他還是幸運的。現今世界,有多少郵局海關低級職員,可以成為藝術家?
Edvard Munch的Starry Night. 與他的名作Scream一樣,Munch的畫充滿詭異。
Claude Monet的The Portal of Rouen Cathedral in monring. 莫奈畫了很多幅魯昂大教堂,此是其一。
Manet的the Rue Mosnier with flags.

LA 4.Getty Museum 1

Getty Museum於洛杉磯市郊,幸好美國朋友Sophia駕車,才不用叫的士去。Sophia說,Getty Museum是美國西部最好的博物館了,是Getty家族的基金會建的,Getty家族做石油生意起家,現在也很富有,但家族的影響力當然不及五十年前了。

外國的有錢人都較願意回饋社會,中國社會仍是財不可露眼,沒有多少人搞公益。香港雖然好一點,但富豪對大學及在建築留名較有興趣,甚少捐助文化事業。Sophia說,也不必覺得美國很好,Getty家族以前也出名孤寒,建博物館的附帶好處是可以慳稅。

Getty的館藏極多,以上這幅是Van Gogh的Irises。這曾經是世界上最貴的畫,87年以53.9M美金成交。現在是世界上第七貴的畫,可以走到這麼近,近距離拍下梵高的筆觸,此行收獲豐富了。

Paul Cezanne的Still life with Apples。塞尚的Still life很有名,他的Still life作品,是Cubism的前身,Picasso也受他的風格影響。
Paul Cezanne的Young Italian Woman at a table.
Claude Monet的Wheatstacks, Snow Effect, Morning. Sophia說,Monet在Givenchy的故居有一幅仿製品,竟不讓人家拍照,但在Getty的真品,任影唔嬲!
Paul Cezanne的Protrait of Anthony Valabregue.
Claude Monet的Still life with flowers and fruit.
Paul Gauguin的the Royal End,又是Getty另一天價收藏。
Pierre Auguste Renior的La Promenade. 是Renoir前期的作品。
Edgar Degas的After the Bath.
Van Gogh的Irises.
Edgar Degas的Ballet girl. Degas最擅長也最喜歡畫Ballet girl,現在有錢人才學得起芭蕾舞,但一百年前,窮人才跳芭蕾舞,一班總有幾個人誤入歧途,中間綴學了。
Henri Toulouse Lautrec的The Model Resting. Lautrec是妓院常客,女主角都是風塵女子。

2010年4月2日星期五

LA Marathon 7.吃得很飽很飽...

橙、蕉、提子乾、豆奶、橙汁、麵包、益力多、牛肉丼...跑馬拉松,從未吃過這麼飽。有人問,吃了飯怎樣跑?答案:頂住肚,好難跑,但飯一定要吃,至少到 終點不肚餓,兼省下午飯的飯錢!馬拉松吃飯,還是第一次。
益力多。
豆奶。
撒隆巴斯貼。但跑手成身汗,派貼也貼不牢,很快掉。
提子乾。
雜果。
韓國人設的路邊檔,我喝了兩瓶韓國益力多。
冰塊。
街邊檔,盒還未打開。
麵包果醬。
一家一起為跑手切橙。
教會設的支援站。
橙。
糖果。
消防用水,是可以飲用,大會也是這樣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