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

中東電影中的巴勒斯坦

開學後,甚麼東西也排山倒海而來,轉眼又已過了一星期。上周五交了第三篇Essay,及完成group presentation,題目是「Sharia(伊斯蘭教法)不一定偏幫男士、也可以有利女性」。原本一組有四人,但有兩人為了趕功課來不了,但竟然預備時間最少、最少人參與、最粗製濫造的presentation,效果竟然最好!

Sharia留待日後再談,今天想談的,是一套關於巴勒斯坦的黑白片,在敍利亞製作、埃及導演Tawfik Saleh拍攝,名為 "The Dupes"(被騙者)。

巴勒斯坦題材敏感,於美國電影工業,也是由猶太人控制,主流電影自然較少觸碰這個題目。最近這十數年間,自從以色列在西岸建圍牆,check point越來越多,illegal settlement侵佔越來越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坦克投石,以軍向小童開槍的新聞...巴勒斯坦的形象終於有些少改變,終於由「恐怖份子」變成被壓迫者。

於是,近年終於看見一些有巴勒斯坦題材的電影。印象中只有兩套,一是Stephen Spieberg的Munich、一是巴勒斯坦本土的Paradise Now(立見天國)。前者是關於72年Munich Olympics Games,巴勒斯坦「恐怖份子」於奧運村挾持以色列運動員事件,及以色列CIA、Mossad隨後的報復行動,但拍得不怎樣好,由於以巴問題、實在沒有一方是全對、一方是全錯,不同於納粹迫害猶太人,導演又不想順得哥情失嫂意,結果兩邊各打50板,把民族間的仇恨,淡化為個人層面的思考,「報復」是否正確?盡量拍得政治正確一點,結果當然不怎麼好看。

後者拍得好得多。立見天國,是描述兩名將做自殺式襲擊的巴勒斯坦人,人生的最後幾天,是描述巴勒斯坦人那種被壓迫、無路可走、迫於無奈的最後反抗,思考自殺式襲擊究竟有甚麼意義。

這星期看的電影,可能最早的一套論述巴勒斯坦電影,1972年拍攝,我寫中東電影都會講結局,反正讀者有限,大家也不會想再看一次。故事是公路電影,一個在伊拉克的巴勒斯坦年輕人,希望偷渡到科威特,輾轉間認識了一名貨車司機願意載他,於是開始了旅程。主角同時也找到一名巴勒斯坦老人、及另一名希望到科威特的同胞一同上路。

先是司機出爾反爾,原本說收五鎊,但出發前又加價至十鎊;由於要過一些敏感地帶,司機中途又要求他們要冒沙漠4、50度的高溫,躲進車尾的爆晒的鐵皮車卡內焗「沙漠桑拿」,直至駛離這些地帶為止。三人在萬般不願意下,只好脫剩內褲,躲進鐵皮箱。

滴在鐵皮車卡的汗,立即全部蒸發!鐵皮車卡桑拿,第一次焗了六分鐘,但三人爬出來時,已差不多半死一樣。

車終於開到邊境過海關。三人自然又要躲進鐵皮車卡,司機答應他們,忍七分鐘就可以。怎料海關職員全部在蛇王,又突然刁難司機,不讓他蓋印;又說他人面廣,要他介紹女人給他們認識...不斷看錶的司機,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因為他也明白,沒有人可以受得住沙漠暴晒下的鐵皮桑拿。

最終,司機也過了境,只是當他開鐵皮車卡時,三人已經死了。司機最後把三條屍扔在沙漠,然後開車走。

司機和那些科威特邊境職員,即是與巴勒斯坦人是近親同胞,但也不見得會幫他們,情況就如現今的阿拉伯世界,個個爾虞我詐、又不團結、只顧自己利益,又有多少國家是願意協助巴勒斯坦建國?沒有國家的民族,下場也是這樣,連死也找不到自己的土地去埋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