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喜歡我鏡頭下的馬拉松風景,不妨Click樂施會的標誌,資助他們的扶貧工作)

2008年10月10日星期五

At least he never walked...(Part 2)

Yes, I didn't come here to walk, I come here to run!!!

我是來參加尼斯湖馬拉松,不是尼斯湖毅行者,這次比賽,怎樣也要跑下去,不能步行。

北海的寒風,早已捲到十月初的蘇格蘭,人人早已穿著大衣、帽子和圍巾,若放晴還好,到中午還有一絲暖意,可惜十月的蘇格蘭,絕大多數時間都陰陰沉沉,走在街上與躲在雪櫃沒有大分別。

但這種天氣,倒很適合跑馬拉松,只要捱過等待起跑,身上只有短袖短褲的寒冷。鳴聲一響,邁出第一步、血氣開始運行後,既不會覺得凍、又不會流汗,連水也不用怎麼喝,舒服得很。記得在布吉,要提早至五時天未光起跑,仍在人堆中等開跑,已經汗流浹背,若到正常的九時起跑,恐怕大半跑手未熬到中午已中暑身亡。

所以,東南亞的比賽都要「倒塔咁早」就開始,凌晨就要起床預備。布吉是五時、新加坡是六時、最誇張的曼谷馬拉松,起跑時間是凌晨二時、及三時半!人家仍在酒吧、街上劈到七彩,你就穿上背心、短褲、跑鞋,出門口去比賽!比午夜太陽下馬拉松還要「荒誕」。

沒有辦法,曼谷實在太熱了。

香港馬拉松是七時半、八時出發,但已經太遲、太熱了,因為在這個最講效率、金錢的城市,馬拉松要讓路給更賺錢的十公里,只好讓十公里先起跑。

「幾度」夕陽紅的冷峻,總比眾裡尋她「千百度」的炎熱好。慣了歐洲涼快的天氣,現在要我到新加坡、泰國、甚至香港跑馬拉松,肯定不習慣了。但一般熱帶人,沒有在寒冬跑步的經驗,幾度下跑,歐洲人覺得爽爽爽,亞洲人覺得凍凍凍,例如尼斯湖馬拉松的以色列人Yaron和香港人Ivy。

他們都問我,穿多少衣服跑?我只能說我的經驗。我在幾度的巴黎、全是雪山挪威Tromso跑,巴黎:我是穿了一件超薄風褸、短褲。Tromso:我穿了無袖T恤,加一件背心型的防雨膠袋。但若果兩次我也有帶手套(忘記了),大概只穿T恤就夠了,不必其他衣服。

所以,尼斯湖戴手套就夠了。當然,我的體質與一般不同,我不太怕冷、很怕焗,在Ben Nevis的山頂,人人包到隻糭,我穿一件連帽長袖就夠了;而且也要考慮,你是否會馬拉松間步行?跑永遠是夏天,但你一停下來就是寒冬。

記得在Tromso,跑到36、38公里太累了,很想停...但那一段是海岸線,對岸是雪山、北極的寒風如針刺過來,你停下來不久,就會立刻忘記腳痛,寒冷已取代腳痛、令你完全忘記疲累,繼續推動你向終點跑。

村上的馬拉松,只因傷步行了一次咁多,所以他到最近才知道,原來停下不跑步行,會很寒冷!

Wind blew in from the ocean and the sweat on my shirt got cold and felt freezing. This was a winter race, after all. You’d better believe it’s cold hobbling down a road with the wind whipping by while you’re dressed only in a tank top and shorts. Your body warms up considerably as you run, and you don’t feel cold; I was shocked by how cold it was once I stopped running.

But what I felt much more than the cold was wounded pride, and how pitiful I looked tottering down a marathon course. (P.53)

只是,迫他繼續跑,不是寒冷,而是他的自尊!或者,阿Q一點說,我和他的分別,不是他比我跑步認真,而是因為他是日本人,這個會為專嚴而切腹自殺的民族!(雖然他也不太日本)

村上希望,他自己的墓碑是這樣寫:

Some day, if I have a gravestone and I’m able to pick out what’s carved on it, I’d like it to say this:
Haruki Murakami
1949-20**
Writer (and Runner)
At least he never walked P.173-4

我早已經破戒,不能自稱自己Never walked。但怎樣也好,也是多得村上在賽前的當頭棒喝,除了停下拍照,In Loch Ness Marathon,At least I never walk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