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東耶路撒冷五.邊緣化的巴勒斯坦人

耶路撒冷是猶太民族的宗教、精神和文化的根源。二千年以來,「耶路撒冷,明年見!」是猶太人告別時的祝福語,有如香港人問:「食左飯未?」一樣,1967年的6日戰爭,當以軍攻入哭牆時,士兵都感動對著哭牆流淚下拜。

雖然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但沒有國家把大使館放在耶路撒冷,所有領事館都設在沿岸的特拉維夫,或多或少是要避免爭議,因為東耶路撒冷是於6日戰爭後被以色列吞併。聯合國於戰爭後曾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軍,不過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從來也沒有理會決議,直至今天。

耶路撒冷也是巴人兩千年以來的家,爭取建國的巴勒斯坦人,當然希望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為了令吞併耶路撒冷變成理所當然,1967年的6日戰爭以後,以色列用盡各種手段,希望令耶路撒冷變成猶太人佔大多數的城市,名正言順把整個耶路撒冷劃入以色列領土。例如在1967年間做人口統計,該段時間不在耶路撒冷的巴人,將被取消戶藉,所有居住在加沙和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到耶路撒冷都要向以政府申請。


1994年起,以政府開始在耶路撒冷附近設軍事哨站,所以住在東耶路撒冷外圍,沒有戶藉的證明的巴人,全部不可以再自由進出耶路撒冷。目前有東耶路撒冷戶藉的巴人,都會有一張blue card,但若果一名東耶路撒冷的巴漢,與一名住在伯利恒的巴女結婚,是不可能申請向以政府用「家庭團聚」為理由,申請太太到東耶路撒冷定居。

另一個迫遷的方法是借考古、城市建設之名,沒收巴人的房子。毫無疑問,聖城底下肯定有大量古蹟,於是以政府有時會以考古收地為由,迫巴人遷走,筆者做義工的社區中心Burj Lug Lug就有遷拆危機。我們的工作很簡單,只是做些基本維修及園藝,以證明Burj Lug Lug的活躍,不能隨意用這些理由清拆。


筆者在東耶路撒冷,參加了一個巴裔導遊帶的導賞團,從巴人的角度看耶路撒冷古城。導遊Abeer沿途如數家珍般,指那間屋怎樣被猶太人佔去、那間屋在6日戰爭中被炸毀,死了多少巴人,也會知道原來伊斯蘭教徒區那間屋的主人是沙龍(藉此宣示主權,圖左上)、猶太人區的興建剷平了甚麼屋...

即使是公認是資料最齊備的Lonely Planet,也不會告訴你這些東西,LP的Israel and Palestine Territories的歷史論述,只會以非政治化的角度去介紹這段歷史,巴人的角度全部略去不談。LP也是製造意識型態的霸權,影響遊客的旅遊方式及認知,LP的非政治化、選擇性論述歷史和古蹟,正正又是另一種表態。

整個古城內都佈滿閉路電視、警署眾多。記得有個晚上,整個耶路撒冷古城突然封鎖,因為有一名以軍在城內被人持刀攻擊,整個古城封了2小時才開放,雖然氣氛緊張,但一點也不感受到危險。(下圖。唯一危險,就是不要在街上飲酒!因為會引起伊斯蘭教徒度反感!)

PS:旅遊書另一種隱含政治的論述方式就是地名。正如中國人叫釣魚台、日本叫尖閣列島,以色列的所有地名也有不同叫法,猶太人叫特拉維夫、巴人則會繼續叫雅法(Jaffe)這個舊名;當年十字軍在聖地北方最後堅守的城堡,猶太人叫Akko、但巴人則會沿用Acre的舊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