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

伯利恒及希伯崙.兩個西岸城市

伯利


伯利恒與耶路撒冷距離,約等於柴灣至中環,伯利恒最有名的是教堂,建在當年耶穌出生的馬槽舊址。教堂內,碰到一對巴勒斯坦新人結婚,相信很難找到另一間,比這裡更神聖的教堂結婚了,不知道場租要付多少?











筆者到伯利恒時,也順道探訪一間由意大利人開辦的文化中心,最近舉辦攝影工作坊給伯利恒的青少年,讓他們學攝影,在匱乏中追求精神生活。自從1993年奧斯陸協議達成後,大量人道援助由西方歐洲輸往西岸、加沙,在西岸的其他城市也會找到類似這種,由歐洲人開的中心,筆者在希伯崙時,也參觀了另一間西班牙人開的中心,專門教授當地青少年電腦及使用多媒體。

可惜這些意大利、西班牙義工說了甚麼,現在已經忘記七七八八了。


記得於伯利恒返回耶路撒冷的路上,短暫停留了伯大尼,即是《新約聖經》記載,耶穌令拉撒路復活的地方,以軍當年繼續在伯大利附近築圍牆,所到處都是爛地、垃圾、沙塵滾滾。
****


希伯崙

希伯崙是繼耶路撒冷後,巴勒斯坦地的伊斯蘭教第二號聖地,也是巴勒斯坦工藝重鎮,以玻璃製品聞名中東。伊斯蘭教徒相信,阿當及夏娃,阿拉伯人的祖先阿伯拉罕(育有兩子,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以撒則是猶太人的祖先)、以撒、雅各都是葬在希伯崙。






1967年以來,以色列不單沒有撤出佔領的土地,更加在西岸及加沙開僻多個猶太人殖民區,為了鼓勵猶太人到殖民區居住,以色列政府提供住房優惠給猶太人,甚麼服務也優先照顧猶太人,大部份水資源也被這些猶太人壟斷。


猶太人殖民區外都有軍事哨站,筆者出入時也被查證,註定殖民區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形同水火、勢不兩立。









希伯崙的不少街道中間有條線,有點像南非以往的種族隔離一樣。





猶太人走一邊、巴勒斯坦走另外一邊,雙方不會越雷池半步;若猶太人住在樓上,下面只有巴勒斯坦人的店鋪,地下只會有大量垃圾,甚至要用網當住高空擲物;1994年的齋戒月,一名猶太激進份子衝入希伯崙的Ibrahimi清真寺亂槍掃射,2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人受槍傷...

外界常常以為,巴勒斯坦人很多是恐怖份子,但數十年以來,被以軍屠殺的巴勒斯坦平民,是以十倍計,遠多過死於恐怖襲擊的猶太人。一個已被奪去家園的民族、長時間受壓迫,即使是再和平的人,也不可能不憤怒、不報復,其實伊斯蘭教的教義嚴禁自殺,不是絕望頂透,也不會走上這條不歸路,電影《立見天國》(Paradise Now)就是這個故事,譴責自殺式恐怖襲擊前,希望同時也想一想,究竟誰才是更慘的受害者?為何這些人會被迫上絕路?

PS:之前提及,除了熱心路人外,小孩子也要提防!因為我就是在希伯崙與小孩子玩時,有人從我的掛包上扒了50元美金及一張64M的CF記憶卡(幸好是size細,又沒有儲存照片)

2 則留言:

mavis 說...

以色列人有美國人替他們撐腰,西方傳媒又幾乎是美國的天下. 故事永不可只看一面. 就像車臣, 難道他們就想成為恐怖份子嗎? 還不是俄羅斯侵佔了他們的家園, 殺光他們的至愛, 才逼得他們這樣的!

匿名 說...

Exactly。但無論如何,恐怖襲擊一定要譴責,發動恐怖襲擊於事無補、犧牲也毫無意義,只會喪失輿論的同情,失去弱者的道德高地。

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