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少學者,都研究忽必烈艦隊覆沒的原因,為何戰無不勝的蒙古軍,卻在日本被徹底擊敗。
從軍隊作戰能力角度,蒙古軍最精銳是騎兵,但騎兵的機動力及優勢是無法在海邊發揮,只有在幅員廣闊的草原或平地才發揮效率;相反日軍以持武士刀為主,海邊埋身搏擊即使不佔優,也不會吃虧。
蒙古軍另一優勢就是軍事技術較先進,蒙古人早已從中國人手中得到火藥技術,軍隊登陸上岸時,肯定會有火藥掩護,近代福岡海邊考古也發現火炮殘駭,證實蒙古人的確使用火藥,但顯然火藥的優勢,並不足以協助蒙古軍於短時間內攻下灘頭據點,殺戳一輪,軍隊仍然要退回上船。(下右圖是今天的海邊,700多年前望,海上恐怕全是蒙古艦隊)
日本的夏天正是颱風季節,蒙古軍遲遲攻不上岸,就要面對刮颱風的危機,史料早已證實戰爭期間,福岡對開海面曾經刮狂風。推論到這裡,要問的問題是:蒙古軍的戰艦如何建造?是否造船技術未能克服?為何遇上颱風便完全崩潰?
蒙古數萬大軍,需要至少數十艘戰艦,短時間造大量巨型船隻,要大量木材及工匠。蒙古人不懂得做船,於是都要靠漢人,但以蒙古的高壓式統治,為了趕及死線前做好艦隊,只好多快好省、將就將就,做一些不太穩固的船、船底也不夠深、平衡力不足,結果一遇十級颱風,除了元帥的旗艦,其他艦絕大部份沉沒。蒙古軍征日全軍覆沒,既有天災、但更加是人禍,正正因為無法管治漢人,所以元朝極速消亡。
市郊的「元寇防禦堤岸」,今天是海濱公園,遠眺海面,偶爾看見一兩艘帆船,岸上只有幾個長者散步,兩三個年輕人騎單車。日本人不會對這裡有甚麼集體回憶,但這堆石頭還是修緝得很好。當然,若對忽必烈艦隊的歷史沒有興趣,這個古蹟也只是一堆爛石而已。
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以來,唯一兩次侵略日本都以全軍大敗告終。自始之後,中國的王朝再也無法染指日本了。風水輪流轉,命運也選擇眷顧日本,自明代起的倭寇、豐臣秀吉侵朝鮮起,中國一直捱打,直至今天的釣魚台。
PS:以上部份資料,來自亞記英文台半年前一套,關於蒙古海軍的記錄片
2 則留言:
may I know where this 元寇防禦堤岸 is, thanks you.
因為填海,市中心的防堤都在內陸。記得有兩處可以坐地鐵到,近海邊的,但已忘記那是甚麼地鐵站了...
發佈留言