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誰來關心巴勒斯坦立國之路.《明報》七月廿三日

9月除了是開學月,還有一項影響世界政局的重要討論,聯合國將表決承認巴勒斯坦為合法國家的決議案。

無論在香港或世界,大部分人對中東的關注僅限於油價,對中東變天革命的興趣也隨着時間過去而冷淡,而這個叫「中東」的地區,彷彿永遠發生戰亂和流血,所以發生什麼戰爭和衝突也不是新聞,因為這才是這個地區的正常狀態,一般人也缺乏好奇心了解這些地區。正正因為這樣,中東非產油國的衝突和非洲饑荒是相近的,永遠佔國際新聞較邊緣的位置。

把伊朗、阿拉伯半島至埃及、利比亞的廣大地區稱為中東,其實反映東方主義式的思維,把這一堆不同文化、語言、歷史、風俗、甚至教派(什葉派和遜尼派)不同的國家視為鐵板一塊,把不同地區發生的衝突,一律簡化為「中東問題」。當然這些國家和地區有其相似,信奉伊斯蘭教、國土由西方列強劃分,但更重要是認識他們的不同,這才是了解不同問題的開始。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源自土地,以色列不願意放棄侵佔的耶路撒冷古城,巴勒斯坦也不願意把古城的主權拱手相讓給以色列。1993年開始的奧斯陸和平進程已胎死腹中,因為以色列並沒有誠意把侵佔的土地歸還給巴勒斯坦人,自90年代起更大規模在約旦河西岸興建殖民區,到現在已有超過30萬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居住,還有種種逼遷和強拆,眼見立國之路仍是遙長路遠,但土地被以色列不斷蠶食,巴勒斯坦人有可能不反以色列嗎?

改變不平等不公義

以色列在美國偏袒下有恃無恐,巴勒斯坦落入動輒得咎的困局,由於雙方力量懸殊,除了指望美國一時的壓力,巴勒斯坦沒有籌碼逼以色列上談判桌;但武力抗爭也沒有用,由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義到哈馬斯的襲擊都證明,每次衝突受害的不是以色列,而是巴勒斯坦,以色列每次還擊都毫不手軟,也因為恐怖襲擊發生,以色列有藉口用更辣的手段管制巴勒斯坦人,以反恐為由設立更多檢查站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封鎖加沙的邊境懲罰所有人,以色列更有藉口說巴勒斯坦人沒有誠意和談而中止一切和談。

哈馬斯和法塔赫之衝突,也令以色列有藉口一直拖延和談。兩者分裂,以色列指阿巴斯的自治政府無代表性,即使和談有共識也沒有用;到現在兩者聯合了,以色列又有藉口指,阿巴斯的自治政府跟恐怖組織勾結,以色列不能跟恐怖分子和談。這種困局之下,巴勒斯坦單方面把立國決議表決提交聯合國,是沒有出路中的出路,利用國際輿論孤立以色列、逼以色列讓步。

如無意外,決議案應該可取得聯合國三分之二的會員國支持(聯合國有193會員),因為目前約有 110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及巴勒斯坦的駐聯合國大使,達到129(三分之二)並不難,更重要是爭取一些有影響力國家的一票。但此舉也是兵行險着,因為這等於逼美國表態,因為美國很大機會在安理會中否決,令阿拉伯世界再次看到美國的虛偽,也破壞了對美國的關係,對日後立國之路未必有利。

身在香港,大可以不理會巴勒斯坦立國的決議案,正如七一遊行一樣,市民仍是可以不上街,但無論在香港事務還是國際事務,無論是23條立法、達爾富爾危機、還是東非的旱災,多一人關注、多一人發聲,才有輿論力量迫使政府改變不平等、不公義的事情,巴勒斯坦問題也是一樣的。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Sportsoho》七月專欄

國際足協的醜聞是國際體壇近日的大事,以卡塔爾的足球水平,大概與福克蘭群島和梵蒂岡差不多,但也可以奪得世界盃的主辦權,實在令人費解。足協之混亂,連贊助商也看不過眼,阿聯酋航空、可口可樂和Adidas都關注事件,批評足協也令贊助商的蒙羞,令贊助商和球迷失望。

讀看這些新聞大快人心,為球迷吐一口烏氣,the most beautiful game in the world,不應該由如此腐敗的組織舉辦。可惜世界上暫時沒有其他架構,有權監管、甚至取代國際足協,但要主席白禮達洗心革面、改革足總,與期望中共自發平反六四一樣不可能。

回到馬拉松。推廣大阪、神戶和京都馬拉松的代表上月訪港,筆者有機會跟他們會面,這三個港人常到訪的城市,本年十月起陸續舉辦第一屆比賽,打頭陣的大阪馬拉松則加設輪椅賽了,大伙兒九時起由大阪城出發,輪椅選手們提早五分鐘起步。

大阪沒有說不足十人便不辦輪椅賽,沒有說第一屆欠缺經驗,所以不舉辦輪椅賽,因為他們有決心推動,他們甚至希望邀請一些海外輪椅選手參加。香港又如何?下屆渣打馬拉松的報名又快到了,田總有沒有為辦傷殘賽做預備?有沒有宣傳?有沒有心推動傷殘賽,讓香港可以跟國際接軌,辦一個傷健共融的馬拉松比賽,給傷殘人士一個機會?

輪椅賽以外,《明報》已報道香港馬拉松多年來晶片計時服務,都聘用與田總關係千絲萬縷的前主席高威林旗下的公司,也沒有備存經審核善款帳目。體育專業方面田總也受到批評,同文葉啟德教練去年在《SportSoho》的撰文,指出未達標的運動員被田總選上參與比賽,相信讀者也有印象。

改革田總,比改革國際足協容易得多,至少特區政府絕對有權要田總問責,單是把香港馬拉松的主辦權全世界招標、引入競爭機制、加入辦傷殘賽的條款,讓田總無法自動得到這項保證賺錢活動的主辦權,已足以迫田總改革。還有要引入獨立及有公信力的人士加入田總的執委會,以加強田總的公信力。

當可口可樂、阿聯酋航空和Adidas也不有批評國際足協,因為贊助商也擔心形象受影響,馬拉松以渣打銀行冠名,但渣打沒有利用財政上的影響力向田總施壓,當田總不辦傷殘賽,但渣打只是用旁觀者的口吻表示:「得悉社會重視賽事,一直希望活動可讓全民參與,對取消輪椅賽事表示可惜。」(參考《明報》本年1月16日的報道)

目前仍看不到田總和渣打為傷殘賽預備,恐怕到年底報名時刻,田總又會以人數不夠十人為理由再一次取消傷殘賽,讓香港再次蒙上歧視傷殘人士的不白之冤。

筆者只希望預測錯誤,傷殘人士可以與大家一起拼這42.195公里,不是在明年的香港馬拉松上請願示威。

圍「煲」示威者 英警被告上法庭

星期天《明報》副刊.7月10日

警方近年對示威者愈來愈強硬,連香檳酒花在中聯辦前也可以成為武器、八歲小孩和記者被胡椒噴霧攻擊、7.1遊行後更拘捕超過二百人,幾年前也很難想像香港會發生這些情况,可見香港根本不需要《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警方已有足夠權力壓制二十三條規限的罪行。

無可否認,與內地公安、穆巴拉克年代的埃及警察、曾扑死路人甲的英國警方比較,香港警察仍算「文明」,但我們也擁有全世界最溫和、最和平,連一塊玻璃也不敢砸爛的示威者,警方有必要以如臨大敵之強硬,對付這些只敢在深夜時段靜坐馬路的示威者嗎?

無論在民主,還是非民主國家地區都有警權過大的問題,警方在七月一日晚上重重包圍示威者,令封鎖區滴水不漏,連記者也不准進入現場的做法,與英國警方應付示威的策略倒有點接近,只是英國警方做得更粗暴、更徹底,香港示威者吃胡椒噴霧,英國示威者吃警棍,每次碰上大型示威,英國警方都會先部署好,待示威者抵達目標地點後,警方立即包圍示威者,每次清場前至少包圍示威者數小時,誰想離開便要先留下姓名、地址及拍照紀錄。

人牆盾牌包圍 無得上廁所

這種控制示威者的方法稱為「Kettling」,Kettle是水煲,即如煲水般把示威者困在警方的包圍網中,慢慢「煲熟」,這是歐洲警方控制示威者的慣常做法。把示威者重重包圍的目的,是把衝突封鎖在警方的佈防以內,防止衝突擴散至其他地方,令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警方包圍的範圍會慢慢縮窄,令示威者的活動空間愈來愈少,這樣圍困數小時,再暴力的示威者也會筋疲力盡失去戰意想歸家。

最早使用「Kettling」圍堵示威者的國家是德國,以應付八十年代發生的反核示威,但發揚光大的是英國警方,零一年的五一勞動節示威、零九年四月的G20示威、去年底的反對狂加大學學費示威,英國警方一律以人牆盾牌包圍示威者,不讓他們離開,示威者在沒有水、沒有食物、也無法上洗手間之下被圍困數小時。

我於兩年前在倫敦見識了英國警方如何「Kettling」G20的示威。G20的反資本主義示威者,兵分多路向英倫銀行進發,有示威者更破壞皇家蘇格蘭銀行(該銀行花英國公帑挽救,但前總裁仍獲豐厚的退休金,激起英國極大民怨),一早在英倫銀行部署的警方,待示威者陸續聚集後便立即以防暴警察築成的人牆,封鎖通往英倫銀行的五條道路。

無論誰也進不了去,被包圍的也走不出來,即使有採訪證的記者也不例外,我也被擋在封鎖線外,英倫銀行附近的示威者也不甘受包圍,試圖衝散警方的包圍網,其中一道防線終於被衝破,警方最終要擴大包圍的範圍。

G20的安排被輿論大肆批評,但英國警方沒有檢討改善,在反對狂加大學學費的示威中,繼續以「Kettling」方式圍困示威者,穿校服、十二歲的中學生則要被困在寒冬街頭上,沒有水、沒有食物、也上不了洗手間。

英國沒有官員批評未成年不應該參與示威集會,輿論都在罵警方粗暴對待學生。正正因為未滿十八歲,沒有投票權、沒有辦法用選票表達意願,上街示威成為有效表達意見的途徑。更何况香港所有人,不論成人或小童都沒有辦法選特首?和平示威以外,還有沒有方法可以令官員重視民意?

「Kettling」在英國已惹起法律爭議,已有參與零一年五一勞動節示威者,向法院控告英國警方的非法包圍侵犯公民權利,案件目前已上訴至歐洲人權法庭處理。

控告英警侵犯公民權利

因為真正滋事的人極少,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是和平示威,但警方把所有示威者一概包圍,和平示威者也不能離開,變相集體懲罰所有示威者,侵犯了公民的行動自由,也違背了「Kettling」區隔暴力示威者、避免暴力擴散的原意,而且包圍下的過程少不免要靠暴力執行,英國警方最聞名的「戰績」是用警棍、用盾牌襲擊示威者,在G20示威期間,一名下班回家的報販無法穿過警方的包圍網後,更慘遭警棍襲擊和推撞,該報販更於當晚因內出血逝世,但揮警棍的警員沒有被刑事起訴,只需要面對警隊聆訊處分。

無論在香港還是英國、無論是「Kettling」還是通宵拘留在警署、無論是警棍還是胡椒噴霧,警方的種種做法是把和平表達的示威者當成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滋事分子,但在香港不民主政制之下,無權無勢無票的人只能靠和平示威表達意見,警告政府不能向權貴、向商界、向中央傾斜,忽略市民的根本利益。

在自由、開放社會必然會有遊行示威,只有極權社會才會完全沒有示威、沒有阻街,把和平示威者塑造成滋事分子、遊行示威活動被邊緣化,間接令市民不敢參與遊行示威,特別是在中聯辦門外的示威,這會損害社會的表達自由。

即使政府暫時撤回遞補機制的立法表決,七月十三日的立法會門外,將會出現另一場示威,若你打算參與示威,恐怕要有吃胡椒噴霧及被拘捕的心理準備了。

竊聽醜聞--政客尋回腰骨

刊於17/7.星期天《明報》副刊

讀報紙是英國生活的一大娛樂,英國什麼報章也有,正經的有《衛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特別是周末和周日版,內容之豐富一整天也看不完。英國的小報更是價錢廉宜、鹽花四濺、娛樂性十足,英國《太陽報》兩、三年前減價至20便士,廣告是一絲不掛的裸女,胸部放兩個10便士硬幣。當然還有第三頁的裸女,讀者不會牢記這些裸女的樣貌,但類似「要她穿衣服,等於將一輛寶馬七系放在車房一樣浪費」的抵死解說,一定不會忘記。

若小報只是靠灑鹽花,一定爽不過看鹹書,劇烈的競爭之下,要賣紙一定靠爆料。例如剛剛結業的《世界新聞報》曾獨家報道碧咸婚外情和巴基斯坦木球隊打假波等等。現在回看,碧咸的偷食糗事,並不是有線報、線人供料,很可能是靠報館聘用的私家偵探非法竊聽電話留言。

竊聽風波始於《世界新聞報》05年獨家報道威廉王子的傷患,引起王室猜疑電話被竊聽,因為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消息,該記者及私家偵探後來被定罪。當大家以為事件告一段落,《衛報》於09年中披露,原來被《世界新聞報》竊聽者遍布政界和娛樂圈,並不是個別事件,梅鐸集團已為竊聽官司和解賠償過百萬英鎊。直至到本年初,其他傳媒陸續加入報道竊聽,發現受害者多達四千人,連失蹤女童、戰死英軍家屬也是受害者,《世界新聞報》終於被打垮了。

搶獨家出「旁門左道」

英國有全世界最高質量的報紙,也有最黑暗的傳媒作業,聘用私家偵探幫忙爆新聞已是業內接受的潛規則,竊聽電話留言成為「進行偵查採訪」的委婉語,連英國廣播公司本年3月也承認,老牌偵查報道節目Panorama有時都會僱用私家偵探幫忙,例如尋人的工作,偵探可以提供多點線索和頭緒,但英國廣播公司否認有做任何侵犯私隱的偵查。

英國傳媒的竊聽從來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找線索的渠道之一,早於06年8月,英國報道傳媒動向的刊物Press Gazette已引述匿名記者指,竊聽留言十分簡單,因為一般人都不會更改留言信箱的密碼、又或以出生日期當密碼,基本上只要有電話號碼,你便可以聽所有留言,這是星期天出版的小報慣常做法,甚至某些大報記者也會做,因為爆新聞的壓力太大,記者都希望有獨家報道。

若沒有踢爆、沒有官司、沒有人索償,這種「旁門左道」大概一直持續。

爆新聞的壓力在《世界新聞報》特別大,據一些前記者說,記者不能把同事視為朋友,不能把你採訪的題目跟同事分享,以防線索被人家盜取,因為決定升遷、誰留下、誰被解僱取決於記者爆多少料,所以《世界新聞報》的記者都極刻苦耐勞,每周工作7天、每天十多小時也大有人在。

表現好、爆料多的記者很快平步青雲,晉身管理階層,剛辭職新聞國際總裁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是《世界新聞報》及英國《太陽報》最年輕的總編輯。布魯克斯第一天上任《太陽報》,第三頁特別選一個與她同名字的裸女!又有誰比她更懂得經營小報、更適合做《太陽報》總編輯?怪不得梅鐸視布魯克斯為己出,先令《世界新聞報》結業、再宣布放棄收購BSkyB電視的股權,到最後才放棄布魯克斯,接納她的呈辭。

香港傳媒應引以為鑑

有人說,一流的小報報道是:「故事出街前把當事人折磨得半死,但當事人讀報後會打電話來多謝你。」布魯克斯主政下的《世界新聞報》和英國《太陽報》爆了這麼多新聞,但她過人的交際手腕,與政商界仍維持良好關係,她在英國等於梅鐸的代言人,白高敦夫婦縱使諸般不高興英國《太陽報》公開他們兒子的病歷,但布魯克斯的婚禮他們還是要出席「畀面」。

梅鐸控制了英國四成報章,英國政客一直礙於梅鐸的影響力而啞忍,甚至爭相巴結,擔心被梅鐸旗下的報章翻醜聞清算,這次竊聽醜聞終於史無前例令英國政客尋回腰骨、團結英國朝野一致聲討梅鐸,也令政府有強烈理由加強監管傳媒了,因為傳媒是不可能自律的。

前車可鑑,要保障香港的新聞自由,香港傳媒也要醒醒定定,切忌行差踏錯了。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告別News of the World

有168年歷史的News of the World今天出最後一版,多謝S幫我在走遍OX的十幾間超市/報紙檔搜NoW。幸好周日的超市、百貨公司12pm才開門,錯過了報紙檔不要緊,市中心的M&S到12:30pm仍有得賣!

在英國生活兩年多,有時都會在地鐵和巴士拾到人家看完的Sun,Daily Star,但從來沒有買過和看過News of the World,這次是第一次買也是最後一次買。

NoW 因竊聽勾線醜聞要關門大吉,是《東周刊》劉嘉玲天地不容事件的英國版。不要笑公信第一報為「自稱」公信第一報,NoW更勁,自稱是"the world's greatest newspaper",但它是當之無愧、實至名歸的,有那間報紙可以勾通天下線,由威廉王子、失縱少女到陣亡英軍家屬一網勾盡。若不是勾線,NoW又怎會捉到碧咸和艾歷臣的外遇?

NoW夠猛料,高峰期銷量多達八百萬分,到現在仍是英語世界最暢銷的報紙,個個都要買佢怕。前總編輯Andy Coulson曾短暫成為首相David Cameron的Spin Doctor;晉升為集團總裁的前前總編輯Rebekah Brooks更是梅鐸愛將,是David Cameron的友好。

Cameron招攬Andy Coulson入政府是任內一大敗筆。無人預計NoW要開門大吉,200名員工做夢也沒有想過會突然失業,最無辜的是勾線風雲後才加入的員工,醜聞與他們無關,但他們要一起陪葬。Andy Coulson已遭警方拘捕,反而是勾線期間擔任總編輯的Rebekah Brooks仍然獲梅鐸力保,不用辭職!女的總編輯較男的還要辣,所以不要以為若果Lehman Brothers是Lehman Sisters就不會發生金融危機,看看下一步,Rebekah會被否捕?

做記者難,做NoW的記者和高層更難,所以才要挺而走險、以身試法搶新聞,每年花過百萬港元聘請私家偵探勾線。這間傳媒機構是弱肉強食的森林,每個記者一定要有堅料爆,據前員工在BBC報道透露,每年都會埋單統計,誰爆料爆得少就炒無赦;你不能把身邊的同事視為朋友,不能讓其他人知道你做甚麼故仔,為了找新聞,每個記者基本上每周七日、24小時on call,所以記者的壓力異常大,記者酗酒、家庭糾紛時有發生。幫NoW勾線的私家偵探早已被捕坐牢了,連他也說幫NoW偵查是苦差、迫到你盡。

大概NoW的薪酬很好,仍然吸引記者來賣命?若我在這機構工作,最多捱到三天。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神戶、京都馬拉松

大阪後,還有神戶和京都馬拉松,全是第一屆舉行...大家不要錯過第一屆阪、神、京三連跑的機會。

真好,可以重回京都。

第一屆的京都馬拉松將於明年311舉行,剛好是福島、仙台地震一周年紀念,起跑前會先祈禱,悼念地震的死難者。

都有讀者問到,京都馬拉松怎樣報名,日本近畿國際旅行社的香港分社負責宣傳和報名,有興趣參加報名可以電郵:info@knt-hk.com,向旅行社查詢。

京都馬拉松,單是這五個字,相信已令不少人心郁郁,希望下年三月去看看。馬拉松的終點是穿過平安神宮的鳥居!

忘記了誰說:一生人一定要參加一個,終點是跑進運動場衝線的馬拉松。我有幸曾在雅典古典馬拉松的古奧運場衝線,今次可以試試在鳥居衝線了!
京都馬拉松的起點是運動場,這將是第一個在運動場出發的馬拉松比賽。令我想起日本毅行者,當時的起點也設在運動場,大家要在小田原的城西競技場先走一圈。

賽道的頭半截是京都的市郊,看賽道地圖會路經:渡月橋、天龍封、仁和寺、龍安寺、金閣寺、今宮神社、上賀茂神社、大德寺、沿賀茂川入市中心、下鴨神社、祗園、銀閣寺、平安神宮。西村麻美子小姐說:有些寺廟主建築在深處,跑手只可以在大門口路經啦!

找資料時發現,京都馬拉松的賽道原來有經公眾諮詢!多麼令人感動...日本人辦甚麼也認真和用心,一是不辦、一辦就要做得好。希望大家多多去外國見識,然後告訴我們的主辦單位,我們也要一個不輸日本的比賽。

大家也不要忽略年底11月20日的神戶馬拉松!神戶馬拉松較大阪和京都多一層意義,這個十五年前毀於大地震的城市,今天已完全復完了,大部份的賽道沿海邊跑,讓大家看看日本內海的風景。

PS:腳趾傷了三個月後,終於有些好轉,可以由五分鐘、十分鐘開始慢慢跑了,大概太久沒有跑步了,好像不懂得跑一樣,雙腳協調不太好,左腳腳指關節仍然弱。

目標仍是十月底起的阪、神、京三連跑。隨口問一句:若有友好也有興趣,或可以一齊去日本掛支寫上鼓勵說話的banner跑,為地震後的日本打打氣?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Food for Run and Thought 38

「The challenge of a significant physical journey on foot unleashes some primitive connections to our identity as human beings.」Jeff Galloway, Marathon

「The race, the marathon, is a renewal of belief in one's self and the ultimate expression of confidence that you have created the foundation that enables you to go the distance.」Dolores E. Cross, Breaking Through the Wall

「As we becom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technology, science, and business, we should not lose that instinct, that feeling for the earth. Running is a very beautiful way to bring out those healthy feelings.」Bill Rogers in Marathon Runners

「I don't think you can become an outstanding runner unless you get a certain amount of enjoyment out of the suffering. You have to enjoy absorbing it, controlling it and—ultimately—overcoming it.」Derek Clayton in The Masters of the Marathon

「Winners say what they want to happen. Losers say what they feel will happen.」Dr. Linda Bunker in Joan Samuelson's Running for Women

2011年7月3日星期日

Food for Run and Thought 37

(因腳指受傷,今年7.1遊行只能在起點支援友好,未能走畢整段路了,下午五時多,遊行的市民仍在維園等出發。2011年的經濟一定比03, 04年好,政府又派錢,但仍是有這麼多人參與,我也嚇了一跳。

當然比起七百多萬人,參與遊行的廿萬市民只是少數;正如Tahrir Square示威只有數十萬埃及人,但埃及是有千萬人口的大國。但無論是民主、公義、人權、勞工權益,在無論是甚麼國家,永遠是一小撮人為所有人的福祉犧牲和付出、冒被打壓之危險。

所以,請不要罵這些人和平阻街、靜坐。誰想在深夜在鬧市靜坐,不回家休息?他日,我們終於爭取回我們的一票,改變了這個不平等的制度,我們是要感謝他們的。)

(攝影Patrick,相片由Florence Lai提供,漢堡馬拉松)

「Every day gives you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With every run, you can try to be better. Not just a better runner, but a better person.」John "The Penguin" Bingham, The Courage to Start

「It is wonderful that life continues to challenge and define us, great that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strive for and assuring that we will always grow from these experiences so 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 still.」Deena Kastor

「It is very rewarding to feel and see progress. I am going to put my head down and keep plugging away. I believ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Shalane Flanagan, 2nd woman finisher at the 2010 New York City Marathon

「The more you frame the marathon as a stressful experience, the more negative messages you'll receive. But it's just as easy to frame it as a positively challenging journey.」Jeff Galloway, Marathon

「How am I? The race is the answer, the only answer. The runner is truly a man dissatisfied with the status quo. His object is to reach goals that are continually being reset.」George Sheehan in Dr. George Sheehan on Running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第一屆大阪馬拉松.10月30日起跑

上月初有機會與宣傳大阪、神戶和京都馬拉松的日本代表一聚,向他們了解多一點阪、神、京賽事的細節。三個鄰的城市連續舉辦馬拉松當相罕見,我早前已在《明報》撰文談及,第一屆比賽有特別意義,若果大家負擔得起,不妨連續參與阪、神、京馬拉松,為災後的日本打打氣。

希望十月底可復出,一次過參加阪、神、京馬拉松,希望到時在大阪碰到各位跑友!第一屆大阪馬拉松,將於10月30日起跑!主題是「Making a Rainbow Together」。

大阪馬拉松的另一款單張。人家第一屆已辦42.195公里的輪椅賽,沒有說要吸取經驗、沒有說要十人報名才辦,因為人家有決心,要讓傷殘人士有機會參與。香港渣打馬拉松,對傷殘人士又有多尊重?又有沒有主動招募及扶助?設的門檻和條件(只有十公里、要至少十人參與才會辦,凌晨三時多出發),根本是侮辱傷殘人士,不參加也罷。

我未去過大阪,但大阪的賽道看來吸引,市中心開放給比賽,起步是大阪城,經過劇院、電視塔、縣政府、市政府、京瓷捧球場(Kyocera Dome)、御堂筋大街及明治時代興建的大會堂,終點是大阪的會展中心。

還有熱情的日本人,期待路途有飯團、壽司及各種甜品...
負責宣傳阪、京、神的日本代表:持田康之先生及西村麻美子小姐。持田先生駐香港、西村小姐遠道由大阪前來,她本身是福島人,幸好家人都平安。他們說,原本香港地區有800多名跑手報名,但311大地震後,只有二百多人繼續參加,其餘的都放棄了...

我不知道放棄的是誰,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卻步,日本正需要大家去打氣、去雪中送炭!正如01年的紐約遇上911恐怖襲擊,但兩個月後的紐約馬拉松繼續舉辦,絕大部份外國跑手也沒有取消行程,因為紐約需要他們去打氣!

若誰有興趣報名,也可以跟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